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苏华委员:以高质量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 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3月8日 来源:中国科技产业杂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驱动、技术赋能、高素质人才支撑等关键要素,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肩负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使命。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尚存在职教体系不够完善、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不够紧密等问题,必须不断深化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以高质量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深化职教高考改革,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加快职业本科发展、完善现代职教体系,是保障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重要举措。2023年,全国职业本科招生规模增加到8.99万人,但与“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要逐步扩大技能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规模,增加对社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优化“职教高考”制度,完善中职、高职、本科和专业硕士纵向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双向认定,推动职普融通,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使其契合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需求。职业院校要以技术技能为纽带,建立校企育人共同体,通过“企业入校园、产品入实训、工程师入课堂;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工段、教学进现场”等方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加快出台针对性强、能够落地的产教融合实施细则,明确各方责任权利,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及教学内容,培养更多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的技术技能人才,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匹配度产业工人是联结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的核心要素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骨干力量。职业院校要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组织各类产业工人技术技能培训,助力行业企业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形成“以技立业、技能报国”育人生态,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提升职业培训实效,促进群众就业增收职业院校要不断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职业培训,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升社会职业培训供给能力,开发“互联网+技能培训”等新型培训载体,将职业技能培训送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结合经济和产业具体发展需求,围绕生产制造、电子商务、乡村等领域,对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就业群体实施技能提升行动;让人民群众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致富本领,在参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共创智慧经济成果、共享科技变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