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张海军代表:医工交叉协同创新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3月8日 来源:中国科技产业杂志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3.1亿。随着老龄化加剧,慢性病、老年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医疗需求也是愈发复杂多样,传统医疗设备和技术已经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列为科技工作的“四个面向”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有力推动我国医疗产品和技术从仿制向自主创新跨越。尤其材料科学、人工智能、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新一代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及深度参与,推动医疗持续创新突破。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虽然我国在发表论文、申报国际专利数量方面跃居全球首位,但是成果转化率较低,在高端医疗装备、前沿医学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如心脏起搏器、高端X光机、核磁共振、微导管、微导丝依然被进口产品垄断,医工融合仍面临挑战,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存在难点、堵点,亟待加快破解。从基础研究至临床转化、从临床治疗到疾病预防、从生物合成到医疗器械开发,处处彰显医工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的必要性。

一是学科融合创新不够。医学和工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医学着重于生命现象、疾病机理和临床治疗,工学则聚焦于技术原理、设计制造和工程应用。由于医学和工学融合的深度不够,医学人员对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式缺乏了解,工程技术人员对医学的临床需求和规范认识不足,沟通交流时容易产生理解偏差,难以形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

二是资金投入与融资困难。医工交叉协同创新项目通常具有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的特点,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再到产品转化,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在医工交叉领域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基础研究阶段由于短期内难以看到经济效益,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应用开发和产品转化阶段,虽然资金需求大,但由于周期长、风险高,投资方较为谨慎,限制了创新项目的开展。

三是临床试验与转化缓慢。医工交叉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批程序,但是存在临床试验机构数量不足、临床试验流程复杂、伦理审查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创新产品的临床试验周期长、成本高,影响了成果转化的速度。此外,一些创新成果在转化应用过程中,还面临着市场推广困难、与现有医疗体系兼容性差等问题。

四是复合型人才短缺:医工交叉协同创新需要既具备医学知识又掌握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医学和工程学专业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跨学科教育培养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领域,缺乏跨学科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对于已经工作的专业人员,缺乏系统的跨学科培训机会,难以满足医工交叉协同创新对人才的需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明确了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石。从 “健康中国” 战略的宏观视角审视,医工交叉是推动我国医疗技术实现创新性突破、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大产、学、研、医多方配合,推进生物、材料、电子、机械、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产业与医学的交叉融合,能够打破我国医疗产业创新“瓶颈”。

一是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深度融合。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和合作机制,鼓励医学和工程学领域的人员开展联合研究项目。例如,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为医工双方提供交流合作的空间和资源;举办跨学科的学术研讨会和培训课程,增进双方对彼此学科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跨学科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

二是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参与积极性。改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认可医工交叉协同创新成果的价值。例如,在职称评定、科研奖励等方面,对医工交叉项目的成果给予与单一学科成果同等的权重和认可;设立专门的医工交叉创新奖励,对在协同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此外,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参与医工交叉协同创新,对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三是拓宽资金渠道,优化资金分配。政府应加大对医工交叉协同创新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工交叉项目的投资,如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进入该领域。在资金分配上,应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合理安排资金,确保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品转化等环节都能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例如,对于基础研究阶段的项目,可以给予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对于应用开发和产品转化阶段的项目,可以采用风险投资、股权融资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四是完善成果转化体系,加速成果应用。建立健全临床试验机构和服务体系,增加临床试验机构的数量,简化临床试验审批流程,提高临床试验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促进创新成果与企业对接,加速成果市场转化。例如,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与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同开展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政府可以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为各方提供信息交流、技术转移等服务。此外,还应加强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专利申请和技术转让,提高创新成果市场价值。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强跨学科教育培养模式的建设。在高校中,可以开设医工交叉的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培养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跨学科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跨学科能力。此外,还可以引进国外优秀的医工交叉人才,为我国医工交叉协同创新注入新活力。

总之,医工交叉协同创新是提升我国医疗科技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临床问题和需求为导向,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优势,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提高我国在全球医疗产业中的竞争力。

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百多安医疗)在血管通路领域不断完善产品布局,引领血管通路领域创新发展,成为医工交叉创新与转化的杰出代表。百多安医疗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医工融合平台,组建生物医用材料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与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展生物医用材料改性技术研发及其在植介入器械的应用转化,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高校合作打造国家级人才领衔、博士硕士为骨干的医工交叉与转化协同创新团队;推进医工交叉融合,满足临床需求,构建一套高效的医工融合机制,让产品经理、市场人员、科学家团队与科室医生共同搭建起长期且稳固的良性互动,极大地增强了产品开发的针对性,确保产品功能切实贴合临床需求,加快了产品临床转化的速度;加强协同创新研发,实现进口超越针对传统中心血管通路技术存在穿刺难、定位差、并发症多的临床瓶颈,联合高校、医院及检测机构组建产学研医创新团队,历时十余年学科交叉、医工结合和临床转化研究,攻克生物特征识别用回波信号相位信息缺失、超声视野盲区和显影暗区等难题,开发首个心电彩色超声多普勒诊疗系统,实现腔内心电信号实时传输和穿刺过程全程可视,在全国1000多家医院推广使用,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