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塑造新优势 培植新动能 ——代表委员热议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3月8日 来源:本刊记者 周 烨

编者按: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完成好2025年目标任务,必须紧抓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过去一年,本刊特邀代表委员就高质量发展进行分享交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塑造新优势、培植新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新质生产力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创新和认识突破,也明确了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对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方式带来深刻影响。总的来看,我国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形成,对高质量发展起着强劲推动和支撑作用。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精准施策,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比如,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基础研究为牵引推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要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进一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发挥好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呈现加速突破、应用驱动的新趋势。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中央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文件,引导资源向人工智能领域集聚;各地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在硬件支撑方面,启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形成8个枢纽节点、10个数据中心集群的布局。在产业应用方面,推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经过持续努力,我国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逐渐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整体发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尤其2025年以来,DeepSeek系列大模型优化了大模型训练架构,实现降本增效;在商业模式上采用开源策略、走生态共建模式,也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随着核心技术不断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们应抢抓机遇,坚定不移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赋能新型工业化,助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在先立后破中提高发展质量

改革发展是一个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先立后破至关重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

“十四五”时期,面对传统增长动能减弱和国际环境复杂严峻的挑战,我们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方法论,积极“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面向未来,我们要始终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不断提高发展动能、健全产业体系、优化需求结构。在发展动能方面,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创新链条;在产业体系方面,统筹抓好“硬投资”与“软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在需求结构方面,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加大对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领域的投入,探索走出一条内需主导、消费引领、内外联动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韩民春区域重大战略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是一盘着眼全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棋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谋划、部署、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有机结合,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推动我国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不断增强。近年来,相关地区在加强区域协作机制建设方面积极探索,推动跨行政区利益共享,实行税收分成、飞地经济等模式,建立人才互认互通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随着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正在形成,我国发展内生动力更强。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优化产业地区分工与要素配置,推动科技集群、创新集群联动生长,我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作用将显著增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细化跨区域利益协调机制,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区域一体化发展,将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魏源送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自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十四五”规划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要部署,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指引。按照“十四五”规划部署要求,我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空气质量稳中向好,水环境质量继续改善,能源消费量降低、结构优化,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我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显著提升。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以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工作为引领,继续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将进一步擦亮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制度型高水平开放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与传统对外开放举措相比,制度型开放更多强调高标准经贸规则建设,不仅覆盖对外经贸和投资往来等领域,更深入到产权保护、环境标准、电子商务等方面。扩大制度型开放既是对传统对外开放的深化和扩展,也是对国内体制机制的改革,有利于推动我国更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十四五”期间,我国加速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等,在扩大制度型开放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我国通过总结推广自贸试验区发展经验,加快推进贸易和投资综合服务效率提升,积极探索金融、贸易、投资领域的试点改革。总的来看,扩大制度型开放为国内外企业带来了更多商机、更稳定的规则和预期,不仅使广大贸易和投资伙伴从中受益,也提高了我国生产能力、科技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世界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