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提出“金点子” 发出“好声音” ——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科技热词

发布时间:2025年3月8日 来源:本刊记者 翟万江

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如何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高质量发展?聚焦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量子科技、6G等关键词,与会代表委员纷纷提出“金点子”、发出“好声音”。

 

基础研究——激活重大创新源头活水

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支出向基础研究倾斜,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

“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要瞄准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长远目标。”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代表建议,要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重大成果产出。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还面临很多挑战和问题,需要向科技特别是基础研究要答案。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总经费的比重达到6.91%,为历史最高水平,但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15%左右的比重相比,差距仍较大。所以,要坚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还要通过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投入。”九三学社中央副秘书长张旭委员说。

河北中医药大学校长郭毅委员持有类似的看法。“基础理论突破是重大创新的源头活水。有了更高的基础研究水平,就会有更多原创技术成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力度。”郭毅说。

 

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技术应用潜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对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来讲,这可是一件大好事。”看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志强委员倍感振奋。“先赋权后转化,能让成果拥有者明确收益,把转化工作当自己的事,有利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李志强建议,有关部门要对无形资产的处置给出具体指引。

“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充满挑战,只有努力向产业下游延伸,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应用潜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这正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关切所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阎锡蕴委员在成果转化方面有十余年的探索经历。她认为,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关键在于推动多部门协同联动。“可以先开展一些试点,组建科研、产业、金融等部门高度融合的成果转化平台,把人才和资源整合为一体,加快相关政策落地。”阎锡蕴说。

 

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深入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全国人大代表、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兴亚关注的重要方向。

立足于汽车行业融合发展,冯兴亚关注“电动汽车产业与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产业融合发展”和“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为作为新质生产力典型代表的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结合企业实践和对产业的洞察,就如何推动eVTOL产业发展,他希望通过集群发展、共享电车技术、产学研协作及跨部门机制优化,推动与电车产业融合,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他提出,人形机器人发展处于“国外领先,国内追赶”的阶段,产业加快发展已刻不容缓,希望加快政策规划、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加快示范应用进程多措并举加速推广。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从愿景变为现实

随着国产大模型DeepSeek火爆出圈,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正在从愿景变为现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东轻技术质量中心主任工程师谢延翠代表对此抱有诸多期待。“‘人工智能+’上升为一种行动,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谢延翠建议,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应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强大推动力。“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需要智能机器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稳定性。‘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紧密结合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一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赵晓光委员注意到,这是政府工作报告第二次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他建议,提高机器人本身的操作能力,同时加强人工智能风险治理,让人工智能安全、可靠、高效地提高生产力,服务百姓生活。

作为网络安全领域专家,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委员也关注人工智能引发的安全风险。“智慧金融、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新场景的涌现,加剧了数据泄露、漏洞利用、‘深度伪造’等风险,增加了网络攻击的频率。”齐向东建议,扎根新场景,大力探索“人工智能+安全”创新应用,为人工智能应用大爆发下好安全“先手棋”。

 

量子科技——显著超越现有技术水平

在全国两会开幕前,量子科技再传好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等人成功研制出包含105个可读取比特和182个耦合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这一成果实现了对“量子随机线路采样”任务的高效求解,其性能显著超越现有技术水平。

早在2021年,潘建伟团队就曾推出66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其运行速度较当时的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快1000万倍以上。

超导量子计算被普遍认为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实用化量子计算的方案之一,因而备受关注。2020年12月,我国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九章”在实验上严格地证明了量子计算的加速能力,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此次新研制的“祖冲之三号”能够高效完成83比特32层的随机线路采样任务,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千万亿倍,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超导量子计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6G——处于技术遴选关键窗口期

6G(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是继5G之后的新一代通信技术,目前仍处于早期研发阶段,但全球主要国家和企业已展开前瞻性布局。

作为新一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6G将成为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助力实现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的跨越。相比于5G,6G网络在传输速率、时延等层面均有望显著提升:峰值速率将达到100Gbps,较5G提升10倍;时延将降至0.1毫秒,仅为5G的十分之一。此外,6G用户体验相比5G也将得到大幅提升。

目前,6G研究正处于标准化前期需求定义和关键技术突破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6G不仅是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也将为广大平台、物联网和终端企业创造比5G更丰富的创新和商业机会。

有专家表示,发展6G不仅要关注相关技术,更要关注其潜在应用。低空经济被认为是6G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