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03.032025
创新“光+AI”技术 将硬科技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中科摇橹船入选“2024新质生产力年度案例”

20251月1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新质生产力年度盛典”在北京成功举办,并在央视财经频道、央视财经客户端同步播出。盛典现场发布10个“2024新质生产力年度案例”,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视觉:它是生产线上的‘灵眸’,细察微毫,破解行业难题”入选。此次盛典揭晓的10个“2024 新质生产力年度案例”是由“新质生产力中国行”活动导演组到全国重要经济省市上百家企业深入产业一线、实地调研采访,通过10集微纪录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在武汉、无锡、重庆、杭州举办了4 场 “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最后以“焕新”“追新”“探新”三个篇章,对申报案例进行专家推委会综合评审,最终选出十大代表当前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顶尖水平案例。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摇橹船)主要服务于半导体、新能源、汽车、风电等制造业龙头企业,自主研发了包括工业相机、光源、镜头传感器等一批核心器部件,突破了一批国内首台/套的智能装备,范围涵盖智能检测装备、智能识别装备和智能引导装备。此外,中科摇橹船还不断探索工业AI平台、分布式大模型等AI技术在工业场景的应用方向,成功培育出一批智能视觉装备的示范应用场景。其中,AI视觉质检在汽车制造领域缺陷识别、工艺提升、生产流程、数据优化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继承硬科技“基因”,在制造业场景中找到应用点光,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视觉紧密关联;AI,则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中科摇橹船将“光+AI”作为核心技术,通过颠覆性创新,将硬科技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研发出多个国内“首台套”智能视觉装备,赋能新能源汽车、泛半导体等制造业领域。“光+AI”到底是啥?日前,记者来到中科摇橹船,在展厅中看到了众多产品和应用场景。以“3D涂胶检测系统”为例,这是中科摇橹船在2022年开发的国内首台(套)设备。搭载该系统的涂胶检测机器人,可以实现秒级响应,精确检测新能源汽车车身的涂胶缺陷。其中,“光”体现在高精密光电检测技术,系统使用的3D高速摄像机可以360度成像,Z轴精度可达0.02毫米;而“AI”则是系统搭载的算法,它可以在0.3秒内实现采集图像的三维重建。二者结合,打破了此前新能源汽车国产检测系统的顽固痛点:用2D视觉检测,能在平面上识别出车身涂胶的断点、宽窄不一和位置异常,却无法判断涂胶的高度。也就是说,即使涂胶厚到溢出,2D视觉检测也“抓”不到这个质量缺陷,还是得靠人工肉眼判断。不仅准确率低,还会拖延新车交付时间。而中科摇橹船的3D涂胶检测系统,能实现X、Y、Z三轴立体成像,既有图像,又有坐标位置,通过Z轴测距,可以精确“捕捉”涂胶的高度,检测准确率可达99.9%,且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便宜40%左右。如今,该系统已在赛力斯汽车二工厂得到应用,有效地提升了新能源汽车车身的涂胶质量,加快了交车进度,让“重庆造”新能源汽车的细节更趋完美。“这是企业的硬科技实力在重庆丰富的制造业应用场景中找到的结合点之一。”中科摇橹船董事长郑道勤表示。2020年,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重庆两江新区以“院地”合作方式,携手孵化了中科摇橹船。企业主要的技术团队来自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具备国内高精密光电测量和人工智能最顶尖的技术实力。但如何才能让硬科技落地?企业成立之初,郑道勤也曾困惑过。“好在,重庆作为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为我们提供了机会。”郑道勤说,在大量实地调研后,中科摇橹船决定以“光+AI”作为基础,打造工业4.0的感知终端入口,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开展颠覆性创新,“教”会人工智能视觉识别“逆向思考”郑道勤介绍,从感知角度来看,人类获取的信息中有70%~80%来自视觉。中科摇橹船认为,将机器视觉和AI技术融合,将是决胜工业4.0的关键。基于这一思路,中科摇橹船在实践中开展了颠覆性创新。2022年,一家国内知名显示面板企业找到中科摇橹船,提出了一个超高难度的需求:合作研发用于Micro LED显示屏的检测装备。Micro LED被认为是颠覆产业的“终极显示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对比度、高色彩饱和度、低功耗、寿命长等诸多优势,可广泛应用于手机等各种电子产品中。而Micro LED显示屏质检,堪称“地狱级”难度:在直径4~6英寸的Micro LED晶圆上,排布有上百万颗芯片,其中有缺陷的可能只有2~3颗。如果不把它们找出来,整个晶圆的质量都要受影响。也就是说,中科摇橹船需要找到一个方法,在上百万颗芯片中,快速找到缺陷芯片并标注出来。一开始,中科摇橹船决定建立一个机器视觉识别缺陷芯片的AI模型。简单地说,就是给AI模型“看”大量的缺陷芯片图像,“教”它识别哪些是不合格的芯片。但是,当时该国内知名显示面板企业尚处在试产阶段,Micro LED显示屏产量不高,有缺陷的芯片更少。每月可供AI模型“学习”的缺陷芯片图像不过区区几十张。这让研发团队感到巨大的压力——AI模型学习的基础就是海量数据,没有足够的图像素材,怎么“教”?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团队迸发出一个颠覆性思考:既然“教”不会AI识别缺陷,那么就反过来,“教”它识别正常芯片,再反推哪些是缺陷芯片!郑道勤表示,这一逆向思考模式,代表着国内机器视觉识别AI的技术路线转变。通过重构算法,中科摇橹船运用从国内知名显示面板企业处获得的大量正常芯片图像,训练出可以在4—6英寸Micro LED晶圆上发现2像素精度级缺陷的AI模型。而目前,国际同类产品的识别精度最高为5像素。2023年,中科摇橹船为国内知名显示面板企业提供了国内首套Micro LED检测装备。记者看到,这台装备形如一个白色大盒子,内部配有高速摄像机,从外部的显示屏上,能观察到Micro LED芯片的外观缺陷检测结果。凭借这一检测装备,Micro LED显示屏像素良率得以大幅提升,还可以精准修复缺陷芯片,生产成本随之降低。目前,该检测装备已经在国内知名显示面板企业应用,“护航”Micro LED显示技术走向大规模商用。 深度融入制造业,在重庆打造全国智能视觉总装基地在上述检测装备发布后,郑道勤发现,目前全球范围内,只有两家企业可以生产这种设备,其中之一就是中科摇橹船。郑道勤透露,作为高科技企业,中科摇橹船传承了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60多年沉淀的硬科技实力,下一步,企业将继续加大在AI和机器视觉领域的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性能和精度,以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还将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积极推动“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郑道勤表示,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中科摇橹船将积极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重庆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育创新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记者了解到,基于“智能视觉识别国家队”的实力,中科摇橹船目前获批建立了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起草编制4项国家标准;已形成21项关键核心技术,新开发10余款新产品;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承担省级重大科研课题项目2项、自主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目前拥有知识产权100余项、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今后,我们还是要继续深耕重庆,同时开展全国布局。”郑道勤表示,为了更好地服务重庆乃至全国制造业,中科摇橹船计划在未来3年内投入超过20亿元,在重庆建设全国智能视觉总装基地。同时,中科摇橹船计划在未来2年内在重庆建设智能制造AIGC创新中心和行业大脑应用研发中心,为半导体、新能源、医疗等行业提供解决方案,沉淀行业智能化应用模型,打造面向区域和行业应用的数字化体系。

01.072025
2024年度十大人物、十大事件、十大热词重磅发布

2025年1月7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2024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事件”“十大科技新闻人物”“十大科技热词”。评选活动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以大数据筛选与广泛征集相结合的形式形成候选名单,经院士、科技专家、媒体负责人、科普专家共同评选产生最终名单。 2024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事件”一、“科技三会”一并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解读: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广受全球赞誉。解读:2024年6月2日6时23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开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实施的样品采集任务。嫦娥六号任务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月背智能采样技术、月背起飞上升技术,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再次创造了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三、塔克拉玛干锁边工程完成“合龙”,堪称人类治沙史上的壮举。解读:2024年11月28日上午,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实现锁边“合龙”,成功构筑起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这是我国防沙治沙史上值得铭记的时刻。这条耗时40多年打造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保护了新疆天山以南生态系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展示了我国生态治理科技实力和组织能力。四、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获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为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健全的法治保障。解读:2024年11月4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向常委会会议作修订草案说明时介绍,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普事业还存在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主动性不强,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科普队伍建设滞后,科普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等问题,有必要修改现行科学技术普及法。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2月25日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五、我国科学家牵头人体蛋白质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彰显了我国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全球影响力。解读:2024年12月,《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地位、学术影响力以及组织领导力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展示了中国蛋白质组学研究在推动全球科技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重要贡献。这是继2001年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发表后,破解人体构造“天书”的另一个国际科学计划,该计划将为人类健康管理、疾病精准防控诊治及科学康养提供新理论、技术和方法。六、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发布,实现了国产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解读:2024年10月22日,我国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发布,这也是继苹果iOS和安卓系统后,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据介绍,此前已经发布过的鸿蒙系统,由于系统底座仍使用了部分AOSP开放源代码,而不得不兼容部分安卓应用软件。而此次发布的原生鸿蒙,实现了系统底座的全部自研,系统的流畅度、性能、安全特性等提升显著,也实现了国产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据了解,目前已经有超过15000多个鸿蒙原生应用和元服务上架,覆盖18个行业,通用办公应用覆盖全国3800万多家企业。七、我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一种新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氢-4”,将人类探索反物质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解读:据2024年8月21日消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参与RHIC-STAR国际合作实验研究,首次在相对论重离子金金碰撞中观测到一种新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氢-4,这是迄今实验上发现的最重的反物质超核。反物质非常罕见,而由若干反重子进一步组合形成的反物质原子核和反物质超核(即包含Lambda等超子的原子核),则更加难以产生。自1928年狄拉克方程的“负能量解”预示反物质的存在以来,近一个世纪,科学家仅发现了6种反物质(超)核。八、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在上海点火成功,对保障我国能源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解读:2024年10月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在上海临港首次点火成功。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最高技术等级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指标与国际主流F级重型燃气轮机基本相当。它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我国燃气轮机基础学科进步、产业技术发展有显著的带动辐射作用,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九、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馆,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解读:在2024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它是世界首个以国家名义为科学家群体建立的博物馆,通过展示科学家的书信、手稿、科学仪器等珍贵史料,将抽象的科学家精神具象化,让人们能近距离感受科学家们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等精神,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是一座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精神殿堂,向世界展示中国科学家风采和成就的国家级博物馆。同时,它也是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十、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建设完成,“中微子就是阿飘吗”登上热搜,引发民众对基础研究的兴趣。解读:历时9年多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于2024年11月20日全部建成,计划次年正式运行。江门中微子实验以测量三种中微子质量顺序为首要科学目标,当中微子进入探测器内部,与液体闪烁体发生作用会发出极其微弱的光,数万个光电倍增管可以将其捕捉,从而提供给科学家进行分析研究。与此同时,“中微子就是阿飘吗”在几天内持续登上热搜,引发民众对基础研究的兴趣,同时也因此话题,产生了一批关于中微子的科普作品。 2024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人物” 一、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解读: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曾在祖国西北耕耘31载,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他曾组织开展多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助力我国粮食大幅增产。在70余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始终把“回报国家”作为人生追求,为“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而奋斗不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李振声院士作为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用毕生所研,不断践行着让中国人端牢自己饭碗的科技担当。二、中国航空领域杰出的飞机设计师——吴光辉解读: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C919大型客机系列总设计师,是中国航空领域杰出的飞机设计师,先后担任过4个型号军、民飞机总设计师,从国内第一型自主研制的预警机空警2000,到首款喷气支线客机ARJ21和大型客机C919,40多年来一直从事飞机设计与研发工作,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2024年,吴光辉荣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同年12月,C919已累计承运旅客突破100万人次。三、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医者仁心的“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路生梅(女)解读:2024年,在重阳佳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向全国的老年人致以诚挚问候。年过八旬仍坚守岗位的“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路生梅正是其中之一。路生梅是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50多年来,她多次放弃返京机会,扎根陕北佳县,创办了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建了爱婴医院,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为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作出了突出贡献,以医者仁心守护佳县百姓生命健康。退休后,路生梅义诊的患者超过15万人次。除了义诊看病,路生梅还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为留守儿童、贫困学子等送温暖献爱心,带动身边更多人参与公益活动。四、首位凭借国内学术成果获得国际物理界大奖的“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解读:2024年7月9日下午,“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因带领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实现星际磁场的精确测量,推动快速射电暴研究进入高统计时代等多项创造性成果,获颁马塞尔·格罗斯曼个人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是国际物理学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历届获奖人包括6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杨振宁、李政道、丘成桐等数位华裔科学家也曾获奖。李菂是首位凭借在中国国内取得的学术成果获得这一奖项的科学家。截至2024年11月,“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五、网络科普“火出圈”,粉丝超过3000万的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张辰亮解读:2024年,网络科普频频“火出圈”。许多官方机构意识到网络科普的重要性,目前已有超过800家科研单位、近万个高校和院系官方账号入驻年轻观众较多的哔哩哔哩视频平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青春版《博物》副主编、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张辰亮,正是其中代表。其抖音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目前粉丝已经接近2500万,B站粉丝也已突破 990万。在他的“网络热传生物鉴定”系列短视频中,不仅可以了解花鸟鱼虫、走兽猛禽的学名、种属及一些珍奇生物的特性,还可以学习如何辨别营销账号制作的虚假视频。六、带领团队研发出全球领先的高性能锂电池技术的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解读: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了1000万辆,我国同时也是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而这背后的功臣,离不开推动锂电池技术发展的一批科技人员。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推动中国锂电池技术的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打破了日韩在锂电池领域的专利壁垒,带领中国锂电池技术突围,并研发出全球领先的高性能锂电池技术与DPPB级超大规模制造技术。吴凯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七、领衔打造12306铁路票务系统,给旅客购票出行带来极大方便的“时代楷模”,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单杏花 解读: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单杏花,被誉为“12306之母”“以科技赋能交通强国,在春运中帮助大家抢到票的女人”。她推动了电子客票技术的发展,使铁路客票正式进入“无纸化”时代,旅客平均检票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单杏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八、为角膜盲患者带来光明希望的首个生物工程角膜主持研发者——史伟云解读:“2024中国力量年度人物”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被誉为黑暗中的“盗火者”,他主持研发了我国首个生物工程角膜及首个人工角膜产品,这些创新为角膜盲患者带来了重获光明的希望。他的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我国角膜供体材料匮乏的问题,还因国产人工角膜的价格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此外,史伟云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推动眼科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他通过公益赠送专业书籍、专家讲座、义诊查房等形式,帮助基层眼科医生提升专业知识和诊疗技术,共同推动中国眼健康整体水平的提高‌。九、扎根深山5年,创新研发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蜜蜂博士”——张玉波解读:张玉波是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博士,人称“蜜蜂博士”。2019年年初,他辞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工作,到平武县创立“熊猫谷家庭农场”,扎根深山5年。他创新研发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使养蜂业成为当地改善生态、实现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他还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将农产品生产、自然保护教育、森林体验等融合,实现村民共同富裕,其事迹受到多家媒体报道,2024年入选“中国好人榜”。十、与渐冻症抗争,携手科研团队和医药企业,向近200年久攻不破的罕见病发起挑战的京东集团原副总裁——蔡磊解读:蔡磊曾是多家上市公司高管,也是一位渐冻症抗争者。2024年,在蔡磊团队的协作下,针对白介素17B的反义寡核酸治疗方案已顺利进入动物实验阶段。蔡磊称,这不仅是一项靶点的发现,更是临床前研究和药物研发的高效推进。2024年,7月15日,蔡磊又与西湖教育基金会签订捐赠协议,支持西湖大学相关科研团队在渐冻症方面持续开展研究。在过去4年多时间里,蔡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与全球的病友、科学家、医生和医药企业携手,共同向这个近200年来都未有重大突破的罕见病发起挑战,被病友视作精神支柱。 2024年度“十大科技热词”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解读: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定下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时间表。二、新质生产力解读:2024年,“新质生产力”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新质生产力成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引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三、科学家精神解读:2024年5月30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激发了全社会对科学家精神的尊崇。科学家精神具有丰富内涵——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四、数字中国解读:2024年8月,国家数据局正式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数字中国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赋能效应更加凸显。数字中国建设将与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协同发力,成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引擎。五、科技伦理解读:2024年7月,“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被写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2024年召开的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等重要会议都关注了科技伦理议题。六、黑神话悟空解读:2024年8月20日,被称为国内首款3A游戏的《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目前能独立开发3A游戏的国家屈指可数,中国一直被认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3A游戏。《黑神话:悟空》本身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坐标点,标记着中国游戏产业的新纵深。七、人工智能+解读: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与诸多产业深度融合。2024年诺贝尔三大科学奖项中,两大奖项与人工智能研究相关,显示出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基础科学的重要工具。八、低空经济解读:2024年,低空经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专门提到发展低空经济。全国多地纷纷争做“天空之城”。《2024年中国低空经济产业研究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达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九、颠覆性技术解读:当前,全球科学界对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应用试验持续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日益显现出关键作用。十、算力经济解读:回眸2024年,我国算力发展的数据格外亮眼:我国算力总规模达246EFlops,算力应用项目超过1.3万个,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83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居世界前列……如今,算力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是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要素,对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01.022025
打造核能新质生产力 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第三届中国核能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深圳国际核能产业创新博览会侧记

2024年11月11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2024第三届中国核能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深圳国际核能产业创新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国防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华,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副司长罗建军,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产耀东,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罗琦,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研专家胡守印,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核技术总工程师刘永德,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吕智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立刚,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等领导致辞。来自政府单位、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核能产业链企业等单位的超过1200多名代表出席大会。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核能专委会主任委员庞松涛和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分别主持大会开幕式。张建华致辞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大力度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我们当前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在运在建核电机组102台,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玲龙一号等三代核技术及具有四代反应堆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家原子能机构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推动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核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黄学农致辞表示,近年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适应全球发展大势、适应时代要求的能源转型之路。我国核电事业发展同样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核电已成为破解科学降碳和用能成本难题的重要选项,也成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确保核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向着更安全、更经济、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坚持共享发展,加强核能科普,不断提升公众核安全认知,获得公众认可和支持。罗建军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由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型迈进的重要阶段,在推动核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核安全摆在最高优先级,持续提升核安全水平,确保核安全绝无一失。我们要进一步筑牢核安全理念,落实核安全责任,强化核安全科技支撑,实现高水平核安全与核能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王建华强调,核工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当前世界核大国纷纷加大核能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抢占未来核能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在核能领域这一合作模式尤为重要。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能源研究会等核能领域学会/协会组织在核能产学研方面的深度合作,为打造我国核能新质生产力,服务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罗琦指出,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引领之城,为核能创新发展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市场。中核集团一直致力于推动核能技术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中核集团技术和产业国际合作的先行示范区,与深圳大学共同建立了中国核能与安全研究院,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核工业创新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的建设。胡守印指出,党的二十大做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战略部署,使核电的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中国华能将一如既往坚持开放、协同、共赢的安全与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核能发展大家庭,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持续打造核能新质生产力,共同推动我国核能事业不断的高质量创新发展。刘永德表示,国家电投在“双碳”战略目标指引下,积极调整优化产业格局,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做强、做优、做大核能产业,创新性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实践,海阳核电开创了国内核能供暖的先河,打造了国内首个零碳供暖城市,“暖核一号”开启我国跨城核能供暖的新模式,全面形成核能梯级多场景应用的良好态势。当前,国家电投正以高质量推进“国和一号”先进三代核电建设和核能综合利用落地为目标,致力为我国核能事业安全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吕智强指出,作为我国最早开发生产核能装备的企业,中国一重紧盯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发展需要,着力推动一批核能装备领域技术实现新突破,实现了我国三代核电核岛一回路主设备及常规导大型锻件的国产化,为国家核电重大工程提供了装备保障。史玉波致辞表示,能作为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关键力量,承载着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打造核能新质生产力,推动核能行业高质量发展。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核能以其高效、经济、低碳的优势成为全球能源领域的焦点。推动核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符合当前全球核电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加速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为此,核能产学研界代表联合发起《核能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倡议》,提出坚决打造世界领先的先进核能生产力,依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坚决贯彻“最高核安全标准”要求,保障行业健康安全;坚决推进以先进核能技术赋能社会低碳转型;坚决推进核能行业高水平国际合作;坚决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共建高质量核能产业生态圈。本届大会紧密围绕培育和发展核能新质生产力,举办了“高质量创新发展 打造核能新质生产力”主旨论坛,叶奇蓁院士、詹文龙院士、罗琦院士及参会专家分别就核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内陆核电及后续发展、核能与核医学、核聚变、核能发展战略、核能数字化等议题发布前沿研究研究进展,凝聚行业发展共识,引发与会人员深度思考。主旨论坛期间还开展了“科技创新引领核能新质生产力”圆桌论坛、生态核电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并启动了“中国核能神州行”活动。大会设置了核电先进装备和产业链、核电厂先进建造、核电智慧运维、先进核材料、核电数字化等11个分论坛,来自全产业链的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多位院士出席相关论坛,近200位行业专家发布专业报告,共同探讨核能新质生产力实施路径,共筑未来高质量发展之路。大会同期举办的深圳国际核能产业创新博览会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来自600多家核电产业链企业设置展台,参展面积4.5万平方米,展品超过1万件,向公众全面展示了华龙一号、国和一号、高温气冷堆等领先堆型技术,以及核能产业链的先进装备技术等前沿科技成果。

12.202024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中的这些重要信息,值得关注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自2017年出版以来,历经八载,《蓝皮书》持续记录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推介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理念,在业界和社会上都具有很高的影响力。《蓝皮书》编制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第一年是数据年,整体呈现科技期刊全貌,第二、三年是主题年,探讨期刊发展前沿、热点议题。英文版《蓝皮书》每年通过法国EDP Sciences出版平台面向全球发布,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STM将《蓝皮书》数据吸纳到其年报中。近日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以官方数据和国内外知名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文献调研、数据挖掘、科学计量、专家咨询等方法,实事求是地剖析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建议。 从数量上看,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略有增加。从2022年的5163种提升至2023年的5211种,新增加的48种主要是英文科技期刊。科技期刊的区域分布、出版周期、学科分布等方面相对稳定。从期刊年检数据看,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分布分散,但已经以集群化、平台化方式聚集发展。从主管单位看,共有1314个主管单位,平均每个主管单位主管3.97种期刊,65.83%的主管单位主管1种期刊;从主办单位看,共有3217个主办单位,76.87%的主办单位主办1种期刊;从出版单位看,共有4470个出版单位,96.04%的出版单位出版1种期刊,出版10种及以上的出版单位仅有11个。随着我国学术平台和期刊集群建设的快速发展,基于平台的期刊集群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入选的13家集群试点单位聚集了1411种中文科技期刊、324种英文科技期刊和51种中英双语及其他语种科技期刊,其中8个集群的期刊规模超过100种;集群试点单位聚集期刊共计1786种,超过1/3的期刊进入集群发展模式。 从学历和职称来看,科技期刊从业人员整体学科素养高。我国科技期刊从业人员总数为3.76万人,人员构成主要是采编人员,占61.13%。42.99%的人员是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英文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学历以硕士和博士为主,占81.07%,中文科技期刊的从业人员硕士和博士占比为47.19%。从影响力看,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逐年上升。近十年,中国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不断上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从图上可看出,2019年以后上升趋势尤为明显,由此可见,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以后,科技期刊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图为中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文量有所增加,且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91%的英文科技期刊分布在工程技术、理学和医学三大领域,占比分别为41%、29%和21%。2022年,英文科技期刊均发文量为101篇,相比2021年增长3.27%。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标明显上升,相比2021年,2022年刊均总被引频次为617.34,增长10.37%,刊均影响因子为0.717,增长15.83%,即年指标均值为0.162,增长35%。随着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地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学者论文发表数量大,但是中国的SCI期刊数量少。 2023年,中国作者SCI发文量为72.87万篇,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但中国SCI期刊数量少,发表中国作者论文仅3.34万篇,占中国作者SCI发文量的比例不足5%。 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是中国SCI期刊发表论文的主要来源,占总量的88.41%。近3年,尽管中国SCI期刊数量、发文量及全球占比均在稳步增长,但相对中国作者发文量的全球占比仍然偏低。 近十年(2014-2023年),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数经历了连续增长的发展过程,2023年首次略有降低的情况;同期,中国SCI期刊发表论文数自2017年起持续稳定增长。中国作者发文数均远高于中国SCI期刊发文数,2023年,中国作者发表论文数是中国SCI期刊发表论文数的19.27倍,相较于2014年的9.45倍,差距逐渐加大。中国SCI期刊境外作者发文比例于2020年达到高峰值,为19.76%,随后逐年小幅降低,2023年为17.49%。 中国SCI期刊学术质量显著提升。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和SCI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从被引频次看,中国作者发文占全球三分之一,被引频次200多万次,占全球的43%。从引文影响力看,2023年,中国SCI期刊论文的引文影响力为4.02,中国作者SCI论文的引文影响力为2.84,二者均高于全球论文引文影响力(2.21)。从Q1区占比看,近十年中国SCI期刊学术质量显著提升。2023年,160种中国期刊入选Q1区,占比66.67%;中国作者的Q1区论文数为42万多篇,占全球的37%。中国SCI期刊Q1区论文数上升趋势明显,2014年Q1区论文占比为6.28%,2023年的比例增长到65.70%,即六成以上的中国期刊论文为Q1区论文。 中文科技期刊的论文影响力持续提升,但发文量呈逐年减少趋势。中文科技期刊的国内、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国内复合总被引频次、刊均复合总被引均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在3.03%-9.69%。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刊均他引总被引频次和国际他引影响因子提升显著,2022年比2020年分别增长47%、29.53%、81.86%。从单篇论文看,近十年(2014-2024年),中文科技期刊发表论文入选高被引论文15.82万篇。据CNKI数据,2023年中文科技期刊发表可被引文献99.73万篇,比2022年降低了1.19%。网络首发、增强出版、双语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促进中文科技期刊快速传播。《蓝皮书(2024)》从影响稿源因素、开放获取出版、评价体系、科研诚信建设四个维度分析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生态。 影响稿源因素方面,从科学家的视角出发,开展了影响中文科技期刊稿源的因素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作者的投稿意向受到期刊传播力、服务质量、科研评价政策导向等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开放获取出版方面,中国学者积极融入开放科学,近3年中国学者发表的全球论文中OA论文占比接近50%。随着开放科学的不断发展,中文科技期刊在开放出版模式、版权管理制度、OA平台建设、科学数据出版等方面不断提升理解和认识,开展积极的实践探索。中文科技期刊开放出版模式主要有金色OA和青铜OA两种。中文科技期刊大多选择青铜OA的出版模式,有672种,占比79.15%,即论文出版后直接免费开放全文访问;金色OA有177种,占比20.85%。许多中文OA期刊虽不符合开放获取政策,但支持在自建网站上全文获取,共有1367种。评价体系方面,评价工作对科技期刊发展具有“指挥棒”作用。实践层面上,多个部门和机构进行了重要探索和尝试,注重中外期刊“同质等效”和论文的代表作评价。“同质等效”评价主要有《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总汇》和《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论文代表作评价已推出,如《学术精要数据库》和“领跑者5000”等。科研诚信方面,期刊是科研诚信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出版规范建设需进一步完善,还需加强与国际的协同,截至2024年10月,加入COPE的中国期刊仅有622种。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学术出版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中文科技期刊要积极探索借助AI技术开展数智实践,为维护科研诚信和促进学术规范建立新标准。 从学术期刊、技术期刊和科普期刊三个维度,《蓝皮书》阐述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不同路径。首先是作为发布科研成果的学术期刊,其主要特色是:通过策划专题/专栏/专刊,聚焦学科热点和前沿领域,展现中国重大原创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办刊机制和流程,提升办刊效率;搭建多元化新媒体传播矩阵,提升知识服务能力;探索多元发展,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其次是作为工程技术领域知识传播与交流的技术期刊,其主要特色是:紧密贴合国家重大战略和工程项目,提升国家科技自信与国际影响力;以实际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推动先进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满足用户多元需求,增强行业内的交流互动;探索集群与集团发展,助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第三是科普期刊,分为少儿科普期刊和成人科普期刊,其中少儿科普期刊,着重发挥科学家作用,突出原创内容,将科学与教育完美融合;成人科普期刊,发挥权威内容的资源优势,服务生产生活,有机地促进科学与文化的融合。 基于Scopus数据库,分析不同语言期刊的数量、发文情况、影响力及学科结构,《蓝皮书(2024)》提出对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 首先是不同语言期刊的影响力分析。 收录方面,Scopus数据库收录了2.8万多种期刊,其中英文科技期刊有2.2万多种,非英文科技期刊近6000种。除英语外,另7种语言的期刊,数量分别超过500种,依次为西班牙语、法语、德语、中文、俄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收录的英文科技期刊开放获取比例为23.93%,非英文科技期刊的比例为33.78%,虽然中文科技期刊数超过500种,但被数据库认定为开放获取的期刊只有2.79%,占比较低。 发文量方面,Scopus收录英文科技期刊,年度平均发文量115.86篇,发文量中位数是41.75篇。非英文科技期刊,只有中文科技期刊的平均发文量是181.38篇,发文量中位数是140.75篇,远远超过英文科技期刊。 影响力方面,2023英文科技期刊的CiteScore均值是4.5,远高于非英文科技期刊的CiteScore均值1.0;超过2/3的英文科技期刊排名在学科前1/2,非英文科技期刊,只有1/4在学科前1/2;Q1区占比超过10%的非英文科技期刊有3种,依次为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总被引频次、SJR2023均值(估算期刊影响力的指标,由西班牙国家研究机构提出,根据期刊的学科领域、期刊质量与声誉对引用次数进行加权计算,该数值可跨学科比较)、CiteScore 2023均值排名第1,但中文科技期刊Q1区和Q2区占比都排名第8,高影响力期刊数量仍有提升空间。 其次非英语母语期刊出版研究。高质量的非英语母语期刊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了多元的学术资源,办好本土期刊,找准定位,推动构建本国学术科研生态,更好服务本国科研人员,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Ulrichsweb数据库,对日本、俄罗斯、巴西、西班牙、法国、德国等典型非英语母语国家,本土学术期刊出版的现状进行调研。相较而言,我国中文科技期刊评价发展较为成熟,评价指标正在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拓展到社交媒体影响力,并着力完善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第三是非英语母语期刊案例的启示。非英语母语期刊有三种独特优势:一是学者身份认同,二是更好地传递专业概念,三是贴近本土需求。由于语言影响、文化差异影响,非英语母语期刊与英语期刊的天然受众不同,从日、俄、德、法等国家的典型案例显示,双语对照出版已成为非英语母语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式,本国语言的期刊能够更好服务本土作者和读者,本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要重点关注学术贡献和质量、技术和应用创新、编委和作者团队情况等。 中文科技期刊共有4556种,数量占比87.43%,质量相较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还有一定的差距,且在政策、经费、学术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差距更加明显,卓越行动计划二期增加了中文科技期刊资助比例。中文科技期刊的学术承载力和传播能力,距离支撑我国科技创新的要求,差距也较大。中文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主要在:中文科技期刊优质稿源严重缺乏;学术定位和学科布局问题依然严重,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求;OA出版发展十分缓慢,远远滞后于国际期刊;部分期刊仍处于“小作坊”式运作模式,新技术应用、知识服务、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仍然欠缺;应对新型学术不端行为带来的科研诚信挑战仍然存在。推进中文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高质量发展就需要从科研生态、评价举措、发展条件等齐头并进,从引领基础研究和学科发展、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三个方面,服务于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编辑出版服务能力,吸引优质稿源,首发于中国科技期刊、中文科技期刊;借鉴国际出版机构成功经验,引导中文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开放获取出版、新技术应用、科研诚信协同治理等诸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最重要的一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意义、重要性和紧迫性,重拾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自信,积极关注并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系列努力,不仅是对科技期刊本身的革新与提升,更是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是对文化自信与科技自强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中国科技工作者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用中文讲述中国科技创新的故事,让全球共享中国智慧的璀璨光芒。  

12.032024
政产学研凝智聚力 共促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十届中国虚拟现实产学研大会侧记

2024年11月2-3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指导下和北京市计算机学会、国家电拟现实创新中心、IEEE元宇宙标准委员会、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国形系统全国重点实检室等单位支持下,由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 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同主办的以“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虚拟现实产学研大会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特聘专家、科技部原副部长陈小娅,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龚维幂,石景山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万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等领导嘉宾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中国工程院院士、⾸都医科⼤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石景山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李文化,北方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全明,百度首席技术官、国家卓越工程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海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王琼华,国家特聘专家、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王立军,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文科处处长李焱,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名誉理事长周明全,北京市石景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南剑,全国信标委计算机图形图像及环境数据表示分委会副秘书长潘榕,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理事长郝爱民,华为战略研究院XR产业发展总监王志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产业发展副总裁燕兴,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工业元宇宙应用中心负责人缪玉峰,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严小天,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孙其民,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孙世诚,上海诠视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CEO林瓊,商汤科技琼宇产品高级解决方案经理谢雨晴,百度研究院资深工程师、百度文心体育技术负责人、上体-百度飞桨智慧体育技术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卢飞翔,北京润尼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曹正标,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高楠,北京齐乐无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周道,北京众绘虚拟现实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庞聪,艾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中心总经理王一鹏,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助理研究员陈雅婷,北京元客视界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刘博文,北京亮亮视野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殷之雄,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遥,北京虚拟动点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中心负责人林中焱等院士专家出席。陈小娅、赵沁平、刘合、王建华、龚维幂、万隆、王海峰、周明全、郝爱民等共同为大会启幕。嘉宾齐聚,共话行业发展新理念陈小娅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技术不断涌现,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运行状态。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元宇宙新技术及其新生态的兴起,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在硬件、软件、内容、应用等各环节进展日益显著,产业发展战略窗口期已然形成。希望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推进虚拟现实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应用,期待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再接再厉,进一步加强成员单位的深入交流,发挥互补优势,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积极探索解决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断推进行业健康蓬勃发展。王建华在会上介绍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作为产学研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作为具有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的资源整合型高层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一直在努力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他认为,中国虚拟现实产学研大会围绕“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搭建虚拟现实与元宇宙领域的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共享服务平台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接下来,希望平台在整合创新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龚维幂指出,《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将虚拟现实列入“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精尖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石景山虚拟现实产业组团,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示范带动效应的虚拟现实产业发展高地,建设发展成效十分突出。《规划》提出,围绕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体系统筹部署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场景创新、标准引领与专利护航、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支持北航联合优势企业、行业组织,推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速形成产业集聚、建设标准专利体系、强化人才培养等重要工作。他表示,期待通过中国虚拟现实产学研大会的举办,与会嘉宾能够开展深入交流、分享观点、彼此启发,共同探讨推动北京虚拟现实和元宇宙产业发展之路。万隆代表石景山区政府向莅临大会的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石景山区作为北京市中心城区,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热土,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虚拟现实产业组团”唯一承载区。石景山着力构建主导、特色和未来产业梯次布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虚拟现实产业作为重点特色产业着力强化培育。高精尖产业中,虚拟现实产业实现收入达到去年同期的4.6倍,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产业生态不断优化,集聚产业链重点企业120余家。石景山将进一步完善产业政府,强化平台建设,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建设示范场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创新体系,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同时,期待更多的科学家、企业家朋友走进石景山,与我们携手同行、乘势而上,为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创京西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赵沁平指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化身、数字孪生、数字原生、5G/6G、新型互联网等技术是互联网3.0的支撑技术,近年来兴起元宇宙可看作是互联网3.0的终极应用愿景。这是互联网技术的新发展机遇,也是新兴产业竞争的新赛道。我们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初现机遇,瞄准互联网3.0关键技术、基础平台和典型应用场景,着力创新,力争引领互联网3.0应用,发展并抢占其可能形成的新兴产业。针对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他提出四点思考和建议,要加强对虚实融合网络空间相关支撑技术的研究,应在重要战略性行业和领域开展数字孪生研发与应用,需围绕互联网3.0基础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要重视互联网3.0应用市场发育机制创新。赵院士作为中国虚拟现实产学研创新平台名誉理事长和首任理事长,同时也是我国虚拟现实技术的开拓者,充分肯定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十年来的工作成就,也期望平台在第三届理事会领导下,再接再厉,不断推动产业要素聚集、标准体系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等工作迈上新台阶。前瞻谋划,推进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一直致力于我国虚拟现实领域发展凝智聚力,着力推进我国虚拟现实产学研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发展与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商业场景应用、助力企业关键技术攻关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此次大会平台联合产学研界共同发布了虚拟现实与元宇宙国际标准化工作组、虚拟现实产教联合体、2024年度“元宇宙产业”最具潜力投资价值关注榜单三项新产业发展合作项目。2024年是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成立十周年。在理事长周明全教授的有力领导下,在第二届理事会的大力支持和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平台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虚拟现实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建设四大方面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之后,郝爱民教授接任第三届理事长。为表彰周明全教授对CVRVT的创建及领导CVRVT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表彰郝爱民教授在CVRVT治理、变革、发展,及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王建华会长为周理事长和郝理事长颁发十周年表彰证书。 生态协同,构建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新体系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构建完善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推进我国虚拟现实科技创新体系发展,本次大会围绕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规模化与特色化的虚拟现实产业示范性应用场景,特定场景与大规模商用的产业应用技术供给,虚拟现实新产品新业态,推进行业应用创新及企业技术自主能力创新,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形成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格局进行深入探讨。本届大会邀请了包括院士专家学者及企业人士共22位报告嘉宾,设置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应用场景示范、产业技术供给、新产品新业态四个主题论坛板块。王海峰、燕兴、王振常、王琼华、南剑、潘榕分别在“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论坛”上作《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深耕音视频根技术,共建 XR 产业新生态》《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影像:现状与挑战》《集成光场3D显示技术》《北京市<关于增设虚拟现实职称评审专业的通告>解读》《虚拟现实与元宇宙国际标准化工作组工作思路》的报告;卢飞翔、曹正标、高楠、周道、庞聪分别在“应用场景示范论坛”上作《虚拟现实技术在体育训练、观赛、科研中的创新应用》《虚拟现实融合AI赋能未来教育,助力创新人才培养》《面向人性化交互的数字人动作生成技术研究》《“5G+AI+XR”大空间赋能文化科技新质生产力》《医用数字人体及手术仿真创新实践》的报告;谢雨晴、缪玉峰、王一鹏、陈雅婷、刘博文、孙其民分别在“产业技术供给论坛”上作《商汤琼宇AI-3D生成平台与数字孪生应用探索》《AIGC赋能虚拟现实: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国产实时3D图形图像引擎在构建数字世界中的创新应用》《神经渲染技术赋能虚拟现实中的显示与照明》《光场技术创新助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小核心,大协作,广开放——虚拟现实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的报告;林瓊、严小天、殷之雄、李遥、林中焱分别在“新产品新业态论坛”上作《MR(混合现实)技术在手术精细化中的创新应用与展望》《基于交互技术进步的虚拟现实新产品与新场景》《AR+AI智能眼镜赋能千行百业》《XR、AI、机器人:虚实世界之间的想象与现实》《AI算法赋能——基于无标记点和大模型的新应用探索》的报告。这次大会的举办,旨在发挥平台的桥梁纽带、资源融通作用,强化平台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作用,以及面向产业技术供给、应用场景牵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创新能力的前瞻拓展和布局作用,聚集人才、技术、市场、资本等创新资源,推进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创新链融合创新工作,打造产业培育的创新源头和资源枢纽,对提升区域经济产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022024
感知世界 智创未来 ——2024传感器大会在郑开幕

如意湖畔,“大咖”云集;触感世界,“郑”聚未来。12月1日,2024传感器大会在河南郑州盛大开幕。2024传感器大会以“感知世界 智创未来”为主题,以“立足中原、辐射中国、引领国际”为理念,以“强产业、强合作、强品牌”为目标,以“国际化、智慧化、专业化”为特色,以“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为定位,以“优秩序、优环境、优服务”为宗旨,集聚全球传感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院士专家、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科研技术负责人等,围绕传感器领域的技术前沿、产业趋势和热点问题发表演讲,展开高端对话。本次大会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指导,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郑州高新区管委会、中国IC独角兽联盟、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河南省智能传感器行业协会、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河南省物联网行业协会、河南省仪器仪表学会、河南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共同承办。顶级“智囊”齐聚郑州,共话传感未来当前,传感器与计算机、通信被称为信息系统的三大支柱,作为河南省产业培育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自2018年开始,郑州已成功举办5届传感器大会,在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本届大会,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陕西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庄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六盘山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亨利·H·拉达姆森,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前任首席研究员沈卫明,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崔大祥,马来西亚智能产业协会主席,东盟工程技术研究院院士陈志辉等院士受邀出席。特勒美科传感器全球业务负责人弗朗索瓦·克劳岱,横河电机株式会社副社长兼执行董事、重庆横河川仪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田野口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监事长、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朋,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硅器件与集成技术研发中心总设计师、河南省半导体行业协会首席顾问韩郑生,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珂等知名企业、行业组织、专家学者参会。打造“共赢链”,助推产业乘势而上推动产业发展,打造“共赢链”,是重要一招。开幕式上,郑州向社会各界公开发布“郑州宣言”,提出“加强技术攻关,融合发展;强调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坚持互利共赢,开放发展;推动产业融合,持续发展;加快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的理念,倡导行业携手推进技术创新合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促进全球传感器产业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万物互联进程。万物互联,传感器是基础。近年来,传感器产业迎来“大爆发”。大会现场,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4年传感器十大园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1929.7亿美元,2021-2023年复合增长率6.3%;其中,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约占传感器市场整体的1/4,增速高于传感器整体市场,2021-2023年复合增长率11.2%。与此同时,中国传感器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也在迅速提升,2023年达到3644.7亿元,三年增长率达到13.6%,中国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球,显示出蓬勃的发展动力。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各地也在“抢滩布局”,全国多个城市通过发布专项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搭建特色基地平台等举措,积极谋划智能传感器产业。《报告》通过综合考虑产业竞争力、配套竞争力、区域竞争力3个一级指标,市场化能力、龙头企业、核心载体建设、平台/中心建设、园区级别、区域战略地位等15个二级指标,确定2024年中国传感器十大园区分别为:苏州工业园区、张江高新区嘉定园、无锡高新区、郑州高新区、常州高新区、广州经开区、北京经开区、绍兴滨海新区、东湖高新区、蚌埠经开区。值得一提的是,郑州高新区位列全国第四,中部第一。项目签约、专家演讲,助推行业高质量前行招商引资是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开幕式上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本次大会上,郑州高新区“一口气”签下42个“大单”,总金额达284亿元,其中30个项目现场签约。签约仪式上,长光圆辰TMBS/IGBT生产制造基地等10个郑州高新区产业基金投资类项目,上海新磁电子研发中心等10个郑州中科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产业合作类项目,西家智途智能服务机器人联合研究中心等10个清智机器人研究院研发合作类项目,分三批依次上台集中签约。签约仪式后,马玉山、崔大祥、弗朗索瓦·克劳岱、田野口宏分别以《智能检测装备的几点思考》《医工融合促进智能诊疗传感器的研发及转化》《工业传感器的技术和市场趋势》《横河的MEMS技术》为题,带来精彩的主题演讲。主旨报告结束后,大会为第八届中国(国际)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选手颁奖。本次大赛共收到作品700余项,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300多家单位参赛,4200余名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共95项优秀作品进入决赛。最终,由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带来的“基于黑体辐射与EFPI复合原理的大量程光纤温度传感解调系统”和上海交通大学带来的“面向超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的便携式透地共生通信技术”获得特等奖,8个项目获得一等奖,26个项目获得二等奖,56个项目获得三等奖。 “一会两赛一峰会”,传感器大会精彩不断本届大会会期2天,整体活动由“一会两赛一峰会”组成,“一会”包含2024传感器大会及7场分会场活动。来自全球传感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汇聚一堂,交流全球传感器科技、产业和应用的最新成果。大会设置的7个分会场,重点聚焦MEMS(微机电系统)智能传感器、智能汽车、生物医学、光纤传感器、先进光电、智能感知与低空经济、车规级半导体等主题展开交流探讨。   “两赛”由2024中国(国际)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首届“商都杯”传感器创业项目路演大赛组成,通过聚焦行业顶尖资源,加速市场与需求对接,为优质创新创业传感器项目成果落地转化搭建高能级平台,促进以传感器为核心的各种项目与投资人的充分沟通和深度了解,加速项目融资速度,助力郑州市打造传感器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转型及升级,为现代化郑州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支撑。“一峰会”是指第二届国际传感器企业家峰会,峰会发布《“十五五”传感器产业十大趋势报告》,并评选2024年中国传感器优秀企业及优秀产品奖颁奖。在主题演讲环节,国内外知名企业代表围绕传感器企业关注的发展趋势、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进行探讨交流,峰会上的圆桌对话还邀请了政府机构、国内外知名企业代表围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传感器产业发展机遇展开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大会还同期举办产销对接会、创新联展,为全球传感器产业领域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政、产、学、研、用、金、媒等深入合作。

11.292024
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在京举行

11月27日,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于12月5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据介绍,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主席致2018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贺信精神,同时响应联合国大会通过的《2024-2033年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决议,回应共同关切,本次大会将以“提升科学素质 赋能共同发展”为主题,关注公众科学素质领域全球议题和发展方向。大会围绕科学素质提升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沿科普服务科技创新、多元主体协同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新技术应用赋能科学素质建设、科普能力建设的区域实践与愿景、科普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建设等国际关注的重点议题展开研讨,持续打造国际科学素质建设领域专业化、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增进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与合作,寻求各国科学素质建设共性难题的解决之道,促进全球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大会设置了开幕式及主旨报告、5个专题论坛和现场观摩活动等环节。设置特别专题活动“科普大咖谈”,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中外获得者围绕提升全球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意义、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人才激励培养等话题进行讲演和对话,分享实践经验,为国内外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提供有益借鉴。2024年11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进行首次审议,目前修订草案内容已公开征求意见。这是自我国《科普法》施行22年以来的首次修订,在修订草案中有多处提及“国际科技人文交流”“科普对外合作与交流”和“国际科普”等内容。本次大会持续搭建国际化科普交流平台,为国际科普领域信息互通和交流互鉴提供机会。截至目前,已有来自23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嘉宾计划参会,本届大会总规模约400人,预计与会境外嘉宾超过60人。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由中国科协于2018年发起,已成功举办5届,正日渐成为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的实践平台和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国际协作交流平台。20余家央级媒体、省市级媒体记者参与此次新闻发布会,并就大会相关情况提问。

11.252024
“‘电’亮科技梦想——走进特高压交流设备全工况试验平台”活动举办

日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分院特高压交流设备全工况实验平台举办身临“器”境——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重大科技设施开放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电’亮科技梦想”,邀请来自武汉晴川学院的学生、以及媒体代表等共30余人,一同了解电力科学背后的实验原理,感受电力所带来生活便利背后的科技密码。学生们首先来到电网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展厅。在展厅内,他们了解到电磁环境特性及预测、电网电磁干扰特性及防护等电力相关知识,对电力设备运行背后的科学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据了解,电网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以“支撑绿色电网、服务美好生活”为使命,聚焦电能传输与变换中的环保难题,拥有尖端的特高压软硬件试验条件。同时,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实验室积极传播电力环保知识,使公众近距离感受电力科技魅力。随后,学生们走出展厅,来到各个实验室和试验平台。在10m法电波暗室内,学生们了解到开展电磁兼容测试的过程。半声学试验平台是研究电网噪声控制的重要平台,主要包括半消声室和混响室。学生们进入实验室,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噪声控制后的环境。在环境气候实验室外,通过专家讲解,学生们仿佛进入了气候环境模拟的“世界”。各具特色的试验平台也吸引着学生们驻足。“7500kV冲击电压发生装置不仅能够模拟自然界中常见的雷电波,而且在产生长波前时间冲击电压的效率上达到了技术领先水平。”在特高压户外冲击试验场,专家向学生们讲解了如何开展户外电压试验。在智能巡检试验场,一个全面、精准的无人机巡检系统测试环境展示在学生们眼前,无人机正为助力电力行业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助力。在专家带领下,学生们走进了特高压交流设备全工况试验平台,近距离感受特高压设备的试验环境,了解特高压工程背后的科技成果。通过专家讲解,学生们加深了对电力科技工作者的认识,感受到电力科技工作者无论酷暑严寒,在每一个实验室、试验场中攻克技术难关的精神。据介绍,特高压交流设备全工况试验平台是电网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特高压工程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重大试验平台,该平台为特高压主设备的研发和可靠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试验条件,促进了我国特高压技术的发展,有力支撑了我国特高压工程的建设和运行。

11.252024
“走进‘科技中轴’ 遇见‘古代科技’”主题活动举办

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新华网举办“走进‘科技中轴’ 遇见‘古代科技’”主题活动,邀请来自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走进北京科学中心,参观“科技中轴”主题展览,深入了解北京中轴线上的古代科技,感受工匠精神。本次活动作为北京市科协科学传播共同体建设项目的主题活动,旨在提升首都地区青少年科学素质,将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营造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社会氛围,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入展览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科技中轴”的形象墙,由此,“科技中轴”的画卷悠然展开,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漫步”于北京中轴线上。一声悠扬的钟声把学生们带到了展览的第一站——钟鼓楼:“钟楼传声”。通过聆听讲解,学生们了解到钟楼声音传播背后的科学原理,感受着“传音十里”的科技魅力。穿过万宁桥和景山,学生们来到了“故宫:“御苑梳流”展项。强降雨时期,故宫如何实现排解积水?“千龙吐水”的壮丽景观又是如何形成的?学生们在专家的讲解下逐渐了解到故宫排水系统的科学设计原理,紫禁城排水系统的秘密浮出水面。  “这是正阳门箭楼千斤闸的模型。千斤闸具有强大的稳定系统和高超的科学设计,贯柱系统、滑车和贯绳系统,不仅使千斤闸坚固灵动,而且在细节上体现出稳定安全运行、稳定传输动力的特征。它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走进“正阳门:“箭楼千斤”展项,讲解专家向学生们揭开了千斤闸结构件的科学设计原理。在“先农坛:‘斗拱之力’”展项,斗拱结构拼搭吸引了学生们驻足参与,同时,他们还进行了斗拱力量的测试。据介绍,此次展览从“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点中选取25个与科学相关的概念点,呈现了17件展品,以科学与教育融合为主要特色,将课标中的概念进行了融合。希望学生们边玩边学,寓教于乐,深入理解学科知识,读懂‘北京中轴线’上的科技奥秘。此次活动旨在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科技和文化的体验机会,感悟千百年传承的工匠精神,播种对科学、文化、教育热爱的种子,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深入感受北京中轴线的科技之美。

11.212024
烟台民航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

 烟台融媒11月20日讯(YMG全媒体记者)11月20日上午,烟台民航高质量发展大会在莱山区皇冠假日酒店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江成出席并见证签约,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党委常委、副局长西绍波,省机场管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刘科,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分别致辞,市委常委、秘书长于锋,市政协副主席、发展改革委主任王松杰出席。 郑德雁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烟台获批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也是烟台机场开航40周年。伴随改革开放步伐,烟台机场实现了旅客吞吐量千万级机场的跨越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架起了空中通道,助力烟台成为对外开放桥头堡。希望烟台机场在服务和融入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担当重任,开辟内外联动、互联互通的大通道,增强集聚八方资源的硬实力,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枢纽、中日韩航空货运集散地,为烟台奋进万亿新征程注入强劲动能。烟台市将以完备的政策支撑、一流的营商环境,为民航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会上,烟台机场与武汉机场、大连机场、山东航空、上航旅游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