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特别关注 SPECIAL ATTENTION 查看更多
09.302024
刘徽诞辰周年纪念活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启幕

9月24日,刘徽18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隆重启幕。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莉迪亚·亚瑟·布里托,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杨新育,韩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朴尚美,阿塞拜疆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埃尔曼·阿卜杜拉耶夫等出席活动并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代表,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德国、韩国等国际著名数学史专家、中外学者等100多人参加活动。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承办,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任阮草主持启动式。贺军科在致辞中说,数学是中国古代最为发达的基础科学学科之一,也是世界古代数学极为重要的一条主流发展脉络。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作为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成书的《九章算术注》《海岛算经》影响了后世大量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每个民族都有其灿烂文化和科技瑰宝,人类文明就是在交流互鉴中才发展进步到今天的。希望通过举办该活动,广泛弘扬古代先贤的科学精神,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增进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莉迪亚·亚瑟·布里托在致辞中表示,刘徽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他的贡献为人类知识留下了深刻印记,他的创新精神至今仍然回响,他在几何学、逻辑学和数字系统方面的天才成就,塑造了数学的发展轨迹,并继续激励着全球的学者。此次纪念活动不仅是对他科学遗产的致敬,更是提醒我们数学科学在塑造未来中的重要价值。2023年11月,第四十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协推荐的刘徽诞辰周年系列纪念活动。该活动是中国首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以科学家诞辰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旨在向世界展现以刘徽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先贤的伟大科学成就、卓越科学思想及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同期,九章流徽——中国古典数学理论奠基人刘徽专题展、刘徽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等多场活动在法国巴黎举办。

09.302024
开启科普研学与旅游融合发展新篇章 ——第六届中国科普研学与旅游大会成功举办

9月26日-28日,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海洋大学、中青旅联盟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科普研学与旅游大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成功举办。 大会充分体现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崭新理念,致力于搭建起研学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桥梁,志在推动科普教育事业与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大会以“海洋与科普研学”为主题,深入探索海洋资源在研学与旅游中的利用。大会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普文化产业专委会主任、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科普产业研究所所长周建强主持。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徐延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名誉院长包振民,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卢光志、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荣誉主席、上海科技馆原馆长王小明,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孟令耘等嘉宾及来自全国各地近300名科普研学及旅游行业代表参加了会议。徐延豪致辞表示,大会不仅促进了科普研学理念的广泛传播,还催生了一批批优秀的科普研学项目和课程,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元化、更富有趣味性的学习体验,也为我国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科普研学联盟秘书长包明明作年度工作报告,总结联盟2024年在科普研学方面的探索与成绩,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随后,大会进行了备受瞩目的“十佳品牌”评选颁奖仪式。本次评选活动共收到了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300余份高质量申报书,经过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共评出50家单位入选“十佳品牌”“十佳课程”“十佳基地”“十佳活动”“优秀品牌”。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他分析了当前科普研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推动海洋科普教育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知识经验与方向指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普文化产业专委会主任周建强对当前科普研学与旅游政策环境进行了深入剖析。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分析所所长张杨通过详尽的数据展示了科普研学与旅游结合未来可期。大会同期设置了三个分论坛,分别围绕“科普研学市场营销与服务创新”“研学基地建设与运营”“海洋研学与旅游”等热点议题展开。此外,“中国海洋大学深蓝探索之旅”“人工智能·智驭未来启迪行”等研学考察活动带领参会代表沉浸式研学。代表们纷纷表示,实践活动内容丰富,极具启发性,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我国科普研学与旅游融合发展搭建了深度沟通与合作的平台,也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将有力推动我国科普教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为社会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09.302024
乔杰出席香港科技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

9月27-28日,香港科技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在香港举办,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出席有关活动。香港特区政府署理财政司司长黄伟纶、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部长王伟明、香港立法会议员邱达根、香港科技界庆祝国庆筹委会主席黄玉山、执委会主席卢伟国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本次系列活动专门设立以“新质生产力 大湾区的挑战与机遇”为主题的科技论坛,邀请院士专家作专题报告。乔杰受邀作题为《新质生产力对我国医学科技发展方向的指引与启示》的报告,分析世界面临的人口健康形势和国家医学科技发展需求,以顶级学科发展实绩为例,指出应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三要素,加强学科未来发展内驱力。香港有关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科技界团体代表等约700人出席活。

09.262024
百家优秀创新团队展示新质生产力蓬勃活力 《创新 使命 担当—中国产学研百佳科技创新团队》首发

产学研界首部展示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成功案例的《创新 使命 担当 ——中国产学研百佳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9月25日在京首发。该书遴选了60位两院院士及40位科技领军人才等100位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为带头人的科技创新团队,讲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合作方面取得的先进成果和创新故事。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两院院士路甬祥为《创新团队》一书作序。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科技创新团队是国家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乃至国家安全。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打造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难题的科技创新团队,围绕国家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进行协同攻关,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是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的根本途径。 《创新团队》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组织编写。据该书主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介绍,入编的100个创新团队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各团队领军人物中有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各主要学科的开创者和在特定科学领域内取得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有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获得者,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称号获得者。他们拓宽了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取得了许多国内外领先的重要成果。入编的创新团队从不同领域,为读者展现了产学研协同引领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新成果和成功经验。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在低维纳米结构控制生长与量子现象研究、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与拓扑量子计算、低维高温超导等凝聚态物理前沿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基础研究重要成果。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院士作为我国冶金行业技术带头人之一,带领团队历经30余年从事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我国钢铁连铸比从不足10%提升到99%以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新材料领域发展战略研究及国家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欧阳明高院士创建的新能源动力系统科研团队,近30年来紧跟国家战略前沿,锐意进取,立德树人,在科研与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取得显著成就,为国家在汽车动力与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和产业进步贡献力量。武强院士团队致力于矿山水害预测与防治的科学研究与工程研究,形成了“煤矿水害防治技术”为鲜明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取得了矿井水文地质精细勘探、矿井水害井下综合勘查技术、陷落柱超前探查治理技术、底板高承压水安全开采关键技术、突水灾害快速治理技术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毛景文院士团队围绕矿床学和矿产勘查的国际前沿,聚焦大宗紧缺战略性矿产等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国内,放眼全球,选择找矿潜力大的地区为实验区,揭示成矿规律,建立矿床模型,开展找矿示范,指导我国找矿实践取得重大突破,有力支撑了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王国栋院士团队坚持“四个面向”,从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出发,持之以恒打造钢铁关键共性技术策源地,聚焦产业技术难点、痛点与堵点问题,集中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我国钢铁领域实现“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四位一体创新突破。罗锡文院士团队面向国家农业工程重大需求,在我国最早开展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和农田精准平整技术的研究,研究成功的“三同步”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水田激光平地技术和卫星信号平地技术与机具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突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导航和岭南特色农业装备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创建全球首个水稻无人农场,推进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助力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谢明勇院士团队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立足食品学科国际前沿,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关键技术攻关,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强化政产学研合作,产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促进了食品营养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丁汉院士团队以解决行业痛点为首要目标,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和成果产业化多环节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探索机器人、数字化制造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十年如一日开展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研成果在企业验证和应用,攻克“皇冠”技术。王立军院士1995 年从美国归来后组建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团队,以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创新研究为核心,以国防装备及工业工程化应用为目标,在国内率先攻克无铝长寿命半导体激光等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了半导体激光芯片“卡脖子”难题。郑海荣院士团队围绕医疗装备自主创新的难点与痛点,突破了高场人体超导快速磁共振、功能超声成像和调控等医学影像设备的成像方法,核心部件和系统,通过与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带动高端医疗设备自主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黄维院士领衔的柔性电子及先进材料创新团队,始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原始创新的“无人区 ”执着深耕,不断取得颠覆性科研成果。解放军总医院曹丰科技创新团队以践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出发点,聚焦老年共病机制与防控,探索共病诊疗新技术,通过覆盖全国的三级协同网络体系将适宜技术深度下沉辐射,以实际行动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敖英芳科技创新团队以我国运动医学领域重大需求为导向,深化产学研融合,在关节软骨、韧带损伤与修复重建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理论与技术突破,解决了运动系统伤病临床诊治中的多个重点与难点问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为我国运动医学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    首发式上,产学研界代表围绕产学研合作创新及如何赋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认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重要途径。入编的创新团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与时俱进、坚韧不拔,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彰显了中国科技创新团队的磅礴伟力,是引领我国科技创新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代表。编辑出版此书,对于弘扬创新精神、激发产学研界乃至青少年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与热情,对于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建设科技强国中勇担重任,对于助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以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来自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及相关部门的两院院士、政产学研金有关代表、媒体出席首发式。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5周年之际,此书的出版发行是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成果向祖国的汇报、向国庆的献礼!  相关报道:光明网:《创新 使命 担当——中国产学研合作百佳科技创新团队》在京首发中国科技网:《创新 使命 担当——中国产学研合作百佳科技创新团队》在京首发中国新闻网:讲述100个创新团队故事 首部遴选展示产学研合作经典案例图书首发南方都市报:首发!首部产学研合作经典案例图书,讲述创新的“百团”故事

园区风采 PARK STYLE 查看更多
成都高新区: 向新提质 阔步前行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4年以来,成都高新区统筹优化主导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起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2024年6月,成都高新区正式印发《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针对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及封测、设备材料配套、产业生态跃升等,提出15个条款共35个支持方向。目前,成都高新区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已聚集海光、MPS、振芯等企业200余家。集成电路是成都高新区重点打造的24条细分产业链之一。在新一轮科技浪潮推动下,人工智能产业正以蓬勃之姿飞速发展。记者了解到,为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都高新区制定了《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目前,成都高新区基本形成多层次人工智能企业集群和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约468亿元。4月9日,成都高新区与百度智能云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拟就数字经济产业开展合作,打造大模型产业。人工智能加速未来智能化,低空经济新赛道则培育出“新”高度。5月25日,成都高新区与吉利控股集团、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吉利科技旗下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及生产制造基地项目正式落地成都高新区,将推动沃飞长空自研eVTOL产品生产,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目前,由成都高新区主导建设的成都未来科技城已累计引进航空航天领域产业化项目17个,总投资额超280亿元。国星宇航、凌空天行等航空航天产业上下游优质企业在成都未来科技城加速聚集。在瞄准细分赛道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成都高新区始终把资本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自2022年起实施5年3000亿元产业基金组建计划,持续推动培育大规模、多层级的基金集群。记者获悉,在7月25日举行的2024成都高新策源资本生态大会上,成都高新区重磅发布涵盖“资助-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的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致力于提供“重点产业全覆盖,服务生命全周期”的资本赋能支持,以资本赋能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以自主创新为导向前提下,为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也加速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积极探索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合作。7月17日,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实验室与公共技术平台集中投运启动仪式在成都高新区举行。该研究院由成都高新区联合北京大学共建,致力于解决生物技术领域关键问题、突破关键技术,建设产业牵引下的从科学到技术、从项目到公司的转化高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力争建设成为前沿生物技术领域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各类人才总量超80万人,聚集国家创新平台67家,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781家, 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企业60余家,科创板企业11家。
了解详情
赣州高新区: 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点燃发展新引擎
赣州高新区是“中国稀金谷”核心区,也是赣州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始建于2001年的赣县工业园,2013年获批省级高新区,2015年9月获国务院批复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自建立以来,赣州高新区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抢抓苏区振兴发展机遇,逐步成为赣州市乃至江西省的科技创新高地和经济增长极。构筑科研创新平台,发挥策源大脑动能。赣州高新区作为赣州市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近年来积极引进和培育高能级科创平台,以“两院五中心”为核心,构建了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检测检验的科技创新全链条体系,深度赋能产业发展。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中国稀金新材料研究院、中国稀金谷电机及其应用产品检验平台、江西省稀有金属新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在赣州高新区集聚,实现了主导产业高水平科研、检测平台全覆盖,作为园区的策源大脑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近百项,累计参与标准修、制定11项,为全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赣州高新区聚焦稀土稀有金属新材料及应用首位产业集群发展,主攻稀土、钨、钴镍锂和智能装备制造四条产业链,做大做强稀土、钨、锂电新能源三大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目前,稀土新材料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赣州高新区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制造业生产体系数字化改造,引导华能、华茂、腾远、全标等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运营管理、安全保障等工业互联网应用。通过建设高标准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加强龙头企业扶持培育等措施,赣州高新区传统产业正焕发新生,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23 年,赣州高新区从要素保障、精准培育、部门协同等三方面入手,创新高企培育机制,多措并举推动更多企业创新发展,实现高企培育量质提。全年新增高企数40家,净增高企12家,列全市第 1,高企申报工作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截止目前,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6家,力争用3年时间,在2026年突破100家。江西汉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国际领先的永磁电机优强企业,作为赣州高新区培育企业的典型代表,公司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研制出独有的损耗和温升抑制自主创新技术,大幅提升了永磁电机的精度和稳定性,填补了国内在高端运动控制领域的空白,为区内企业树立了标杆。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赣州高新区坚持“高新事高兴办”,让企业来高新区办事高兴、开心、放心。扎实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双容双承诺”“异地通办”“跨省通办”等改革。2023年11月,赣州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并与深圳高新区合作,设立“赣深通办”24小时自助服务区,让赣深交流合作更加深入。人才服务方面,设立驻外“双招双引”工作站,实现项目、人才、产业同步引进;出台人才政策15条等政策文件,构筑起系统性更强、含金量更高、覆盖面更宽、集成度更广的人才政策体系。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未来,赣州高新区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书写赣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了解详情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 打造科创策源地 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场所和发展的主阵地,向“新”而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前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近年来,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作为南京唯一以发展现代化工为主的专业园区,在企业引育、人才集聚、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亮眼成绩,在国内同类园区中率先建成完整的新材料产业创新孵化链条,围绕创新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新材料国际创新社区,科技园不断提升科技载体建设与服务能力,着力加快人才集聚、高质量培育研发机构、强化科技招商和安全环保管理服务,为促进产业集聚、打造良好的产业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建设创新社区,打造宜居宜业国际化双创环境新材料国际创新社区是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重点打造的集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总部经济、区域功能配套为一体的重要科创载体。创新社区已建成载体面积40.6万平方米,以先进材料园、生命科学园、企业研发园和新创客厅“三园一客厅”为核心,围绕新材料科技园产业转型,瞄准先进材料及生命科学产业,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引进高端研发项目和总部经济,打造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创新创业环境,集聚一流科技创新人才、高端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先进材料园。先进材料园载体面积8.3万平方米,共有5栋楼宇。重点围绕前沿新材料领域,布局新材料研发企业,配套检验检测、安全环保等服务企业。已入驻南京清研新材料研究院、南京中科康润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及创拓新材料等企业约80家。生命科学园。生命科学园载体面积12.5万平方米,共有4栋楼宇。以研发实验室为主,重点布局生物材料、医药研发、基因检测等生命科学领域企业。入驻易腾药物、威尔材料科技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及中化医药等 40 多家生物医药研发企业。企业研发园。企业研发园载体面积 13.2 万平方米,共有6 栋楼宇。重点布局总部经济,引进高端现代服务业。推进生产型企业将办公、结算等辅助性部门从厂区剥离出来,在企业研发园成立区域总部、研发、结算等功能性中心。目前落户塞拉尼斯工程材料总部、泰富特钢投资总部、扬子英力士、扬子炼化等世界 500强企业的运营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新创客厅。新创客厅位于企业研发园内,载体面积 1.2 万平方米。围绕创新社区生活功能,重点打造集休闲、健身、餐饮于一体的“一站式”生活平台。目前已引进和融合特色餐厅、集米美食广场、瑞幸咖啡、城市森林健身房,为创新社区入驻企业的各类人才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体验。构建科创体系,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摇篮科创载体是科技招商、企业孵育和科创产业集群发展的“主阵地”。南京江北新材料国际创新社区内建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市级孵化器1个、省市众创空间6个、省级留创园1个、专家服务基地2个、大学生创业园1家、市级科普基地1个。载体平台建设层层加码,已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摇篮,为园区打造成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转型升级标志区、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拓展新空间、塑造新优势。荟聚海内外人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产业带动和以才引才作用,推动科技、人才、项目一体转化,引入诺奖、合作院士团队16个,集聚各类研发人员约2000人。其中唐勇院士原创的新型润滑基础油项目已在园区内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已经建成并成功运行了全球首套经乙烯直接一步聚合得到全合成润滑基础油的3000吨/年工业化装置。赵国屏院士领衔创办申友基因组研究院,构建了大规模基因数据分析、表观遗传学分析、高通量测序、微流控芯片、质谱检测等多智能化检测平台。南京安立格引进陈懿、曹湘洪院士,建设全球单线最大规模技术最先进的丁辛醇产线,打破我国丁辛醇技术长期依靠国外进口及关键设备“卡脖子”的困扰。华狮依托萨马桑达兰院士,成立江苏省院士工作站,开展以系列氨基酸表面活性剂为主功能性产品开发。强化招引与合作,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沟通桥梁,科技园联合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14家高校、科研院所,及60家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等单位,共同成立新材料产业创新联盟,构筑“产+学+研+金+介+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首先,聚焦在能源材料、光学材料、光电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进具有行业领先水平、掌握产业前沿动向的顶尖人才和团队,打造新材料科研尖端营。其次,联盟将建立长效的产学研联动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新材料领域的产学研用联合科研项目和学术合作,并推进新材料科技园高端化学品、新材料中试基地和江苏省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点。同时,联盟会为园区提供行业咨询、科技研发、产业合作等服务,促进联盟成员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领域,依托高校、院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创新社区内累计引进落地新型研发机构15家,短短几年发展卓有成效。其中清研新材料研究院配套设立了一支2亿规模的新材料产业基金,初步形成了“研发中心”+“产业基金”+“产业加速器”的孵化体系。南京沃谱瑞环境研究院专注工业“三废”处理处置及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相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成立三年内,累计营收超亿元,先后获批高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资质。瞄准园区内全球500强和化工50强的高端企业,推进科技资源集聚以及准高企引进,吸引塞拉尼斯、扬子英力士等一批跨国企业总部入驻。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企业4家,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300余家。提升孵化服务效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人才安心、运营省心,园区人人都是金牌“店小二”,主动靠前,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保姆式贴心服务。围绕企业项目落地,提供从公司注册、项目备案、规划设计、安全环保等”一站式管理服务。建设智慧型创新社区,开发人员车辆管理模块、环保信息管理模块、能源智慧管理模块等,整合消防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安全环保一体化管理。围绕企业项目发展,提供财税咨询、人事用工、科技金融、科技申报等助企暖企服务。组织开展技术对接、行业沙龙、政策讲解、融资路演等服务,着力提升定制化、专业性、高效能的服务能力。全年无休式助企纾困,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痛点。结合园区转型发展现状,用好新区、自贸区相关创新政策,研究出台符合产业发展特色、“含金量”高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打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
了解详情
北京未来科学城: 树科教融合标杆 筑全球创新高地
北京未来科学城位于昌平南部,地处中关村科学城和怀柔科学城的连接点上,是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枢纽型主平台,目前正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未来科学城建设工作2009年7月正式启动,规划总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指出,要抓好“三城一区”建设,努力打造成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随后,未来科学城更名为“未来科学城”。2019年6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实施《未来科学城规划(2017年-2035年)》,规划面积扩展至170.6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的“能源谷”“生命谷”“沙河高教园”形成“两谷一园”创新发展格局。2020年9月,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及周边区域纳入北京自贸区范围,进一步赋予未来科学城支撑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历史使命。空间规划上,东西两区是未来科学城的主体承载区,建设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研发创新社区。东区规划面积44.3平方公里,突出央企特色,构建能源领域技术创新源头和产业高地;西区规划面积62.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从人才培育、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科技服务到成果转化的创新发展链条。创新布局上,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建成运营,拥有昌平实验室、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入驻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600多家创新型医药健康企业,聚集新生巢、飞镖国际等高水平专业孵化机构,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园区之一;能源谷核心区已建成385万平方米,定位打造多元主体布局能源产业的战略支撑点,入驻15家中央企业下属100余家科研单位,建成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0多个国家和北京市级研发创新平台,推动央企联合高校民企组建核能材料产业发展联盟等23个协同创新平台;入驻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等74家高端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设有院士工作站7个,集聚科研人才2万余人,是全国能源创新要素最富集的区域之一;沙河高教园建成326万平方米,定位于打造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充满活力的科教融合新城和世界一流高教园区,目前已集聚高校成果转化企业100余家,组织高校“科技副总”到企业开展科研攻关,持续强化校企协同发展,全面提速区域高质量发展能级;生命科学园组团已成为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脑科学等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高地;复星医药、丹纳赫等一批国际化项目签约战略合作,北启生物等一批科学家项目锁定成果转化,宜明细胞CDMO基地、中国烟草生命科技研究院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落位;朱辛庄、七里渠科技服务组团引进了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平台和小米科技、好未来等创新型企业。目前,未来科学城重点聚焦“先进能源、先进制造、医药健康”等创新领域,注重加强与现有产业功能区融合互动,促进央企、高校、院所与创新型企业协同创新,集聚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金融法律等创新服务平台。
了解详情
示范企业 DEMONSTRATION ENTERPRISE 查看更多
做“专精特新”企业 谱产业发展新篇 ——北京理工华创电动车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理工华创电动车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工华创)是北京理工大学电动汽车技术唯一的产业化单位,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第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现为A股上市公司“华锋股份”的全资子公司。公司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电控及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拥有成熟的整车电控及驱动系统相关技术体系,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引领者。截至2020年12月,理工华创已累计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配套超过5万台/套的电控系统或关键零部件,2015—2020年期间的销售收入已累计近10亿元。搭载公司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先后成功服务于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APEC及G20峰会等国家级项目,用户使用反馈优异。 “学以精工”——多样化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学以精工。理工华创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通过整合产学研合作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不断实现电控及驱动系统技术和产品的滚动式升级,带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并促进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政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融合业绩突出。理工华创通过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申报10余项国家及地方科技项目,承接高校为公司设立的研究课题,联合高校联合进行重大科技攻关等实现校企合作落地。另外,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同建立了“电动汽车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构筑技术创新平台。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公司于2016年、2019年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过两次大规模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攻关,分别对电动商用车高压集成控制技术产业化和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车辆控制技术产业化进行落地工作,效果显著,实现了后续近5亿元的产业化成果。产学研运行模式创新。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开展了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一是技术转移模式,通过签订技术转移合同,受让北京理工大学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包括高校新技术、新产品等专利权、专利申请权等。二是技术开发模式,通过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开发、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北京理工大学的人力资源和西山实验室实验设施,攻克技术难关。三是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模式,公司选择技术、人才、科研条件等优势强大的北京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电动汽车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依托该中心建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北京理工新能电动汽车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负责具体运营工作,实现了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式落地,互补性强,强强联合。四是联合培养人才,公司成立以来,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十余人,且培养的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留在公司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十年征途——电控系统产学研合作硕果累累2011—2016年,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了电动商用车高压集成控制技术产业化项目合作。北京理工大学项目团队2008年以来在集成式电机驱动控制技术、智能化高压安全控制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自2014年开始将研究成果成功地转化为电动汽车用整车控制器、功率转换集成控制器、高压配电系统、高压维护开关、高压线束及附件等产品形态,批量供应并服务于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项目已为后续创造产值超过2亿元。2016—2019年,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车辆控制技术产业化项目合作。项目团队在电动车辆科研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008年以来在电动车辆动力学控制技术、整车网络化控制技术、智能网联车辆控制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自2016年开始将研究成果成功地转化为分布式电子控制器、智能网联电动车辆控制系统(iVCU)等产品形态,批量供应并服务于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创造产值超过3亿元。围绕项目重大成果——智能网联电动车辆控制系统,理工华创在自动驾驶领域与北京理工大学开展合作,合作研发的智能网联车辆控制系统成功应用于12米智能驾驶电动客车,考核指标全部达标。2017年1月起,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了新能源汽车全气候动力电池系统研发及极寒环境应用科研开发工作,联合开发了与全气候动力电池系统高压输出特性匹配的整车控制器。该科技研发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公司智能网联车辆控制系统产品,使其具备了极寒环境下的整车“一键加热”控制功能,实现公司智能网联车辆控制系统产品的一次技术升级。2017年7月起,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了高性能纯电动大客车动力平台关键技术及整车应用科研开发工作,双方在分布式驱动纯电动大客车动力学控制技术、整车异构网络与智能控制技术等方面展开了联合研发工作。该科技研发工作产生了“分布式驱动纯电动大客车动力学控制方法”和“整车异构网络与智能控制方法”两项科技成果。2017年11月起,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了面向冬奥环境的纯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科研开发工作,双方围绕冬奥低温应用环境下的整车系统集成及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开展了科研合作,建立了以整车控制器为核心的智能高压安全控制网络,开发了智能安全控制策略,实现了对所有高压零部件进行智能化的监测和控制。该科技研发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公司智能网联车辆控制系统产品,优化了其整车安全控制策略,进而提升了整车高压安全性能,又一次使公司智能网联车辆控制系统产品得到了技术升级。 国际合作——技术成果开创式输出至欧盟2012年开始,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技术团队、波兰第一大电网公司TAURON集团、华沙理工大学合作在波兰建立一个电动公共交通系统,包括纯电动大客车整车、动力电池快换机器人系统、电池充/换电站和应急服务系统等,成立电动汽车联合研究中心,计划在波兰五个城市建立16个充换电,运营780辆纯电动大巴,同时双方共同推进其系统在其他欧盟成员国和周边邻国的推广实施。华沙理工大学、波兰第一大电力公司Tauron Polska Energia S.A.及北京理工大学于2012年7月签订了《纯电动客车示范运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把北京理工大学在电动车的科研成果推向国际,促进国际先进技术的融合。2013年2月3日,北京理工大学、理工华创公司和TAURON配电公司签署《中波e-Bus项目合作协议》,启动电动公交系统合作研究工作,波兰驻华大使、科技部工信部及北京市相关领导出席签约仪式。此次签约的中国波兰e-Bus项目是TAURON波兰能源有限公司和理工华创牵头运作的,其目的是通过理工华创公司整合国内先进技术资源,与TAURON集团在波兰建立一个电动公共交通系统,双方通过合资形式共同推动成果在波兰乃至整个欧洲的规模化应用。2014年8月30日,理工华创公司和TAURON配电公司签署协议,中波电动公交车的研制及生产工作全面展开。此次开创式的产学研国际合作技术输出项目,使得我国可以借鉴欧盟方面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配套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公交电动化的技术优势,也为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及其能源供应系统项目输出过程中面临的国际标准、政策法规等难题提供成功案例。
查看详情
协同创新铸就国之重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创新发展纪实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核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家核科技工业的主体、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中坚、核技术应用的骨干,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肩负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60多年来,我国核工业的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从三机部、二机部、核工业部
查看详情
致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助推产业高质发展乡村振兴——桂林乐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发展纪实
桂林乐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耕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集病虫害防控服务、农田土壤修复治理、耕地生产障碍修复、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农业产业项目规划建设、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等地方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
查看详情
产学研协同创新共促细胞行业高质量发展——唐颐集团协同创新成果发布会举行
2023年2月3日-6日,唐颐集团协同创新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细胞相关领域的产学研界代表近230人出席会议。唐颐集团以“让中国细胞制造普惠全人类”为初心使命,发布了《干细胞负载生物材料用于神经创伤修复》《生物制剂体内应用“最后一公里”的工具开发》《基于GMP的靶向仿生外泌体模拟囊泡治疗》《治疗神经
查看详情
创新人物 INNOVATIVE FIGURES 查看更多
致力设计创新 服务国家发展 ——记清华大学设计学科带头人赵超教授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通过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创新,将工程技术、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进行交叉整合,是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载体;是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向专业化、产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学科。赵超在工业设计领域的教学、科研、产业实践领域耕耘多年,对设计驱动创新的本质、设计教育的社会责任,以及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发展方向有诸多思考与实践,取得了卓著成就并屡获殊荣。赵超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安踏运动时尚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健康医疗产业创新设计研究所所长,是清华工业设计学科带头人、国家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首席设计官、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带头人,还任教育部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他紧密结合国际设计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关注艺术与科学交叉融合的设计创新理论方法与实践范式构建,近年来聚焦在工业设计、体验设计、健康医疗产品与服务设计、适老化设计、包容性设计、可持续轨道交通系统设计、社会创新等领域的研究、教学与产业实践,主张通过设计创新整合文化、技术、美学、商业等要素,实现设计的社会属性、人性化体验及可持续发展。作为负责人,赵超主持诸多国家部委和国内外大型企业的重要设计研究和转化项目,为包括中车集团、宝洁公司、联想集团、海信集团、博奥集团、美的集团、波音公司等在内的国内外重要企业进行产品创新设计与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已有数百件设计研究成果和设计作品实现了产业转化,帮助国内外诸多企业构建了设计驱动的创新发展模式,并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他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和作品集7部,在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或设计作品百余篇/件,学术论文被SCI、EI、CSSCI、CNKI等文库索引收录;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优秀留学生、澳大利亚政府“澳中校友杰出成就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设计杰出人才、福布斯智能工业设计师Top10等;还当选国际最大的设计组织“国际设计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康复辅具协会创新设计专委会主任等;受聘北京国际设计周、重庆设计周、青岛设计周学术顾问。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帝国理工设计工程学院创始院长Peter Childs教授认为,赵超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设计领域杰出学者,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设计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产业实践,推动健康医疗产品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世界设计发达国家大力推动面向健康产业的设计学科建设,“健康设计(Healthcare Design)”正在成为国际设计学科的前沿发展方向,并将驱动健康医疗这一巨大产业的创新发展,是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健康设计领域涉及工业设计、服务设计、老龄化设计、交互设计,以及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对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和老龄化社会挑战、建设全民可持续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福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来,赵超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健康设计推动民族企业的产业创新,在理论研究、产业转化、平台创新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实践成果斐然,获得国内外广泛的学术关注和产业应用。面向设计学交叉学科建设,创建国内设计学科首个“健康设计研究平台”。赵超在国内设计学科中率先探索设计学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平台,创建了中国设计学科首个“健康医疗产业创新设计研究所”,打造健康医疗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交叉创新研究平台,探索新型设计学的学术体系建设路径。作为研究所创始所长,赵超力邀吴孟超院士、程京院士等医学领军专家加盟,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团队,致力于健康医疗产品、服务、环境创新设计的研究与成果转化。该平台面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提升医疗健康领域的产品服务系统的创新水平、改善人们的就医体验、构建大众的健康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健康设计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为健康产业创新应用和前沿设计学科建设贡献知识体系,指导设计成果的产业转化和健康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赵超带领团队基于新型诊疗技术和叙事循证理论,构建了五个层面的“健康设计”研究维度:医院建筑环境转换设计、产品和服务转换设计、公共卫生危机转换设计、医疗组织转换设计、社会转换设计。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实践颠覆现有健康医疗体系,重构人们的就医体验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面向公共卫生危机和奥运赛事,“健康设计”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赵超带领团队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危机,借助基因测序、细胞治疗等前沿生物技术,针对突发性的新冠疫情危机,设计研发出全球首个快速准确诊断新冠病毒的芯片产品系统,包括“面向新冠肺炎及六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产品”“新冠病毒家用核酸检测盒”“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国家重大疫情监测天网”等一系列产品,在火神山医院等全国各地广泛应用,为抗击疫情做出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该成果,鼓励产品创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被《新闻联播》多次报道,获得“中国好设计金奖”等多项设计大奖。赵超将主动健康设计和包容性设计研究导入北京冬奥会,助力打造人本、科技、绿色的冬奥赛事。他与安踏集团共建了“清华-安踏运动时尚研究中心”,通过设计学、材料学、运动医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推动中国运动产业的全球引领性创新发展。该中心的研究成果被成功应用到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17个品类的运动装备中,获得国际奥委会和亚奥理事会的高度赞扬。赵超通过包容性设计研究,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交通保障系统打造人性化和无障碍的产品服务体验。他带领团队完成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机场智能无障碍服务保障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课题;作为中车集团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设计顾问,他设计了冬奥会京张高速列车的无障碍解决方案,构建兼具人性化体验、奥运体育精神、中国文化特征的中国高铁形象,向世界讲述中国轨道交通创新设计高质量发展的故事。面向老龄社会和人性化医患体验,探索“健康设计”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径。面向老龄社会挑战,赵超构建了主动健康和适老化设计理论模型,探索老年人的医、食、住、行等新的需求场景,设计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行、老有所乐等一系列养老产品服务系统,深度融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健康养老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打造设计驱动的预防、医疗、康养、护理相衔接的全生命周期养老智慧健康服务体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获多项设计奖项表彰,相关成果被德国出版机构作为英文专著出版,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赵超的“适老化研发产业体系建设的提案”获民政局、卫健委等多部门批示采纳,资政适老化政策的规划制定,被北京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赵超将询证医学与叙事设计有机结合,构建了“叙事询证健康设计”理论体系,为医患沟通、患者参与、全人医疗、多学科协同等医学理念的人性化临床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框架。他为吴孟超院士的细胞治疗医院提供系统化的医患体验设计方案,打破传统医院的科室布局,导入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医院寻路导示系统。医院通过“免疫治疗+叙事体验”的创新诊疗特色,实施个性化精准治疗。设计方案突出绿色生态和艺术治疗的叙事循证理念,彰显吴孟超院士“让细胞改变生命长度和丰度”的建院宗旨。吴孟超肿瘤医院的设计获得六十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赞誉,成为医院服务系统设计与免疫细胞治疗深度融合的创新范例。面向生物科技应用和人民美好生活,推动设计成果的产业转化。 赵超作为博奥生物/国家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的首席设计官,为集成医疗和个体化诊疗领域开发创新产品和服务系统,设计出生物芯片相关仪器设备和服务界面等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中国生物芯片前沿健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赵超设计的生物科技产品成功实现产业转化,出口北美、欧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6亿元的产值,获得红点设计奖等众多奖项表彰。博奥生物因此被美国《财富》杂志和《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设计创新力和发展前景的生物技术公司,是中国第一家进入世界水平的生物科技企业。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对博奥生物的创新设计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澳大利亚商贸委员会主管Stevenson Perks认为,赵超的上述设计成就“正在将中国创造变成现实”。 教学改革,培养跨学科与跨文化的设计领军人才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赵超一直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创新教育体制,以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设计人才。探索和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创新设计领导者。赵超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跨学科和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探索设计学科交叉创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他创建多项教学项目,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设计领军人才:主持创建了面向清华工程、科学、人文等多学科的“工业设计本科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整合艺术设计和生物工程,与清华医学院共同创建清华首批荣誉通识课程“转化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课程”;与清华长庚医院和临床医学院共建“医学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交叉人才培养项目,培养跨学科卓越医师;主持创建“创意设计思维证书项目”,培养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拥有创新思维意识和设计评价能力;积极推进“工业设计工程硕士项目”新型培养模式建设,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外各大企业中担任创新设计主管;主持与材料学院共建“材料与设计创新本科辅修专业课程”,培养不同行业从事产品设计的卓越工程师;建设“清华与米兰理工硕士双学位项目”,发挥设计学与不同学科和文化间的交叉协同创新作用。在上述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中,一个典型案例是:赵超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创建的“全球创新设计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与世界设计学排名第一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合作培养跨学科与跨文化的复合型创新设计领导者。他主导构建了新型交叉创新设计全英文课程群,通过项目制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设计能力、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面向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的设计能力。中外学生从中不仅体验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也深度学习了中国社会和产业的发展。该项目已培养了20多个国家的120余名学生,他们在跨国公司、政府部门、NGO组织担任国际化企业家、创意总监、设计战略领导者等重要的职位。该项目受到国内外设计学科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设计学科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已被日本、新加坡、美国、香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知名设计院校引进效仿。该项目有效构建了中国设计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设计创新路径和国际协作网络,为世界设计学科新的发展范式贡献中国智慧,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目前赵超还受聘担任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香港知专设计学院、上海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院校的客座教授,促进设计教学的国内外交流合作。搭建国际化的设计教学科研平台和学术生态系统。赵超一直致力于与世界高水平研究和教学团队合作,搭建国际化前沿设计研究平台。他与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推动“社会设计平台”的建设,聚焦健康可持续设计的研究与推广;与悉尼科技大学共建“国际未来老龄化实验室”,致力全球适老化设计研究;与昆士兰科技大学共建“人与系统设计研究联合实验室”,关注人性化体验设计研究。他主持创建了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充分发挥清华综合学科优势、区位产业优势,借助艺术与科学融合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创业服务、艺术与文化交流传播等校地合作方式,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培养、研发、孵化研究基地。他推动建立了产业实习基地、元宇宙研发中心、未来时尚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艺术衍生品研发中心、游艇设计研发中心、大学生设计双创基地、创意产业赋能中心等20多个产教融合实验室,构建了产学研协同设计研究转化平台的新范式,为设计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交叉创新的学科体系。上述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为设计学科的前沿发展、学术研究的跨领域和跨文化协作、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构建了重要的国际化学术生态系统,全力打造设计学的全球话语体系。总之,通过多年的设计领域的教学、科研、产业实践,赵超对设计学科在当下技术时代发展过程中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以及在应对社会危机中所特有的技术整合优势和创新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反思。他说:“在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面前,设计作为整合技术、服务民生的重要学科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必须担当起应有的使命。”
了解详情
以科技创新为灵魂 塑造生物医药行业新高度 ——记生物医药专家陈庆全
陈庆全深耕生物医药科技逾十载。他不仅是一名技术的探索者,更是一个创新的布道者,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物科技研发的深海中,为中国生物医药科技行业的前沿发展投入了无限热情与精力。他以前瞻性视角和无畏的进取心,领导团队和企业不断突破科技的边界,是一位声望卓著的生物医药开拓者;他与时俱进,推动中国生物医药科技与全球创新同步步伐,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陈庆全的名字已成为创新与卓越的代名词。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生物医药专家,陈庆全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前沿理念,专注于生物技术检测领域的大规模研发和技术突破,因此他创办了华信行和精硕生物两家公司。在陈庆全的领导下,两家公司成功克服了免疫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标记物检测技术、微流控技术等医学诊断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解决了检测灵敏度低、样本含量复杂干扰大、无法进行早期诊断、检测时间过长等重大问题。他的努力不仅帮助患者更早、更准确、更快速地实现诊断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也推动了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模式变革,促进了远程诊断和跨地域医疗协作,为提高医疗系统的整体效率作出了显著贡献。领导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创新力是推动企业持续前进的动力。陈庆全深知这一点。在技术层面,陈庆全积极探索新的检测原理和方法,引入更先进的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提升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在材料创新方面,他寻找性能更优的生物材料制作试剂,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产品设计上,陈庆全致力于创造更人性化、便捷化的产品形态和使用方式,使操作更简单高效;在数据分析和解读方面,他主打智能算法,为用户提供更精准、全面的诊断信息和建议。这些全方位的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使企业在陈庆全的创新领导下迅速成为行业领导者。凭借技术上的显著优势和丰富的行业经验,陈庆全受邀参与多个国家级研发项目。2020年,他参与并组织了国家重大研发专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的研究开发”,该项目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产品在2020年8月获得了欧盟CE证书,10月份进入了商务部防疫物资出口白名单,并通过了法国ANSN,英国MHRA的认证,是国内最早获国家药监局NMPA批文的新冠抗原快检试剂之一,也是首批在2021年1月份通过德国PEI(Paul-Ehrlich-Institut)及德国BfArM(联邦药品和医疗器械机构)获得认证的新冠抗原认证企业。此外,陈庆全还主导研发了多项检测专利技术和产品,包括“腮腺炎病毒州抗原及其在检测抗腮腺炎病毒抗体中的用途”“新冠病毒N-S优势表位融合蛋白、制备方法、应用及表达蛋白、微生物、应用试剂盒”等,其中后者是中国新冠病毒检测免疫学、抗原抗体检测领域首个授予的发明专利,荣获首届河北省专利发明二等奖。多年来,陈庆全凭借其卓越的创新才华,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常规,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如今,他正在将业务逐步拓展到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展会,并与全球多个行业巨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在全球竞争中塑造全新的业务机会。未来,他将继续引领公司探索新的技术领域,加强与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国家的合作,带领企业在全球市场中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了解详情
科技为民,做健康医保服务建设的带头人 ——记腾讯健康医保服务总经理武靖
城市医保服务体系建设是否便利健全,不仅与医院的就诊秩序和运转效率有关,也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医保服务体系的搭建和推广是推动城市民生建设,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如何借互联网平台之力,帮助患者提高看病效率,为更多患者实现就医的极大便利,是健康医保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腾讯健康医保服务总经理武靖是这场医疗信息化服务平台改革中至关重要的探索者。这些年来,武靖不断寻求互联网+时代下医保服务的发展方向,他为了开发医保码的应用潜能,不辞昼夜领导团队攻克多个研发难题,创造出多项技术成果,深入推动了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在创新场景和数字普惠中的探索应用。医保码的问世有力诠释了武靖先生作为腾讯健康医保服务总经理所取得的行业突破性成就。微信医保码上线四年,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省份的各级医疗机构,超过80万家医疗机构支持患者通过医保码展码方式获取服务。据国家医保局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1月,全国医保码用户突破10亿人,半数以上省份的医保码激活率超过75%。每天有800多万人通过微信小程序使用医保码各项服务,累计使用微信医保码的用户数量已突破5亿人次,每月有将近1.3亿人持续在微信医保码的各个场景活跃。医保码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武靖先生率先准确把握产品定位,打破传统繁琐的就医流程,运用科技向善的价值观,针对患者求医的最根本需求,在医保服务领域释放出巨大的数字化能量。在武靖的带头领导下,医保码成为了腾讯健康服务领域最卓越的产品,同时作为国家医保局为参保人颁发的统一信息标识,受到广大参保人以及医疗信息服务行业的瞩目和高度认可,成为了医保服务信息平台发展历程上的重要突破,在行业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放眼医疗保障服务领域,武靖不仅是主持设计医保码项目产品的关键领导者,更是健康医保服务建设领域的行业带头人。自2013年起,武靖就深耕医疗卫生系统及健康相关产业领域,曾历任杏树林联合创始人、七乐康产品总经理等职,也以创始人身份创办过医疗科技公司。他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探索医保科技服务模式,率领团队研发了数项医学信息检索、医保数据处理系统等发明专利,凭借十多年来一线上的领导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全国过亿患者提供互联网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在医疗健康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为城市医疗服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作为中国最资深的医保信息平台搭建专家,武靖以一颗诚挚的科技为民之心在医疗健康领域持续精进自己,并在行业前沿的技术交流中发表了他的专业观点。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上,武靖与国内顶尖的医疗专家积极探讨医药卫生改革与支付保障新趋势;在健康产业国际生态大会上,他以《线上医保支付打通,会给药店带来什么》为主题作演讲,探讨医保服务的技术宗旨。2022年,武靖凭借在医疗信息化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及享有的学术地位,受邀担任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药品监管信息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与中国顶尖的通领域专家一同讨论前瞻技术助理医疗健康的整体水平的提升。在未来的道路上,武靖将继续扎根领域,秉承工匠精神,坚守初心,践行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领域未竟事业。
了解详情
深耕系统架构技术 助力数字化商业发展 ——记知名系统架构师何川
互联网时代,资深的系统架构师价值不可估量。他们需要基于产品的价值做出最精准的决策,还需要从系统工程架构的严谨、技术方案的选型及系统规范共识的达成等各方面入手,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曾在美团担任平台系统架构师的何川以智慧的头脑、精湛的技术水准、洞察行业风云的慧眼,成为打造美团这架巨型马车的关键一环。美团是生活服务的超级电商巨头,以“零售+科技”的战略践行“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的使命。自2010年成立以来,美团持续推动服务零售和商品零售在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数字化升级,在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以2200亿元营收位居第467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何川亦不负厚望。多年的持续技术和经验积累,使得他成为系统构架领域内的实战型专家。在后端工程、高并发架构、代码质量、服务稳定性、工程化、平台化、智能化等各个环节的搭建与完善中,他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美团零售近7亿海量用户、超10亿每日在售商品、全国近3000个县市区旗的地域覆盖和24小时无间断配送服务保驾护航。何川见证了中国互联网行业波澜壮阔发展的十数载光阴,也身在其中参与了不少重要产品的演进。在美团,他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技术领袖。由他主导的项目无一不在稳定性、创新性上占据业内榜首。在他的领导下,美团零售平台的系统架构一方面具有高并发处理能力,系统架构的设计能够从容应对高峰期的大规模访问和交易需求,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和弹性伸缩能力,确保在订单洪峰期间仍能提供流畅的服务体验;同时在即时配送网络优化、集成支付与金融解决方案、分布式架构与云计算技术、大数据与AI应用、API开放平台与生态系统构建、容错与灾备机制等多方面都拔得头筹,收获了来自业界和用户的好评如潮。何川始终通过技术创新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运营效能,满足着用户对于商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说起架构师,美团内部对其有着极其生动的描述,就是需要“站得高、望得远、扎得深”,正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何川正是这样一位兼具全局视野、开阔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及勤奋钻研能力的人才。他总是时刻关注国内外前沿的架构方法,在Java、SQL、Hadoop、Hbase、Flink、Spark等技术间遨游,深谙模型管理、数据质量保障、元数据管理、指标体系建设、实时数据平台、实时数仓等项目实践经验,妙用原则、模式加实践结合的方式持续推进架构方法的落地。他的雄厚技术实力不仅为美团零售平台提供着高效、稳定的技术支撑,也赋能着零售行业的飞速发展。在领导组织系统架构工作的同时,何川还在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归纳提炼,在《消费电子》《信息产业报道》《中国宽带》等权威行业期刊上发表了多篇优质学术论文,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与成果分享给广大业界同行。与此同时,在全国众多技术交流会议上也能频频见到他的身影,他在分享自己见地的过程中,展现着技术热情和创新才华。我们相信,未来的何川必定将会更加亲密拥抱数字化浪潮,持续提升系统构架的先进性,帮助零售行业实现技术、数据、业务的深度融合,为数字化发展添彩。
了解详情
高性能微结构模芯精密制造技术及其产业化 ——记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鲁艳军
高性能微结构模芯是一种具有微结构的模具型芯,能够精准控制塑料零件的尺寸、形态及表面品质。通过高精度的加工制造技术,如微细磨削加工技术和微注塑成形工艺,能高效、精确地制造出规整的微结构注塑工件。因此,高性能微结构模芯在光学显示、微流控芯片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鲁艳军副教授表示,单晶碳化硅、陶瓷、模具钢等高性能零部件和聚合物元器件表面被加工出高形状精度和低表面粗糙度的微尺度阵列结构,可附加出新的功能特性,如表面疏水性、增强光效等。但传统的激光、刻蚀、切削等加工方法很难保证其微尺度形状精度和表面质量。为攻克超硬金刚石砂轮微尖端的修锐修整难题,鲁艳军创新性提出粗金刚石砂轮的脉冲放电-机械化学复合修整修齐方法,可将粗砂轮微出刃磨粒快速修整修齐,提升修整效率及磨削效率,实现硬脆材料的高效、环保精密微细加工。同时,他创新性开发出了金属陶瓷、铝基碳化硅等复合材料的环保、高效干式放电磨削工艺,可极大提高磨削效率。最终开发形成的超硬金刚石砂轮微尖端的微细磨削加工技术及装备,可在单晶碳化硅、陶瓷、硬质模具钢等高性能零部件及模芯表面加工制造出50~800微米尺度的微阵列结构。鲁艳军一直深耕高性能微结构模芯的精密微细磨削加工技术研究,同时积极开拓高性能微结构模芯产业化,带领团队研发出微结构模芯的超声振动铣磨加工技术。采用精密微细磨削加工技术和超声辅助振动加工技术在陶瓷、硬质模具钢等模芯表面可以加工制造出形状精度可控的微阵列结构,有效提高微结构模芯的制造效率与形状精度,且开发出形状精度可控的微注塑成型工艺,可将模芯表面的微结构一次成形复制到聚合物表面,快速成形制造出生物医用微流控芯片、光电芯片等微结构聚合物元件,可用于微结构聚合物元器件的大批量生产与制造。如今,鲁艳军团队已经加工出具有微流道结构的微流控芯片样品,并与1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相关成果获第八届金博奖创新创业大赛“创新领秀奖”,且与行业龙头企业获批共建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助力复合人才培养。此外,鲁艳军还将微磨粒塑性域切削的纳米级空间延伸到宏观的磨削尺度,使得砂轮微尖端形状精密复制到陶瓷、模具钢和硬质合金等高强高硬模芯表面,加工制造出形状精度可控的微透镜阵列结构模芯,并开发出微阵列模芯的精密镜面磨削加工技术。还研究微阵列结构模芯参数与注塑成形工艺参数对注塑微成形精度的影响,开发出LED微结构导光板的高效、低成本的批量化生产与制造技术,推动精密微细制造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相关技术与专利已在深圳市睿光达光电有限公司进行产业转化和应用。与传统导光板相比,该新型导光板理论上可提高光效28.86%,克服了传统导光板生产制造成本较高、导光效果不佳、调光困难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出光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使光线更加柔和。同时,透光率的增加也有效提高了LED灯具的使用效率,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积微成著,笃行致远。鲁艳军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SCI,JCR一区TOP)、《机械工程学报》等制造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授权专利5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含美国发明专利2项),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技术攻关重点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20余项。
了解详情
AI时代智能化转型的引领者 ——联想中国区大客户智能设备事业部总经理黄昕炜
在第九届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首款AI PC、大模型压缩技术、人工智能双胞胎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创新科技成果亮相,引发业内广泛关注。AI的落地、普及与安全,不仅仅是智能设备的课题,更关乎全产品组合与全方位、全景式的能力布局。作为联想中国区大客户智能设备事业部总经理黄昕炜,在联想推动AI时代智能化转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以卓越的领导能力、前瞻性的创新思维和深厚的市场洞察力,让联想智能设备在从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实现质的飞跃。作为智能设备事业部的核心领导者,黄昕炜对行业发展趋势和走向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依托于智能终端和边缘计算,着眼于搭建软件技术平台和生态体系,致力于提供以客户应用场景为中心的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在电子政务、智慧教育、医疗、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创造了业内多个领域零的突破。黄昕炜在主导的西宁野生动物园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带领团队为西宁野生动物园打造了全国首个电子病历系统,帮助动物园多方位、全周期地掌握动物的身体与生存状态,并打造了国内动物园首个整合的智慧管理系统;他还将前言科技与教学环节相结合,利用智能设备和智慧解决方案助力全国首个乡村小学AI科技馆的落地……黄昕炜充分挖掘商用智能设备解决方案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潜力,彰显了他在利用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前瞻性思维。在黄昕炜团队的努力下,联想不仅成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产品组合,还将商用设备业务从简单的硬件范畴拓展到了软件开发、定制服务和交付保障等多个领域。这一转型不仅深挖了联想底层能力,也为客户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灵活的解决方案。黄昕炜带领团队在积极推动业务解决方案的转型的同时还建立了ISV生态联盟,为合作伙伴提供超过20项资源支持,从而实现了业务从标准硬件销售向解决方案的成功转型。在联想商用智能设备市场飞速发展的背后,是黄昕炜核心领导力的杰出体现。他创新性地整合了硬件、软件、Edge AI边缘智能平台和服务,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商用平板生态系统。联想武汉工厂拥有强大的硬件生产能力,每天超过14万台的产能和快速的产品出厂速度,使公司能够灵活满足各种客户需求。同时,黄昕炜重视软件和服务能力的提升,特别是通过Edge AI平台大幅降低了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的门槛,缩短了软硬件适配的开发周期。这一切都展现了黄昕炜在联想智能设备事业部的核心领导作用。 这些年来,黄昕炜从未停止奋斗的脚步,目前联想已经为多个行业带来深远的智能化转型。他积极与行业伙伴合作,推进商用智能设备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通过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其团队提供的解决方案深刻影响了汽车制造、工业生产、金融服务等行业,通过智能化转型提升了效率和管理水平。无论在提高汽车生产线的智能管理方面,还是助力连锁门店数智化升级或是推动金融行业办公效率提升方面,他和团队定制的解决方案都展现了在行业智能化进程中的创新性技术和领先水平。黄昕炜作为AI时代智能化转型的领导者,在推动联想商用智能设备领域所展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也让其和其团队成为推进产品技术突破和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了解详情
试读刊物 TRIAL PUBLICATION 查看更多
2024.8
总第422期

本刊讯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珠江水利科学试验基地作为水利部多个科研机构的公共试验平台,积极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水利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协同发展。基地占地10万平方米,建设的珠江河口整体物理模型复演了“三江入流、八口出海、两湾纳潮、径潮交汇”水系特征,开展了流域骨干枢纽工程、港珠澳大桥工程、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等百余项重大工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和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平台和技术支撑,于2021年被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在线试读
2024.7
总第421期

本刊讯 7月1日,由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主办的以“竞技仿生 创新未来”为主题的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赛正式启动。这次大赛是聚焦领先具身智能仿生机器人的大赛,共设置三个主赛道和一个创新赛道,主赛道包括人形仿生机器人、具身大模型、多足仿生机器人,创新赛道包括但不限于水下仿生机器人、飞行仿生机器人、爬行仿生机器人、仿生灵巧手等,旨在推动海内外人才、技术、产品、市场、资本、服务等创新创业要素全面对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和具身大模型创新高地。

在线试读
2024.6
总第420期

本刊讯 江苏省泰兴市城区工业园区作为泰兴“三区三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体系发达、承载平台完备、产业基础雄厚、发展环境优越的现代产业园。园区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多元化融合创新方式和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突出主导产业,深耕核心产业,培育未来产业,聚力集群发展,积蓄园区新动能、放大园区新优势,实现发展速度与经济质量双提升,努力谱写“强富美高”泰兴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在线试读
2024.05
总第419期

2024年4月25日至29日,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集聚中关村。论坛凝聚广泛共识,发布了一批最新重大科技成果。在论坛“人工智能主题日”活动上,北京市海淀区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核心,从前沿技术、数据要素、产业融合、创新应用等方面组织开展了12场特色活动,展示了海淀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成果。图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展出的具身通用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大模型机器人。

在线试读
2024.04
总第418期

本刊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指示,第十五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于3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教育部、工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全国工商联及全国各地政产学研界一线的代表1600余人出席大会。大会以“产学研聚焦:新动能 新模式 新产业”为主题,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新的更大力量。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对大会盛况予以深入报道,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反响热烈。

在线试读
2024.3
总第417期

砥砺奋进六十载创新筑梦向未来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作为我国以有色金属加工行业规划、工程设计为主业的综合性设计科研机构,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为使命,开展以有色金属加工装备研制与开发为主的科研活动,在铝、铜、镁、锌等国内有色金属加工领域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集成优势,提升了我国有色金属生产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为国家、为行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线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