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运行及施工部分碳排放占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近40%。在中国,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占20%以上并还在持续增长。建筑节能减排是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的重要举措。自中瑞两国建交以来,关系始终保持健康发展,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惠互利、合作共赢。2020年11月24日,为庆祝中国瑞士建交70周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瑞士联邦外交部在京签订《关于在建筑节能领域发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在此框架下,开展“中瑞零碳建筑项目”。本项目也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和标准定额司与瑞士发展合作署在零碳建筑领域加强项目合作与技术交流的国际合作项目。经住建部批准,项目成立了中瑞零碳建筑项目指导委员会,并确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作为项目牵头实施单位,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和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共同推动项目实施。项目旨在借鉴瑞士在零碳建筑领域积累的经验,通过零碳建筑有关标准制定、示范工程、能力建设等方面,向中国转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从而减少建筑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该项目持续八年,设置启动期(2020年6月-2021年4月)、第一期(2021年4月-2025年3月)、第二期(2025年4月-2029年3月)三期。两年多来,中瑞双方紧密合作,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取得了以下阶段性成果:一是建筑领域碳达峰与碳中和情景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借鉴瑞士零碳建筑路线图构建了我国建筑运行碳排放长期预测模型。二是搭建定期研讨交流平台,举办中瑞零碳建筑技术交流会、中瑞零碳建筑系列研讨会,两国政府官员、技术专家和规划设计人员就零碳建筑、社区发展和建筑标准相关的前沿理念、解决方案等进行交流,为推动双方互学互鉴拓展思路发挥积极作用。2023年7月27日-28日,项目在浙江绍兴项目示范工程现场举行了“零碳建筑建造及绿色建材应用技术交流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三是按照《中瑞零碳建筑项目示范工程管理办法》,遴选了三批位于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四个气候区的10个示范工程。中瑞项目执行单位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做好示范工程的技术支撑工作;四是开展能力建设。协调中瑞双方专家互访,面对面地交流节能减碳理念、技术与解决方案。开展中瑞联合授课,为市长及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领导干部培训录制视频课程。2023年10月17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瑞士发展合作署指导,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Intep综合规划咨询责任有限公司、SKAT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SGB瑞士绿色建筑协会支持的“中瑞零碳建筑产学研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中瑞零碳建筑产学研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旨在展示中瑞零碳建筑的节能减碳理念、技术与解决方案,促进中瑞两国在零碳建筑领域的先进技术交流与产学研协作融合。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副司长、中方指导委员会主席李喆,瑞士发展合作署主任、瑞士驻华使馆国际合作参赞Nadia Benani,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院院长徐伟,以及来自全国产学研各界的130余位示范工程嘉宾参会。瑞士发展合作署高级项目官员高辉主持了开幕式,李喆副司长、Nadia Benani参赞、王建华会长在会上致辞。李喆副司长在致辞中强调,中瑞零碳建筑项目抓住了“双碳”机遇。零碳建筑代表建筑碳减排的最高水平,是建筑绿色低碳发展的标杆,受到了中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房地产开发商广泛关注,希望通过此次交流,深度挖掘中瑞两国在零碳建筑领域的创新成果和经验做法,助力产学研全链条的协作融合。Nadia Benani参赞在致辞中对中瑞团队双方前期合作的各项成果的取得表示祝贺,对示范工程的引领性提出要求并对下一步项目如何扩大影响提出建议。王建华会长致辞表示,发展零碳建筑对落实资源全面节约战略、促进绿色消费、带动建筑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规模化推广低碳建筑、零碳建筑已陆续纳入国家重大政策部署。“1+N”系列双碳政策文件、《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均提出,要加快推进低碳/近零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发展零碳建筑,制定零碳建筑标准,合理确定城乡碳排放控制目标,这也为产学研助力建筑领域低碳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促进会将通过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跨国界,围绕零碳建筑产学研融合发展需求,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助力中瑞零碳建筑产学研合作。主论坛环节,7位中瑞双方专家进行主题发言。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赵华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院院长徐伟,瑞士SKAT公司环境问题专家Wesely Wojtas,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首席研究员刘幼农,瑞士西北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教授Daniel Kellenberger,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秘书长吴景山,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教授Matthias Sulzer分别作了题为《我国双碳战略的逻辑思考》《中国建筑节能降碳政策与标准》《瑞士零碳建筑技术法规》《中国零碳(低碳)园区》《零碳园区标准-瑞士经验与中国实践》《近零能耗/零碳建筑评价与管理机制》《NEST虚拟之旅-瑞士产学研合作经验》的特邀报告。圆桌论坛环节设置三个专题。专题一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张时聪研究员主持,以“零碳建筑激励政策”专题进行交流讨论,特邀示范工程和瑞士专家代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冯雅,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夏赟,Intep综合规划咨询责任有限公司Lukas Dürr,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建筑师成延伟,PFA帕斯卡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区合伙人、总经理殷正觉等嘉宾,就如何通过示范工程推动激励政策出台进行深度讨论。专题二由Intep综合规划咨询责任有限公司路枫博士主持,以“零碳建筑示范工程”专题进行交流讨论,特邀示范工程和瑞士专家代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素朴工作室主任孙菁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智星,无锡太湖新城集团张成杰暖通总工、瑞士西北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教授Daniel Kellenberge,卢塞恩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建筑技术与能源研究所联席院长Adrian Altenburger,西卡中国卢伟强可持续发展负责人、搏力谋自控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改造更新业务发展经理周行进行讨论。专题三由SGB瑞士绿色建筑协会中国代表王泽秘书长主持,以“零碳建筑投资与开发”专题进行交流讨论,苏黎世保险公司全球房地产首席运营官兼产品开发主管Roger Baumann、中瑞零碳建筑项目技术顾问Roland Stulz,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有限公司董事、总建筑师于天赤,天津市天友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建筑师任军,万科集团开发经营本部产品能力中心建筑性能负责人吴轶群,森德(中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经理杨振等嘉宾以线上线下联合形式进行了深度交流和探讨。会后全体代表参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未来建筑实验室。此次中瑞零碳建筑产学研合作论坛成功召开,聚焦中瑞两国最新科研及示范工程前沿进展,希望中瑞示范工程能够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落实好中瑞双边合作的各项研发和推广工作,共同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
11月25日,中国煤炭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开幕式暨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以“学术引领 扬帆再起甲子征程,融合创新 科技兴煤自立自强”为主题,十余位院士与来自国内各大科研院所、高校、行业企业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矿绿色安全智能系统开发等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前沿,交流专业学科发展方向,以科技进步指导产业发展。1962年11月28日,中国煤炭学会在全国“向科学进军”的浪潮中诞生,成为全行业最早的煤炭科技工作者学术团体。60年来,我国煤炭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举世瞩目,从跟踪模仿到部分领域并跑、领跑,从传统粗放到现代高效,从人工和半机械化到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科技变革,中国煤炭学会发挥了学术引领、新技术宣传推广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开幕式上,中国煤炭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党委书记、理事长刘峰表示,煤炭行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需要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整体技术布局和攻关方向进行全新定位;需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协同,引领支撑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煤炭学会将通过“五个坚持”助推新时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加强党对学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将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贯穿始终,持续推动煤炭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坚持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煤炭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集聚创新要素,加强科技攻关,转化科技成果,构筑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加快培养煤炭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学会智力、技术、人才、组织的优势,不断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和创新活力;坚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学会专家智库作用,厚植创新土壤、营造创新生态,推动形成矿区绿色低碳智能生产方式;坚持加强学会自身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深入推进学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学会干部队伍,打造综合能力强、具有现代化和国际化优势、国内一流的新时代科技社团。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部部长罗晖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中国煤炭学会在深化党建强会、繁荣学术交流、服务行业发展、助力国家战略,促进人才成长,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她对学会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凝心聚力,筑牢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把广大煤炭科技工作者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二是服务大局,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作出新贡献;三是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加快推进一流学会建设。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代表学会发起单位致辞表示,经过60年发展,中国煤炭学会从小到大,从单一走向系统,从国内走向国外。中国煤炭学会是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智库,提出了一批有价值、有远见、有可行性的建议战略研究报告,为煤炭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石。中国煤炭学会正处壮年,相信一定会在未来国际舞台上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赵永峰代表学会发起单位致辞表示,60年来,中国煤炭学会和行业各界大力支持和帮助中国煤科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行业进步,建立了完善的煤炭科技体系。当前,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中国煤科将在学会的领导和支持下,携手广大煤炭科技工作者产学研用,与各方力量一道,着力提升先进科技成果的供给能力和引领能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伟,河南省煤炭学会理事长陈党义,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分别代表企业单位、省级煤炭学会单位、兄弟学会单位致辞。张自劭、濮洪九、王显政作为学会往届理事会领导发表感言。大会为中国煤炭学会原理事长叶青,中国煤炭学会原理事长濮洪九,中国煤炭学会原理事长王显政,中国工程院张铁岗院士,中国工程院谢克昌院士,学会原副秘书长刘修源,学会原秘书长、原副秘书长张自劭颁发中国煤炭学会六十周年杰出贡献奖。大会为“煤炭青年科技奖”“最美煤炭科技工作者”“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决策咨询专家团队首席科学家”“煤炭科技创新优秀单位和优秀个人”“煤炭行业科普教育基地及创建基地”“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期刊”获奖者颁奖。大会同期举办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论坛、煤矿绿色安全智能系统开发论坛、矿山智能安全高效建设论坛、煤矿智能化与企业数字化转型论坛 、碳减排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碳减排路径与机制学术论坛、碳中和科学与工程论坛、第七届煤炭青年科学家论坛、科技期刊建设论坛、散装物料装载技术论坛、短壁机械化论坛。谢克昌、彭苏萍、王国法、何满潮、康红普、葛世荣、凌文等院士在会上作特邀报告,百名业界知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作专题报告,展示煤炭领域新成就,围绕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开展学术交流及科技研讨。本次会议是我国煤炭领域的一次盛会,展示了煤炭行业最新科技成果,为煤炭科技工作者搭建了品牌化、国际化、多学科、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推动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日,上海合作组织2023旅游年论坛之“推动可持续旅游”分论坛在乌鲁木齐举行。论坛上各方代表从推进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区域旅游合作、数字文旅创新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充分利用等方面做了积极交流讨论。代表们期待通过这次论坛,能为各成员国之间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深入交流后开展一系列合作,为推动可持续旅游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中国数字文旅产学研创新平台秘书长何晓明认为,数字文旅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化转型提升旅游产业效率,为旅游产业带来了许多创新和变革,包括在线预订、智能导游、无人酒店、虚拟现实体验等。数字旅游推动了传统旅游向智能旅游的转变,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比如将村庄的传统手工艺和独特文化通过在线平台呈现给外界,赢得了线上高销量。阿盟驻华代表处临时代办艾哈迈德·舒阿卜称,推动可持续旅游在保护传承和利用世界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上,拥有巨大的潜力。文化和自然遗产记载着世界文明,传播着多元文化,通过推动可持续旅游既能呈现和推广它们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又能够为当地居民带来就业和增收的平台,同时促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中来。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由亚男认为,推进边境旅游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边境旅游是加强与周边国家民间文化交流的载体,也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经贸往来的纽带。建议设立区域旅游合作组织,打造区域各成员国间旅游合作平台,协调区域旅游合作政策,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编制区域旅游合作规划,指导成员国落实旅游合作各项协议。(银璐)
11 月 24 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联合主办的“上海合作组织 2023 旅游年论坛”开幕式于乌鲁木齐市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空间的旅游潜力”主论坛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潜力”“推动可持续旅游”“发展旅游促进减贫”分论坛,此外还设置了企业对企业及企业对政府的交流会。论坛旨在促进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成员国旅游业发展,推动成员国探讨建立联合项目,形成共同旅游空间。同时,在新疆举办上合组织2023旅游年论坛,对新疆推动开放发展、进一步深化同上合组织国家交流合作意义重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出席大会,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张致明出席并为大会致辞。同时,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斯里兰卡、伊朗和经济合作组织的300多位代表出席本次论坛。主论坛上,哈萨克斯坦旅游和体育部副部长叶尔然·叶尔金巴耶夫、伊朗旅游市场局总局长慕斯里姆·沙贾里、巴基斯坦内阁副部长哈马德·沙沙米、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席乌米德·沙济耶夫、吉尔吉斯斯坦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拉赫曼·阿丹诺夫等11位嘉宾围绕主论坛依次进行发言,阐述了上合组织空间的巨大旅游潜力,并各自发表倡议,为今后各成员国之间合作发展的提质升级建言献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潜力”分论坛上,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陈伟俊等7位嘉宾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对新疆旅游潜力的看法,对推动新疆旅游理念创新、政策协同、服务升级、人才培养、开展国际合作等提出了富有启发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其中,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新疆是亚洲的心脏,旅游禀赋得天独厚,可实行“新疆是个好地方+发现亚洲中心”的双品牌战略及“国际旅游发展的“两区一道”战略(边境旅游示范区+跨境旅游合作区+G219边境旅游风景道)。“推动可持续旅游”分论坛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副市长阿布德卡德罗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数字文旅产学研创平台秘书长何晓明等9位嘉宾发言。其中,何晓明就“以数字文旅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做发言,认为数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旅游业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之一,数字文旅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旅游促进减贫”分论坛上,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上合组织国家旅游合作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李东等8位嘉宾发言,围绕旅游促减贫各抒己见。李东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其中20—30%是通过旅游业实现。”他认为,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复苏振兴,旅游在推动减贫和乡村振兴、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悉,论坛结束后,11月25日—26日各方代表将赴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实地考察,了解中国新疆为发展旅游业所做的积极尝试及取得的成效,并发掘新的旅游项目。上海合作组织是当今世界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组织,也是迄今唯一在中国境内成立、以中国城市命名、总部设在中国境内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于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成立,创始成员国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6国。目前,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9个(新增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三个成员国)。此外,上合组织现有阿富汗、白俄罗斯、蒙古国3个观察员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柬埔寨、尼泊尔、土耳其和斯里兰卡等14个对话伙伴。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是上合组织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就组织内所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指示。2022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撒马尔罕宣言》宣布:为支持上合组织旅游业、提升地区和城市的旅游吸引力,成员国商定2023年为“上海合作组织旅游年”。(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杨丽萍)
本刊讯 无锡市惠山区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南临万顷太湖、北靠万里长江,前身是闻名遐迩的“华夏第一县”无锡县,是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当代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以创造“苏南模式”经济奇迹而闻名。10年前,惠山基于制造业转型迫切需求,引进丁汉院士及其领衔的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扎根惠山,点燃了“院士经济”的火种;10年来,惠山区因地因势培育“院士经济”,升级打造“院士经济走廊”,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本刊讯 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区东北部,由成立于1993年的阳泉经济开发区更名而来。作为阳泉市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阳泉高新区聚焦数智新城示范区建设,以“数智化”为牵引,推动“科-产-城-人”融合,积极营造创新生态,加速集聚科技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推进成果转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破百行动等活动,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本刊讯 2023年8月10日至12日,以“聚焦全球科技发展大趋势,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共同体”为主题的2023中国科技产业发展全球论坛在海口隆重举行。政产学研界领导嘉宾、院士专家及全球科技领域高精尖人才1000余人出席论坛。论坛围绕“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元宇宙与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中国科技服务标准化”“科技赋能酒店餐饮业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业科技发展”“医疗康养发展”“海南科技产业发展”等话题,紧扣全球科技发展热点和前沿领域,剖析科技动态,共议前沿科技,赋能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国内多家媒体予以重点报道。
本刊讯 7月20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哈密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哈密“甜蜜之旅”第十七届哈密瓜节暨第一届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新疆哈密开幕。政产学研各界领导嘉宾、专家、企业代表及哈密市的瓜农出席了哈密瓜节系列活动,大会描绘了哈密瓜产业发展宏伟蓝图,探索中国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搭建了政产学研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为打造新疆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建设乡村振兴新样板注入新动能。
本刊讯 6月29日,由世界设计组织、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3世界工业设计日暨中外设计价值峰会在深圳隆重举行。峰会以“世界设计 中国力量”为主题,举办了中外设计价值峰会、设计不眠夜、现代时尚工作坊等活动,设置了大会主题精品展,搭建工业设计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百余位中外嘉宾云集鹏城,开展交流互动,进行经验分享,加速推进深圳与全球设计创新要素深度融合,点燃创新引擎,激发设计之力,推进工业设计赋能城市及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刊讯 5月13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和华侨大学联合主办,厦门火炬大学堂承办的第二届厦门产教融合论坛在厦门隆重举行。来自政、产、学、研、用、金等各领域的近200名嘉宾出席会议。论坛以“领跑·开拓”为主旨,以“加速培育产教融合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题,开展了主旨演讲、分论坛、高校科技成果推介会、校企互访等活动,集众智、汇众力,有力促进了教育和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产业资源要素的集聚融合、优势互补,为厦门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