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特别关注 SPECIAL ATTENTION 查看更多
12.032024
政产学研凝智聚力 共促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十届中国虚拟现实产学研大会侧记

2024年11月2-3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指导下和北京市计算机学会、国家电拟现实创新中心、IEEE元宇宙标准委员会、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国形系统全国重点实检室等单位支持下,由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 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同主办的以“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虚拟现实产学研大会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特聘专家、科技部原副部长陈小娅,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龚维幂,石景山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万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等领导嘉宾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中国工程院院士、⾸都医科⼤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石景山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李文化,北方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全明,百度首席技术官、国家卓越工程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海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王琼华,国家特聘专家、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王立军,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文科处处长李焱,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名誉理事长周明全,北京市石景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南剑,全国信标委计算机图形图像及环境数据表示分委会副秘书长潘榕,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理事长郝爱民,华为战略研究院XR产业发展总监王志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产业发展副总裁燕兴,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工业元宇宙应用中心负责人缪玉峰,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严小天,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孙其民,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孙世诚,上海诠视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CEO林瓊,商汤科技琼宇产品高级解决方案经理谢雨晴,百度研究院资深工程师、百度文心体育技术负责人、上体-百度飞桨智慧体育技术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卢飞翔,北京润尼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曹正标,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高楠,北京齐乐无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周道,北京众绘虚拟现实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庞聪,艾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中心总经理王一鹏,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助理研究员陈雅婷,北京元客视界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刘博文,北京亮亮视野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殷之雄,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遥,北京虚拟动点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中心负责人林中焱等院士专家出席。陈小娅、赵沁平、刘合、王建华、龚维幂、万隆、王海峰、周明全、郝爱民等共同为大会启幕。嘉宾齐聚,共话行业发展新理念陈小娅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技术不断涌现,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运行状态。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元宇宙新技术及其新生态的兴起,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在硬件、软件、内容、应用等各环节进展日益显著,产业发展战略窗口期已然形成。希望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推进虚拟现实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应用,期待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再接再厉,进一步加强成员单位的深入交流,发挥互补优势,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积极探索解决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断推进行业健康蓬勃发展。王建华在会上介绍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作为产学研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作为具有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的资源整合型高层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一直在努力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他认为,中国虚拟现实产学研大会围绕“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搭建虚拟现实与元宇宙领域的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共享服务平台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接下来,希望平台在整合创新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龚维幂指出,《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将虚拟现实列入“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精尖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石景山虚拟现实产业组团,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示范带动效应的虚拟现实产业发展高地,建设发展成效十分突出。《规划》提出,围绕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体系统筹部署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场景创新、标准引领与专利护航、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支持北航联合优势企业、行业组织,推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速形成产业集聚、建设标准专利体系、强化人才培养等重要工作。他表示,期待通过中国虚拟现实产学研大会的举办,与会嘉宾能够开展深入交流、分享观点、彼此启发,共同探讨推动北京虚拟现实和元宇宙产业发展之路。万隆代表石景山区政府向莅临大会的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石景山区作为北京市中心城区,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热土,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虚拟现实产业组团”唯一承载区。石景山着力构建主导、特色和未来产业梯次布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虚拟现实产业作为重点特色产业着力强化培育。高精尖产业中,虚拟现实产业实现收入达到去年同期的4.6倍,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产业生态不断优化,集聚产业链重点企业120余家。石景山将进一步完善产业政府,强化平台建设,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建设示范场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创新体系,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同时,期待更多的科学家、企业家朋友走进石景山,与我们携手同行、乘势而上,为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创京西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赵沁平指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化身、数字孪生、数字原生、5G/6G、新型互联网等技术是互联网3.0的支撑技术,近年来兴起元宇宙可看作是互联网3.0的终极应用愿景。这是互联网技术的新发展机遇,也是新兴产业竞争的新赛道。我们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初现机遇,瞄准互联网3.0关键技术、基础平台和典型应用场景,着力创新,力争引领互联网3.0应用,发展并抢占其可能形成的新兴产业。针对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他提出四点思考和建议,要加强对虚实融合网络空间相关支撑技术的研究,应在重要战略性行业和领域开展数字孪生研发与应用,需围绕互联网3.0基础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要重视互联网3.0应用市场发育机制创新。赵院士作为中国虚拟现实产学研创新平台名誉理事长和首任理事长,同时也是我国虚拟现实技术的开拓者,充分肯定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十年来的工作成就,也期望平台在第三届理事会领导下,再接再厉,不断推动产业要素聚集、标准体系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等工作迈上新台阶。前瞻谋划,推进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一直致力于我国虚拟现实领域发展凝智聚力,着力推进我国虚拟现实产学研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发展与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商业场景应用、助力企业关键技术攻关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此次大会平台联合产学研界共同发布了虚拟现实与元宇宙国际标准化工作组、虚拟现实产教联合体、2024年度“元宇宙产业”最具潜力投资价值关注榜单三项新产业发展合作项目。2024年是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成立十周年。在理事长周明全教授的有力领导下,在第二届理事会的大力支持和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平台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虚拟现实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建设四大方面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之后,郝爱民教授接任第三届理事长。为表彰周明全教授对CVRVT的创建及领导CVRVT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表彰郝爱民教授在CVRVT治理、变革、发展,及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王建华会长为周理事长和郝理事长颁发十周年表彰证书。 生态协同,构建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新体系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构建完善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推进我国虚拟现实科技创新体系发展,本次大会围绕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规模化与特色化的虚拟现实产业示范性应用场景,特定场景与大规模商用的产业应用技术供给,虚拟现实新产品新业态,推进行业应用创新及企业技术自主能力创新,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形成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格局进行深入探讨。本届大会邀请了包括院士专家学者及企业人士共22位报告嘉宾,设置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应用场景示范、产业技术供给、新产品新业态四个主题论坛板块。王海峰、燕兴、王振常、王琼华、南剑、潘榕分别在“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论坛”上作《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深耕音视频根技术,共建 XR 产业新生态》《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影像:现状与挑战》《集成光场3D显示技术》《北京市<关于增设虚拟现实职称评审专业的通告>解读》《虚拟现实与元宇宙国际标准化工作组工作思路》的报告;卢飞翔、曹正标、高楠、周道、庞聪分别在“应用场景示范论坛”上作《虚拟现实技术在体育训练、观赛、科研中的创新应用》《虚拟现实融合AI赋能未来教育,助力创新人才培养》《面向人性化交互的数字人动作生成技术研究》《“5G+AI+XR”大空间赋能文化科技新质生产力》《医用数字人体及手术仿真创新实践》的报告;谢雨晴、缪玉峰、王一鹏、陈雅婷、刘博文、孙其民分别在“产业技术供给论坛”上作《商汤琼宇AI-3D生成平台与数字孪生应用探索》《AIGC赋能虚拟现实: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国产实时3D图形图像引擎在构建数字世界中的创新应用》《神经渲染技术赋能虚拟现实中的显示与照明》《光场技术创新助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小核心,大协作,广开放——虚拟现实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的报告;林瓊、严小天、殷之雄、李遥、林中焱分别在“新产品新业态论坛”上作《MR(混合现实)技术在手术精细化中的创新应用与展望》《基于交互技术进步的虚拟现实新产品与新场景》《AR+AI智能眼镜赋能千行百业》《XR、AI、机器人:虚实世界之间的想象与现实》《AI算法赋能——基于无标记点和大模型的新应用探索》的报告。这次大会的举办,旨在发挥平台的桥梁纽带、资源融通作用,强化平台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作用,以及面向产业技术供给、应用场景牵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创新能力的前瞻拓展和布局作用,聚集人才、技术、市场、资本等创新资源,推进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创新链融合创新工作,打造产业培育的创新源头和资源枢纽,对提升区域经济产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022024
感知世界 智创未来 ——2024传感器大会在郑开幕

如意湖畔,“大咖”云集;触感世界,“郑”聚未来。12月1日,2024传感器大会在河南郑州盛大开幕。2024传感器大会以“感知世界 智创未来”为主题,以“立足中原、辐射中国、引领国际”为理念,以“强产业、强合作、强品牌”为目标,以“国际化、智慧化、专业化”为特色,以“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为定位,以“优秩序、优环境、优服务”为宗旨,集聚全球传感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院士专家、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科研技术负责人等,围绕传感器领域的技术前沿、产业趋势和热点问题发表演讲,展开高端对话。本次大会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指导,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郑州高新区管委会、中国IC独角兽联盟、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河南省智能传感器行业协会、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河南省物联网行业协会、河南省仪器仪表学会、河南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共同承办。顶级“智囊”齐聚郑州,共话传感未来当前,传感器与计算机、通信被称为信息系统的三大支柱,作为河南省产业培育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自2018年开始,郑州已成功举办5届传感器大会,在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本届大会,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陕西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庄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六盘山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亨利·H·拉达姆森,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前任首席研究员沈卫明,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崔大祥,马来西亚智能产业协会主席,东盟工程技术研究院院士陈志辉等院士受邀出席。特勒美科传感器全球业务负责人弗朗索瓦·克劳岱,横河电机株式会社副社长兼执行董事、重庆横河川仪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田野口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监事长、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朋,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硅器件与集成技术研发中心总设计师、河南省半导体行业协会首席顾问韩郑生,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珂等知名企业、行业组织、专家学者参会。打造“共赢链”,助推产业乘势而上推动产业发展,打造“共赢链”,是重要一招。开幕式上,郑州向社会各界公开发布“郑州宣言”,提出“加强技术攻关,融合发展;强调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坚持互利共赢,开放发展;推动产业融合,持续发展;加快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的理念,倡导行业携手推进技术创新合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促进全球传感器产业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万物互联进程。万物互联,传感器是基础。近年来,传感器产业迎来“大爆发”。大会现场,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4年传感器十大园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1929.7亿美元,2021-2023年复合增长率6.3%;其中,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约占传感器市场整体的1/4,增速高于传感器整体市场,2021-2023年复合增长率11.2%。与此同时,中国传感器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也在迅速提升,2023年达到3644.7亿元,三年增长率达到13.6%,中国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球,显示出蓬勃的发展动力。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各地也在“抢滩布局”,全国多个城市通过发布专项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搭建特色基地平台等举措,积极谋划智能传感器产业。《报告》通过综合考虑产业竞争力、配套竞争力、区域竞争力3个一级指标,市场化能力、龙头企业、核心载体建设、平台/中心建设、园区级别、区域战略地位等15个二级指标,确定2024年中国传感器十大园区分别为:苏州工业园区、张江高新区嘉定园、无锡高新区、郑州高新区、常州高新区、广州经开区、北京经开区、绍兴滨海新区、东湖高新区、蚌埠经开区。值得一提的是,郑州高新区位列全国第四,中部第一。项目签约、专家演讲,助推行业高质量前行招商引资是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开幕式上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本次大会上,郑州高新区“一口气”签下42个“大单”,总金额达284亿元,其中30个项目现场签约。签约仪式上,长光圆辰TMBS/IGBT生产制造基地等10个郑州高新区产业基金投资类项目,上海新磁电子研发中心等10个郑州中科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产业合作类项目,西家智途智能服务机器人联合研究中心等10个清智机器人研究院研发合作类项目,分三批依次上台集中签约。签约仪式后,马玉山、崔大祥、弗朗索瓦·克劳岱、田野口宏分别以《智能检测装备的几点思考》《医工融合促进智能诊疗传感器的研发及转化》《工业传感器的技术和市场趋势》《横河的MEMS技术》为题,带来精彩的主题演讲。主旨报告结束后,大会为第八届中国(国际)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选手颁奖。本次大赛共收到作品700余项,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300多家单位参赛,4200余名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共95项优秀作品进入决赛。最终,由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带来的“基于黑体辐射与EFPI复合原理的大量程光纤温度传感解调系统”和上海交通大学带来的“面向超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的便携式透地共生通信技术”获得特等奖,8个项目获得一等奖,26个项目获得二等奖,56个项目获得三等奖。 “一会两赛一峰会”,传感器大会精彩不断本届大会会期2天,整体活动由“一会两赛一峰会”组成,“一会”包含2024传感器大会及7场分会场活动。来自全球传感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汇聚一堂,交流全球传感器科技、产业和应用的最新成果。大会设置的7个分会场,重点聚焦MEMS(微机电系统)智能传感器、智能汽车、生物医学、光纤传感器、先进光电、智能感知与低空经济、车规级半导体等主题展开交流探讨。   “两赛”由2024中国(国际)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首届“商都杯”传感器创业项目路演大赛组成,通过聚焦行业顶尖资源,加速市场与需求对接,为优质创新创业传感器项目成果落地转化搭建高能级平台,促进以传感器为核心的各种项目与投资人的充分沟通和深度了解,加速项目融资速度,助力郑州市打造传感器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转型及升级,为现代化郑州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支撑。“一峰会”是指第二届国际传感器企业家峰会,峰会发布《“十五五”传感器产业十大趋势报告》,并评选2024年中国传感器优秀企业及优秀产品奖颁奖。在主题演讲环节,国内外知名企业代表围绕传感器企业关注的发展趋势、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进行探讨交流,峰会上的圆桌对话还邀请了政府机构、国内外知名企业代表围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传感器产业发展机遇展开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大会还同期举办产销对接会、创新联展,为全球传感器产业领域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政、产、学、研、用、金、媒等深入合作。

11.292024
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在京举行

11月27日,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于12月5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据介绍,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主席致2018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贺信精神,同时响应联合国大会通过的《2024-2033年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决议,回应共同关切,本次大会将以“提升科学素质 赋能共同发展”为主题,关注公众科学素质领域全球议题和发展方向。大会围绕科学素质提升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沿科普服务科技创新、多元主体协同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新技术应用赋能科学素质建设、科普能力建设的区域实践与愿景、科普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建设等国际关注的重点议题展开研讨,持续打造国际科学素质建设领域专业化、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增进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与合作,寻求各国科学素质建设共性难题的解决之道,促进全球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大会设置了开幕式及主旨报告、5个专题论坛和现场观摩活动等环节。设置特别专题活动“科普大咖谈”,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中外获得者围绕提升全球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意义、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人才激励培养等话题进行讲演和对话,分享实践经验,为国内外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提供有益借鉴。2024年11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进行首次审议,目前修订草案内容已公开征求意见。这是自我国《科普法》施行22年以来的首次修订,在修订草案中有多处提及“国际科技人文交流”“科普对外合作与交流”和“国际科普”等内容。本次大会持续搭建国际化科普交流平台,为国际科普领域信息互通和交流互鉴提供机会。截至目前,已有来自23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嘉宾计划参会,本届大会总规模约400人,预计与会境外嘉宾超过60人。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由中国科协于2018年发起,已成功举办5届,正日渐成为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的实践平台和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国际协作交流平台。20余家央级媒体、省市级媒体记者参与此次新闻发布会,并就大会相关情况提问。

11.252024
“‘电’亮科技梦想——走进特高压交流设备全工况试验平台”活动举办

日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分院特高压交流设备全工况实验平台举办身临“器”境——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重大科技设施开放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电’亮科技梦想”,邀请来自武汉晴川学院的学生、以及媒体代表等共30余人,一同了解电力科学背后的实验原理,感受电力所带来生活便利背后的科技密码。学生们首先来到电网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展厅。在展厅内,他们了解到电磁环境特性及预测、电网电磁干扰特性及防护等电力相关知识,对电力设备运行背后的科学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据了解,电网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以“支撑绿色电网、服务美好生活”为使命,聚焦电能传输与变换中的环保难题,拥有尖端的特高压软硬件试验条件。同时,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实验室积极传播电力环保知识,使公众近距离感受电力科技魅力。随后,学生们走出展厅,来到各个实验室和试验平台。在10m法电波暗室内,学生们了解到开展电磁兼容测试的过程。半声学试验平台是研究电网噪声控制的重要平台,主要包括半消声室和混响室。学生们进入实验室,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噪声控制后的环境。在环境气候实验室外,通过专家讲解,学生们仿佛进入了气候环境模拟的“世界”。各具特色的试验平台也吸引着学生们驻足。“7500kV冲击电压发生装置不仅能够模拟自然界中常见的雷电波,而且在产生长波前时间冲击电压的效率上达到了技术领先水平。”在特高压户外冲击试验场,专家向学生们讲解了如何开展户外电压试验。在智能巡检试验场,一个全面、精准的无人机巡检系统测试环境展示在学生们眼前,无人机正为助力电力行业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助力。在专家带领下,学生们走进了特高压交流设备全工况试验平台,近距离感受特高压设备的试验环境,了解特高压工程背后的科技成果。通过专家讲解,学生们加深了对电力科技工作者的认识,感受到电力科技工作者无论酷暑严寒,在每一个实验室、试验场中攻克技术难关的精神。据介绍,特高压交流设备全工况试验平台是电网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特高压工程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重大试验平台,该平台为特高压主设备的研发和可靠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试验条件,促进了我国特高压技术的发展,有力支撑了我国特高压工程的建设和运行。

园区风采 PARK STYLE 查看更多
研产贯通,以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以下简称研创园)位于南京市江北滨江区域,隶属于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通过设立产业技术研创园,南京江北新区进一步集聚全球优质资源,营造最优创新生态,建设世界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江北新主城内最有潜力的活力之城,研创园拥有5000多家科技型企业、54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科创森林”。2024年以来,研创园聚焦“服务企业、项目建设、研产贯通、招商引资”四大行动,依托深厚的产业土壤,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掀起新主城建设新热潮。  研产贯通,孕育产业新引擎 自“四大行动”启动以来,研创园围绕加快新质生产力集聚落地,全局统筹“研产贯通”见实效。空间、生态、项目、人才……在“研产贯通”破题的关键维度上,研创园正全面行动,助力企业将“颠覆性技术”加速转化为“量产产品”,奋力将“研的优势”转化为“产的胜势”。2024年以来,研创园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要求,持续巩固研产贯通“硬件”,以产为需做好厂房设计、建设导则,构建龙头牵引、高校支撑、创新主体协同联合体,启动粤浦智造、05-28等地块建设和“芯片之城”产业性质调整,紧紧围绕标准化、智能化和研产一体化,持续巩固研产基底,广泛引聚专精特新。小牛智能、华创微等一批实力企业量产扩产,龙芯中科、派格测控、科耐激光等一批领军隐冠务实发展,南智光电、镭芯光电、希烽光电等一批园区光电名企强势突进。爆发式发展的产业背后,是不遗余力营造的“好生态”。研创园建立了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集聚人才、技术、资金、公共服务等要素,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成全国最完整芯片测试公共实验室集群、全国首个集成电路培训基地,组织多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大赛,打造专为产业集聚资源的“芯咖啡”品牌……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对于推动区域产业崛起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做好上述硬性保障的同时,研创园还特别注重涵养研产多元生态,积极丰富研产可持续内生的“软件”支撑:打造校所合作“学术气”,加大与南大、东大等多个高校院所的合作力度,推动一批领军专家人才、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园区;增强资本投引“金融气”,与数十家银行、基金、创投建立合作渠道,促进优质项目与实力资本高频互动;强化科创赋能“双创气”,依托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EDA国创中心等平台和设备资源、服务平台、众创空间等优势,从研到产内生孵化服务企业,实现从0到1、从1到100的研产熟化突破;营造人才住享“烟火气”,加速周边研发创业、青春活力街区建设,持续优化提升园区发展环境,构建宜居宜业智慧之城。此外,研创园着力将有效益的投资作为发展的根本路径,推动研产贯通过程中更加突出投资收益、更加关注资金平衡、更加重视潜力回报。在新项目落地过程中,加大效益指标等约束条件设置,加强企业背景实力考察、资金到位考核、运营能力考量,提升项目落地发展的忠诚度和贡献度;在项目产业化过程中,对梳理的项目审慎分析评估,全面保障技术、市场、团队成熟的项目优先落地发展。 创新突破,尖端技术结硕果作为新区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第一梯队的关键板块,研创园铆足干劲,大力集结“研创力量”,充分发挥“研创优势”,掀起干事创业新热潮。研创园持续推进企业通过前沿科技突破和颠覆性创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培育,建立研产贯通“成果库+资源库+导则库”,全面提升“产”的落地效率,全面助推“产”的快速发展,全面支撑研产贯通良性循环,一项项尖端技术在园区结出产业硕果。日前,矩阵时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在量子区块链技术领域成功跨越1/3容错极限,取得重大突破。此项成果将显著提升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数字经济的安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研创园在创新环境营造、产学研合作推进、人才引进培养以及业务拓展等方面,为公司提供了诸多支持。”矩阵时光相关负责人表示。生产出世界上首个8英寸光学级铌酸锂晶棒,首次实现光学频率梳工程化开发,完成4英寸薄膜铌酸锂整晶圆工艺开发,实现8寸生物基因检测芯片量产……在研创园光电科技产业园内,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成立不过6年,已陆续攻关下多个“首个”“首次”。放眼整个研创园,一批批像矩阵时光、南智光电这样的新兴企业、新研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一个个颠覆性技术和创新产品经常登上业内“头条”。 以“质”求变,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近年来,研创园聚焦新质生产力,以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元宇宙、量子通信、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前沿技术产业。2024年9月20日,一条重磅消息刷屏汽车圈——国产化程度最高的第一款开源指令集架构微控制芯片紫荆M100芯片成功点亮,并将正式落户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作为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研创园在数字验证、数字实现、模拟设计等领域超前布局、细分赛道,接连取得重大突破,产品覆盖EDA产业全链条的70%,为5G、云计算、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庞大芯片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依托EDA国创中心、南信大软件学院、“芯火”双创等平台,研创园走访调研南大、东大等6所高校集成电路学院和中电科十四所等科研机构,全面加深产学研合作力度,促进区域企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各种产业要素之间交流互动,把科创招商作为主赛道,签约引进新区认定科创类项目11家。同时,研创园聚焦研产新质路径,厘清“企地金”、促推“研试产”,深入600余家企业摸研推产,协同1300亩工业地落图调规,推进超10亿元基金汇源引流,已梳理155项成果并投产33项。2024年,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20000平方米的总部基地大楼建成并启用,装载了具有18亿门超大规模数字SoC全芯片级仿真加速验证集群、EDA共享实验室、原型验证实验室、通用共享测试实验室等高水平公共实验室。未来,研创园将以更深谋划、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把科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科创实力潜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充分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集聚成势,以实际行动推动区域内现代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了解详情
湖南湘江新区: 全球研发机构集聚 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湖南湘江新区是2015年4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2022年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优化管理体制,将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三区合一”,按照“区政合一”模式运行,实现产城融合全面推进、资源配置全域共享、经济社会一体发展,努力把新区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全球性科技研发中心。近年来,湖南湘江新区加快构建具有新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化新动能、瞄准新赛道、开拓新天地,腾笼换鸟间,竞逐壮大新质生产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数实融合,奏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奋进曲”面向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创新浪潮,湖南湘江新区何以勇立涛头?依托新区丰富的高校科教资源,深入推进校地企合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向“车间”转化,为新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这是湘江新区给出的关键答案。车间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实验室,是让新质生产力在产业上“落地生根”的关键载体。霍尼韦尔博云成为C919大型客机机轮与刹车系统的供应商,北斗三号导航SOC芯片、8英寸集成电路成套装备等技术全国领先……在湘江新区这片热土上,从智能制造、新材料到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一项项先进技术从实验室走进工厂车间,一个个产业迎来飞速成长。湘江新区积极推动四链融合、数实融合、区域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的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三大产业在区域发展中领跑,智能制造装备和工程机械产业产值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挺进“国家队”,形成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昂扬姿态。数字车间、智慧工厂蓬勃兴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产业快速增长,生物制造、新材料研制加速布局……新区的工厂、园区、实验室里,无数个新质生产力的动人音符在产业一线跳动,奏响一首首铿锵有力的“奋进曲”。2023年以来,新区新增企业研发中心55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17家;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算力水平国际先进全国领先,200P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已经建成,“四大实验室”、十大科技创新标志性等“4+4科创工程”建设,正有序推进。主动出击,助推“新区制造”向“新区智造”升级新创造、新突破带来新产业、新动力。从“制造”走向“智造”,湘江新区开新局、谋新篇,主动出击,制定出台《关于湖南湘江新区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对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智能化改造升级及智能装备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大力支持,单个项目最高支持金额达2000万元,并面向全球引进一批从事智能技术和智能装备研发的高端人才和团队设立2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企业培植“发展土壤”。“鸿鹄卫星”“天仪33卫星”……近年来,新区造卫星产品持续遨游太空。“不断走向完善的科技体制创新,正助推‘新区制造’向‘新区智造’升级,依托新质生产力发展,我们致力于让用卫星像用电一样简单。”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峰介绍,如今,新区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基本形成了覆盖从行业上游芯片、定位板卡、天线到行业中游终端设备及行业下游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格局,汇集长沙90%以上的北斗卫星导航产业企业。培优育强,为企业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科创能量场在湖南湘江新区,有一支“科技红娘”队伍。他们专门服务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让技术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2019年,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魏秋平成立湖南新锋科技有限公司。得益于中南大学科研团队及公司研发部门“学术前沿+市场前沿”的双重智力支撑,新锋科技成功推出“掺硼金刚石电极材料”等系列产品。之后,在“科技红娘”帮助下,该公司成功申请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据了解,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培养了400多名技术经纪人。他们除了帮助科研成果对接市场,共建实验室,还帮助有潜力的科研成果成立初创公司,进行梯度培育,实现人才、技术、资本、政策等创新要素“多向奔赴”。为鼓励科研成果尽快落地转化,湖南湘江新区还出台了奖励政策,技术经纪人当年累计促成科研转移转化交易额达500万元以上的,最高可获得20万奖励。2023年,湖南印发《湖南省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若干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产贸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政策加持下,新区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湖南传统优势领域出口保持着高速增长;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等“新三样”产品也成为海外市场追捧的宠儿。高瞻远瞩,全力推动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重大实践,也是长沙深入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之需。湖南湘江新区聚焦“四个全球”战略定位,紧盯“三步走”战略,锚定《关于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七大工程”,聚焦湘江科学城,落地一批高端项目,搭建一批科创平台,聚集一批研发人才,把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重点中心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一年来,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成果斐然:全球研发能级持续提升新增研发机构866家,月均新增72.2家,其中新增企业研发中心197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跨越构建“1+2”国家实验室培育体系,获批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高效开发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研发集聚区建设稳步推进“一城一区三基地”研发集聚区初具规模,湘江科学城首开区总投资227.9亿元的湘江科学中心、湖南钢铁集团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全面推进,浏阳河智谷、长沙BIM智谷、开福科创谷、海归小镇研发中心等重大载体加速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亮点纷呈,形成“揭榜挂帅”项目、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有效衔接的体系化技术攻关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新增技术成交额1354.72亿元,三技合同本地转化率51.2%,建成15个开放共享中试基地,布局的7家创新研究院转化成果191项;高端创新人才加速汇聚,新增国家、省级科技人才670人,新认定市级高层次人才632名,企业研发中心集聚人才近6000人;科创生态彰显全球底色全面推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开展境外(含港澳台)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超80项。湘江北去,弄潮儿勇立涛头。如今的湖南湘江新区正锚定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力,逐“新”攀“高”的脚步愈发铿锵,引领着跨越赶超的时代浪潮,为“活力中部”奔赴下一场山海积蓄磅礴动能。
了解详情
成都高新区: 向新提质 阔步前行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4年以来,成都高新区统筹优化主导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起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2024年6月,成都高新区正式印发《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针对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及封测、设备材料配套、产业生态跃升等,提出15个条款共35个支持方向。目前,成都高新区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已聚集海光、MPS、振芯等企业200余家。集成电路是成都高新区重点打造的24条细分产业链之一。在新一轮科技浪潮推动下,人工智能产业正以蓬勃之姿飞速发展。记者了解到,为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都高新区制定了《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目前,成都高新区基本形成多层次人工智能企业集群和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约468亿元。4月9日,成都高新区与百度智能云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拟就数字经济产业开展合作,打造大模型产业。人工智能加速未来智能化,低空经济新赛道则培育出“新”高度。5月25日,成都高新区与吉利控股集团、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吉利科技旗下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及生产制造基地项目正式落地成都高新区,将推动沃飞长空自研eVTOL产品生产,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目前,由成都高新区主导建设的成都未来科技城已累计引进航空航天领域产业化项目17个,总投资额超280亿元。国星宇航、凌空天行等航空航天产业上下游优质企业在成都未来科技城加速聚集。在瞄准细分赛道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成都高新区始终把资本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自2022年起实施5年3000亿元产业基金组建计划,持续推动培育大规模、多层级的基金集群。记者获悉,在7月25日举行的2024成都高新策源资本生态大会上,成都高新区重磅发布涵盖“资助-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的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致力于提供“重点产业全覆盖,服务生命全周期”的资本赋能支持,以资本赋能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以自主创新为导向前提下,为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也加速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积极探索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合作。7月17日,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实验室与公共技术平台集中投运启动仪式在成都高新区举行。该研究院由成都高新区联合北京大学共建,致力于解决生物技术领域关键问题、突破关键技术,建设产业牵引下的从科学到技术、从项目到公司的转化高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力争建设成为前沿生物技术领域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各类人才总量超80万人,聚集国家创新平台67家,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781家, 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企业60余家,科创板企业11家。
了解详情
成都高新区: 向新提质 阔步前行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4年以来,成都高新区统筹优化主导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起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2024年6月,成都高新区正式印发《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针对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及封测、设备材料配套、产业生态跃升等,提出15个条款共35个支持方向。目前,成都高新区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已聚集海光、MPS、振芯等企业200余家。集成电路是成都高新区重点打造的24条细分产业链之一。在新一轮科技浪潮推动下,人工智能产业正以蓬勃之姿飞速发展。记者了解到,为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都高新区制定了《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目前,成都高新区基本形成多层次人工智能企业集群和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约468亿元。4月9日,成都高新区与百度智能云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拟就数字经济产业开展合作,打造大模型产业。人工智能加速未来智能化,低空经济新赛道则培育出“新”高度。5月25日,成都高新区与吉利控股集团、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吉利科技旗下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及生产制造基地项目正式落地成都高新区,将推动沃飞长空自研eVTOL产品生产,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目前,由成都高新区主导建设的成都未来科技城已累计引进航空航天领域产业化项目17个,总投资额超280亿元。国星宇航、凌空天行等航空航天产业上下游优质企业在成都未来科技城加速聚集。在瞄准细分赛道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成都高新区始终把资本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自2022年起实施5年3000亿元产业基金组建计划,持续推动培育大规模、多层级的基金集群。记者获悉,在7月25日举行的2024成都高新策源资本生态大会上,成都高新区重磅发布涵盖“资助-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的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致力于提供“重点产业全覆盖,服务生命全周期”的资本赋能支持,以资本赋能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以自主创新为导向前提下,为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也加速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积极探索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合作。7月17日,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实验室与公共技术平台集中投运启动仪式在成都高新区举行。该研究院由成都高新区联合北京大学共建,致力于解决生物技术领域关键问题、突破关键技术,建设产业牵引下的从科学到技术、从项目到公司的转化高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力争建设成为前沿生物技术领域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各类人才总量超80万人,聚集国家创新平台67家,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781家, 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企业60余家,科创板企业11家。
了解详情
示范企业 DEMONSTRATION ENTERPRISE 查看更多
坚持技术革新 引领产业升级 ——小天鹅双洗站MAX再掀家务风暴
在家居空间中,关于清洁的家务名类繁多,而关于家电如何应对不同清洁场景的议题还在持续进化中。身为中国家庭洗烘领域专家的小天鹅,紧跟中国家电消费结构性转型步伐,不断进行技术迭代,在2023年8月新物种——双洗站。创新性的将洗衣机、扫地机、洗地机三者相融合,满足消费者对于衣物净洗,以及地面的洗、拖等多项家务工作的清洁需求。与此同时,超薄全嵌式设计也满足了消费群体对于空间利用率提升、空间一体化美学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前召开的“焕三新 悟六根 空无界 2024中国家庭洗衣及烘护行业高峰论坛”上,小天鹅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卓越的品牌领导力,一举斩获《2024中国家庭洗衣及烘护行业科技创新品牌奖》《2024中国家庭洗衣及烘护行业创新集成产品奖》两大奖项。这些奖项,不仅是行业对其产品及其技术的深度认可,也是小天鹅为用户需求不断升级的最佳证明。众所周知,像洗衣机这样成熟的大家电品类,其普及程度已经非常之高。在此背景下,如何激发消费者焕新欲望,成为众多大家电品牌首要思考的任务。对于家庭清洁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解决方法。如何为消费者减轻家务劳作负担,并塑造出既体面又自在的生活体验正是小天鹅双洗站MAX的研发初衷所在。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高源看来,小天鹅双洗站MAX是一款让用户实现更具性价比的价格购买到可以享受多倍体验的产品。它不仅能够解放更多的空间给用户,还能让用户在高房价时代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及享受人生。集洗衣烘护、扫拖全能,超薄机身、纯平全嵌的设计于一身,叠加小天鹅DPT双冷双热原创技术、新风护理、蓝氧祛味等核心科技,真正做到了家庭洗护全场景专家。随着家居一体化逐步兴起,全场景下嵌入式成为家居设计新潮流。小天鹅双洗站MAX采用一体式超薄全嵌设计,可完全嵌入600mm家装主流柜体,极大提升家中的整体空间美学水平。不仅如此,一体化设计也免去装修改造水电的烦恼,洗衣机与扫拖机器人实现上下水共享,仅需一根进水管,一根电源线即可完成安装。功能与美学完美融合,帮助消费者进一步提升生活便利性。在洗涤方面,小天鹅双洗站MAX采用微净泡洗专利技术,清洗时生成亿万纳米级微泡,穿透衣物纤维去除污渍的同时,减少洗涤剂残留。在地板清洁上,小天鹅双洗站MAX可实现清洁液自动投放,内置银离子除菌模块可实现地面与基站的全面清洁。搭载独有的毛发自动切割技术,解决传统滚刷缠绕需手动清理的问题,从此再也不怕毛孩子的掉毛问题了。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认为,双洗站充分体现了科技向善这一理念,“用科技替代那些高频的、沉重的而又缺乏创造感和获得感的家务,释放给用户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家电设计的初心,其最终目的就是让消费者回归简单生活”。作为实力雄厚的家电企业,小天鹅始终坚持用技术革新,引领产业升级。相信未来小天鹅也将步履不停,为消费者创造更加美好的家居生活,真正让用户实现“不做家务,体面有我”。
查看详情
做“专精特新”企业 谱产业发展新篇 ——北京理工华创电动车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理工华创电动车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工华创)是北京理工大学电动汽车技术唯一的产业化单位,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第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现为A股上市公司“华锋股份”的全资子公司。公司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电控及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拥有成熟的整车电控及驱动系统相关技术体系,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引领者。截至2020年12月,理工华创已累计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配套超过5万台/套的电控系统或关键零部件,2015—2020年期间的销售收入已累计近10亿元。搭载公司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先后成功服务于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APEC及G20峰会等国家级项目,用户使用反馈优异。 “学以精工”——多样化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学以精工。理工华创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通过整合产学研合作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不断实现电控及驱动系统技术和产品的滚动式升级,带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并促进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政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融合业绩突出。理工华创通过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申报10余项国家及地方科技项目,承接高校为公司设立的研究课题,联合高校联合进行重大科技攻关等实现校企合作落地。另外,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同建立了“电动汽车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构筑技术创新平台。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公司于2016年、2019年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过两次大规模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攻关,分别对电动商用车高压集成控制技术产业化和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车辆控制技术产业化进行落地工作,效果显著,实现了后续近5亿元的产业化成果。产学研运行模式创新。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开展了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一是技术转移模式,通过签订技术转移合同,受让北京理工大学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包括高校新技术、新产品等专利权、专利申请权等。二是技术开发模式,通过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开发、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北京理工大学的人力资源和西山实验室实验设施,攻克技术难关。三是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模式,公司选择技术、人才、科研条件等优势强大的北京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电动汽车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依托该中心建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北京理工新能电动汽车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负责具体运营工作,实现了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式落地,互补性强,强强联合。四是联合培养人才,公司成立以来,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十余人,且培养的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留在公司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十年征途——电控系统产学研合作硕果累累2011—2016年,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了电动商用车高压集成控制技术产业化项目合作。北京理工大学项目团队2008年以来在集成式电机驱动控制技术、智能化高压安全控制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自2014年开始将研究成果成功地转化为电动汽车用整车控制器、功率转换集成控制器、高压配电系统、高压维护开关、高压线束及附件等产品形态,批量供应并服务于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项目已为后续创造产值超过2亿元。2016—2019年,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车辆控制技术产业化项目合作。项目团队在电动车辆科研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008年以来在电动车辆动力学控制技术、整车网络化控制技术、智能网联车辆控制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自2016年开始将研究成果成功地转化为分布式电子控制器、智能网联电动车辆控制系统(iVCU)等产品形态,批量供应并服务于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创造产值超过3亿元。围绕项目重大成果——智能网联电动车辆控制系统,理工华创在自动驾驶领域与北京理工大学开展合作,合作研发的智能网联车辆控制系统成功应用于12米智能驾驶电动客车,考核指标全部达标。2017年1月起,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了新能源汽车全气候动力电池系统研发及极寒环境应用科研开发工作,联合开发了与全气候动力电池系统高压输出特性匹配的整车控制器。该科技研发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公司智能网联车辆控制系统产品,使其具备了极寒环境下的整车“一键加热”控制功能,实现公司智能网联车辆控制系统产品的一次技术升级。2017年7月起,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了高性能纯电动大客车动力平台关键技术及整车应用科研开发工作,双方在分布式驱动纯电动大客车动力学控制技术、整车异构网络与智能控制技术等方面展开了联合研发工作。该科技研发工作产生了“分布式驱动纯电动大客车动力学控制方法”和“整车异构网络与智能控制方法”两项科技成果。2017年11月起,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了面向冬奥环境的纯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科研开发工作,双方围绕冬奥低温应用环境下的整车系统集成及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开展了科研合作,建立了以整车控制器为核心的智能高压安全控制网络,开发了智能安全控制策略,实现了对所有高压零部件进行智能化的监测和控制。该科技研发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公司智能网联车辆控制系统产品,优化了其整车安全控制策略,进而提升了整车高压安全性能,又一次使公司智能网联车辆控制系统产品得到了技术升级。 国际合作——技术成果开创式输出至欧盟2012年开始,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技术团队、波兰第一大电网公司TAURON集团、华沙理工大学合作在波兰建立一个电动公共交通系统,包括纯电动大客车整车、动力电池快换机器人系统、电池充/换电站和应急服务系统等,成立电动汽车联合研究中心,计划在波兰五个城市建立16个充换电,运营780辆纯电动大巴,同时双方共同推进其系统在其他欧盟成员国和周边邻国的推广实施。华沙理工大学、波兰第一大电力公司Tauron Polska Energia S.A.及北京理工大学于2012年7月签订了《纯电动客车示范运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把北京理工大学在电动车的科研成果推向国际,促进国际先进技术的融合。2013年2月3日,北京理工大学、理工华创公司和TAURON配电公司签署《中波e-Bus项目合作协议》,启动电动公交系统合作研究工作,波兰驻华大使、科技部工信部及北京市相关领导出席签约仪式。此次签约的中国波兰e-Bus项目是TAURON波兰能源有限公司和理工华创牵头运作的,其目的是通过理工华创公司整合国内先进技术资源,与TAURON集团在波兰建立一个电动公共交通系统,双方通过合资形式共同推动成果在波兰乃至整个欧洲的规模化应用。2014年8月30日,理工华创公司和TAURON配电公司签署协议,中波电动公交车的研制及生产工作全面展开。此次开创式的产学研国际合作技术输出项目,使得我国可以借鉴欧盟方面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配套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公交电动化的技术优势,也为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及其能源供应系统项目输出过程中面临的国际标准、政策法规等难题提供成功案例。
查看详情
协同创新铸就国之重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创新发展纪实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核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家核科技工业的主体、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中坚、核技术应用的骨干,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肩负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60多年来,我国核工业的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从三机部、二机部、核工业部
查看详情
致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助推产业高质发展乡村振兴——桂林乐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发展纪实
桂林乐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耕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集病虫害防控服务、农田土壤修复治理、耕地生产障碍修复、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农业产业项目规划建设、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等地方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
查看详情
创新人物 INNOVATIVE FIGURES 查看更多
致力设计创新 服务国家发展 ——记清华大学设计学科带头人赵超教授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通过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创新,将工程技术、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进行交叉整合,是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载体;是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向专业化、产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学科。赵超在工业设计领域的教学、科研、产业实践领域耕耘多年,对设计驱动创新的本质、设计教育的社会责任,以及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发展方向有诸多思考与实践,取得了卓著成就并屡获殊荣。赵超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安踏运动时尚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健康医疗产业创新设计研究所所长,是清华工业设计学科带头人、国家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首席设计官、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带头人,还任教育部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他紧密结合国际设计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关注艺术与科学交叉融合的设计创新理论方法与实践范式构建,近年来聚焦在工业设计、体验设计、健康医疗产品与服务设计、适老化设计、包容性设计、可持续轨道交通系统设计、社会创新等领域的研究、教学与产业实践,主张通过设计创新整合文化、技术、美学、商业等要素,实现设计的社会属性、人性化体验及可持续发展。作为负责人,赵超主持诸多国家部委和国内外大型企业的重要设计研究和转化项目,为包括中车集团、宝洁公司、联想集团、海信集团、博奥集团、美的集团、波音公司等在内的国内外重要企业进行产品创新设计与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已有数百件设计研究成果和设计作品实现了产业转化,帮助国内外诸多企业构建了设计驱动的创新发展模式,并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他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和作品集7部,在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或设计作品百余篇/件,学术论文被SCI、EI、CSSCI、CNKI等文库索引收录;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优秀留学生、澳大利亚政府“澳中校友杰出成就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设计杰出人才、福布斯智能工业设计师Top10等;还当选国际最大的设计组织“国际设计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康复辅具协会创新设计专委会主任等;受聘北京国际设计周、重庆设计周、青岛设计周学术顾问。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帝国理工设计工程学院创始院长Peter Childs教授认为,赵超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设计领域杰出学者,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设计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产业实践,推动健康医疗产品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世界设计发达国家大力推动面向健康产业的设计学科建设,“健康设计(Healthcare Design)”正在成为国际设计学科的前沿发展方向,并将驱动健康医疗这一巨大产业的创新发展,是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健康设计领域涉及工业设计、服务设计、老龄化设计、交互设计,以及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对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和老龄化社会挑战、建设全民可持续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福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来,赵超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健康设计推动民族企业的产业创新,在理论研究、产业转化、平台创新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实践成果斐然,获得国内外广泛的学术关注和产业应用。面向设计学交叉学科建设,创建国内设计学科首个“健康设计研究平台”。赵超在国内设计学科中率先探索设计学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平台,创建了中国设计学科首个“健康医疗产业创新设计研究所”,打造健康医疗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交叉创新研究平台,探索新型设计学的学术体系建设路径。作为研究所创始所长,赵超力邀吴孟超院士、程京院士等医学领军专家加盟,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团队,致力于健康医疗产品、服务、环境创新设计的研究与成果转化。该平台面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提升医疗健康领域的产品服务系统的创新水平、改善人们的就医体验、构建大众的健康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健康设计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为健康产业创新应用和前沿设计学科建设贡献知识体系,指导设计成果的产业转化和健康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赵超带领团队基于新型诊疗技术和叙事循证理论,构建了五个层面的“健康设计”研究维度:医院建筑环境转换设计、产品和服务转换设计、公共卫生危机转换设计、医疗组织转换设计、社会转换设计。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实践颠覆现有健康医疗体系,重构人们的就医体验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面向公共卫生危机和奥运赛事,“健康设计”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赵超带领团队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危机,借助基因测序、细胞治疗等前沿生物技术,针对突发性的新冠疫情危机,设计研发出全球首个快速准确诊断新冠病毒的芯片产品系统,包括“面向新冠肺炎及六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产品”“新冠病毒家用核酸检测盒”“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国家重大疫情监测天网”等一系列产品,在火神山医院等全国各地广泛应用,为抗击疫情做出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该成果,鼓励产品创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被《新闻联播》多次报道,获得“中国好设计金奖”等多项设计大奖。赵超将主动健康设计和包容性设计研究导入北京冬奥会,助力打造人本、科技、绿色的冬奥赛事。他与安踏集团共建了“清华-安踏运动时尚研究中心”,通过设计学、材料学、运动医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推动中国运动产业的全球引领性创新发展。该中心的研究成果被成功应用到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17个品类的运动装备中,获得国际奥委会和亚奥理事会的高度赞扬。赵超通过包容性设计研究,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交通保障系统打造人性化和无障碍的产品服务体验。他带领团队完成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机场智能无障碍服务保障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课题;作为中车集团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设计顾问,他设计了冬奥会京张高速列车的无障碍解决方案,构建兼具人性化体验、奥运体育精神、中国文化特征的中国高铁形象,向世界讲述中国轨道交通创新设计高质量发展的故事。面向老龄社会和人性化医患体验,探索“健康设计”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径。面向老龄社会挑战,赵超构建了主动健康和适老化设计理论模型,探索老年人的医、食、住、行等新的需求场景,设计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行、老有所乐等一系列养老产品服务系统,深度融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健康养老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打造设计驱动的预防、医疗、康养、护理相衔接的全生命周期养老智慧健康服务体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获多项设计奖项表彰,相关成果被德国出版机构作为英文专著出版,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赵超的“适老化研发产业体系建设的提案”获民政局、卫健委等多部门批示采纳,资政适老化政策的规划制定,被北京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赵超将询证医学与叙事设计有机结合,构建了“叙事询证健康设计”理论体系,为医患沟通、患者参与、全人医疗、多学科协同等医学理念的人性化临床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框架。他为吴孟超院士的细胞治疗医院提供系统化的医患体验设计方案,打破传统医院的科室布局,导入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医院寻路导示系统。医院通过“免疫治疗+叙事体验”的创新诊疗特色,实施个性化精准治疗。设计方案突出绿色生态和艺术治疗的叙事循证理念,彰显吴孟超院士“让细胞改变生命长度和丰度”的建院宗旨。吴孟超肿瘤医院的设计获得六十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赞誉,成为医院服务系统设计与免疫细胞治疗深度融合的创新范例。面向生物科技应用和人民美好生活,推动设计成果的产业转化。 赵超作为博奥生物/国家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的首席设计官,为集成医疗和个体化诊疗领域开发创新产品和服务系统,设计出生物芯片相关仪器设备和服务界面等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中国生物芯片前沿健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赵超设计的生物科技产品成功实现产业转化,出口北美、欧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6亿元的产值,获得红点设计奖等众多奖项表彰。博奥生物因此被美国《财富》杂志和《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设计创新力和发展前景的生物技术公司,是中国第一家进入世界水平的生物科技企业。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对博奥生物的创新设计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澳大利亚商贸委员会主管Stevenson Perks认为,赵超的上述设计成就“正在将中国创造变成现实”。 教学改革,培养跨学科与跨文化的设计领军人才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赵超一直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创新教育体制,以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设计人才。探索和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创新设计领导者。赵超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跨学科和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探索设计学科交叉创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他创建多项教学项目,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设计领军人才:主持创建了面向清华工程、科学、人文等多学科的“工业设计本科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整合艺术设计和生物工程,与清华医学院共同创建清华首批荣誉通识课程“转化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课程”;与清华长庚医院和临床医学院共建“医学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交叉人才培养项目,培养跨学科卓越医师;主持创建“创意设计思维证书项目”,培养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拥有创新思维意识和设计评价能力;积极推进“工业设计工程硕士项目”新型培养模式建设,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外各大企业中担任创新设计主管;主持与材料学院共建“材料与设计创新本科辅修专业课程”,培养不同行业从事产品设计的卓越工程师;建设“清华与米兰理工硕士双学位项目”,发挥设计学与不同学科和文化间的交叉协同创新作用。在上述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中,一个典型案例是:赵超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创建的“全球创新设计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与世界设计学排名第一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合作培养跨学科与跨文化的复合型创新设计领导者。他主导构建了新型交叉创新设计全英文课程群,通过项目制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设计能力、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面向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的设计能力。中外学生从中不仅体验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也深度学习了中国社会和产业的发展。该项目已培养了20多个国家的120余名学生,他们在跨国公司、政府部门、NGO组织担任国际化企业家、创意总监、设计战略领导者等重要的职位。该项目受到国内外设计学科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设计学科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已被日本、新加坡、美国、香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知名设计院校引进效仿。该项目有效构建了中国设计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设计创新路径和国际协作网络,为世界设计学科新的发展范式贡献中国智慧,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目前赵超还受聘担任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香港知专设计学院、上海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院校的客座教授,促进设计教学的国内外交流合作。搭建国际化的设计教学科研平台和学术生态系统。赵超一直致力于与世界高水平研究和教学团队合作,搭建国际化前沿设计研究平台。他与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推动“社会设计平台”的建设,聚焦健康可持续设计的研究与推广;与悉尼科技大学共建“国际未来老龄化实验室”,致力全球适老化设计研究;与昆士兰科技大学共建“人与系统设计研究联合实验室”,关注人性化体验设计研究。他主持创建了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充分发挥清华综合学科优势、区位产业优势,借助艺术与科学融合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创业服务、艺术与文化交流传播等校地合作方式,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培养、研发、孵化研究基地。他推动建立了产业实习基地、元宇宙研发中心、未来时尚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艺术衍生品研发中心、游艇设计研发中心、大学生设计双创基地、创意产业赋能中心等20多个产教融合实验室,构建了产学研协同设计研究转化平台的新范式,为设计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交叉创新的学科体系。上述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为设计学科的前沿发展、学术研究的跨领域和跨文化协作、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构建了重要的国际化学术生态系统,全力打造设计学的全球话语体系。总之,通过多年的设计领域的教学、科研、产业实践,赵超对设计学科在当下技术时代发展过程中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以及在应对社会危机中所特有的技术整合优势和创新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反思。他说:“在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面前,设计作为整合技术、服务民生的重要学科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必须担当起应有的使命。”
了解详情
以科技创新为灵魂 塑造生物医药行业新高度 ——记生物医药专家陈庆全
陈庆全深耕生物医药科技逾十载。他不仅是一名技术的探索者,更是一个创新的布道者,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物科技研发的深海中,为中国生物医药科技行业的前沿发展投入了无限热情与精力。他以前瞻性视角和无畏的进取心,领导团队和企业不断突破科技的边界,是一位声望卓著的生物医药开拓者;他与时俱进,推动中国生物医药科技与全球创新同步步伐,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陈庆全的名字已成为创新与卓越的代名词。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生物医药专家,陈庆全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前沿理念,专注于生物技术检测领域的大规模研发和技术突破,因此他创办了华信行和精硕生物两家公司。在陈庆全的领导下,两家公司成功克服了免疫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标记物检测技术、微流控技术等医学诊断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解决了检测灵敏度低、样本含量复杂干扰大、无法进行早期诊断、检测时间过长等重大问题。他的努力不仅帮助患者更早、更准确、更快速地实现诊断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也推动了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模式变革,促进了远程诊断和跨地域医疗协作,为提高医疗系统的整体效率作出了显著贡献。领导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创新力是推动企业持续前进的动力。陈庆全深知这一点。在技术层面,陈庆全积极探索新的检测原理和方法,引入更先进的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提升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在材料创新方面,他寻找性能更优的生物材料制作试剂,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产品设计上,陈庆全致力于创造更人性化、便捷化的产品形态和使用方式,使操作更简单高效;在数据分析和解读方面,他主打智能算法,为用户提供更精准、全面的诊断信息和建议。这些全方位的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使企业在陈庆全的创新领导下迅速成为行业领导者。凭借技术上的显著优势和丰富的行业经验,陈庆全受邀参与多个国家级研发项目。2020年,他参与并组织了国家重大研发专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的研究开发”,该项目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产品在2020年8月获得了欧盟CE证书,10月份进入了商务部防疫物资出口白名单,并通过了法国ANSN,英国MHRA的认证,是国内最早获国家药监局NMPA批文的新冠抗原快检试剂之一,也是首批在2021年1月份通过德国PEI(Paul-Ehrlich-Institut)及德国BfArM(联邦药品和医疗器械机构)获得认证的新冠抗原认证企业。此外,陈庆全还主导研发了多项检测专利技术和产品,包括“腮腺炎病毒州抗原及其在检测抗腮腺炎病毒抗体中的用途”“新冠病毒N-S优势表位融合蛋白、制备方法、应用及表达蛋白、微生物、应用试剂盒”等,其中后者是中国新冠病毒检测免疫学、抗原抗体检测领域首个授予的发明专利,荣获首届河北省专利发明二等奖。多年来,陈庆全凭借其卓越的创新才华,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常规,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如今,他正在将业务逐步拓展到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展会,并与全球多个行业巨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在全球竞争中塑造全新的业务机会。未来,他将继续引领公司探索新的技术领域,加强与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国家的合作,带领企业在全球市场中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了解详情
科技为民,做健康医保服务建设的带头人 ——记腾讯健康医保服务总经理武靖
城市医保服务体系建设是否便利健全,不仅与医院的就诊秩序和运转效率有关,也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医保服务体系的搭建和推广是推动城市民生建设,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如何借互联网平台之力,帮助患者提高看病效率,为更多患者实现就医的极大便利,是健康医保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腾讯健康医保服务总经理武靖是这场医疗信息化服务平台改革中至关重要的探索者。这些年来,武靖不断寻求互联网+时代下医保服务的发展方向,他为了开发医保码的应用潜能,不辞昼夜领导团队攻克多个研发难题,创造出多项技术成果,深入推动了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在创新场景和数字普惠中的探索应用。医保码的问世有力诠释了武靖先生作为腾讯健康医保服务总经理所取得的行业突破性成就。微信医保码上线四年,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省份的各级医疗机构,超过80万家医疗机构支持患者通过医保码展码方式获取服务。据国家医保局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1月,全国医保码用户突破10亿人,半数以上省份的医保码激活率超过75%。每天有800多万人通过微信小程序使用医保码各项服务,累计使用微信医保码的用户数量已突破5亿人次,每月有将近1.3亿人持续在微信医保码的各个场景活跃。医保码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武靖先生率先准确把握产品定位,打破传统繁琐的就医流程,运用科技向善的价值观,针对患者求医的最根本需求,在医保服务领域释放出巨大的数字化能量。在武靖的带头领导下,医保码成为了腾讯健康服务领域最卓越的产品,同时作为国家医保局为参保人颁发的统一信息标识,受到广大参保人以及医疗信息服务行业的瞩目和高度认可,成为了医保服务信息平台发展历程上的重要突破,在行业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放眼医疗保障服务领域,武靖不仅是主持设计医保码项目产品的关键领导者,更是健康医保服务建设领域的行业带头人。自2013年起,武靖就深耕医疗卫生系统及健康相关产业领域,曾历任杏树林联合创始人、七乐康产品总经理等职,也以创始人身份创办过医疗科技公司。他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探索医保科技服务模式,率领团队研发了数项医学信息检索、医保数据处理系统等发明专利,凭借十多年来一线上的领导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全国过亿患者提供互联网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在医疗健康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为城市医疗服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作为中国最资深的医保信息平台搭建专家,武靖以一颗诚挚的科技为民之心在医疗健康领域持续精进自己,并在行业前沿的技术交流中发表了他的专业观点。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上,武靖与国内顶尖的医疗专家积极探讨医药卫生改革与支付保障新趋势;在健康产业国际生态大会上,他以《线上医保支付打通,会给药店带来什么》为主题作演讲,探讨医保服务的技术宗旨。2022年,武靖凭借在医疗信息化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及享有的学术地位,受邀担任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药品监管信息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与中国顶尖的通领域专家一同讨论前瞻技术助理医疗健康的整体水平的提升。在未来的道路上,武靖将继续扎根领域,秉承工匠精神,坚守初心,践行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领域未竟事业。
了解详情
深耕系统架构技术 助力数字化商业发展 ——记知名系统架构师何川
互联网时代,资深的系统架构师价值不可估量。他们需要基于产品的价值做出最精准的决策,还需要从系统工程架构的严谨、技术方案的选型及系统规范共识的达成等各方面入手,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曾在美团担任平台系统架构师的何川以智慧的头脑、精湛的技术水准、洞察行业风云的慧眼,成为打造美团这架巨型马车的关键一环。美团是生活服务的超级电商巨头,以“零售+科技”的战略践行“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的使命。自2010年成立以来,美团持续推动服务零售和商品零售在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数字化升级,在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以2200亿元营收位居第467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何川亦不负厚望。多年的持续技术和经验积累,使得他成为系统构架领域内的实战型专家。在后端工程、高并发架构、代码质量、服务稳定性、工程化、平台化、智能化等各个环节的搭建与完善中,他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美团零售近7亿海量用户、超10亿每日在售商品、全国近3000个县市区旗的地域覆盖和24小时无间断配送服务保驾护航。何川见证了中国互联网行业波澜壮阔发展的十数载光阴,也身在其中参与了不少重要产品的演进。在美团,他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技术领袖。由他主导的项目无一不在稳定性、创新性上占据业内榜首。在他的领导下,美团零售平台的系统架构一方面具有高并发处理能力,系统架构的设计能够从容应对高峰期的大规模访问和交易需求,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和弹性伸缩能力,确保在订单洪峰期间仍能提供流畅的服务体验;同时在即时配送网络优化、集成支付与金融解决方案、分布式架构与云计算技术、大数据与AI应用、API开放平台与生态系统构建、容错与灾备机制等多方面都拔得头筹,收获了来自业界和用户的好评如潮。何川始终通过技术创新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运营效能,满足着用户对于商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说起架构师,美团内部对其有着极其生动的描述,就是需要“站得高、望得远、扎得深”,正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何川正是这样一位兼具全局视野、开阔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及勤奋钻研能力的人才。他总是时刻关注国内外前沿的架构方法,在Java、SQL、Hadoop、Hbase、Flink、Spark等技术间遨游,深谙模型管理、数据质量保障、元数据管理、指标体系建设、实时数据平台、实时数仓等项目实践经验,妙用原则、模式加实践结合的方式持续推进架构方法的落地。他的雄厚技术实力不仅为美团零售平台提供着高效、稳定的技术支撑,也赋能着零售行业的飞速发展。在领导组织系统架构工作的同时,何川还在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归纳提炼,在《消费电子》《信息产业报道》《中国宽带》等权威行业期刊上发表了多篇优质学术论文,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与成果分享给广大业界同行。与此同时,在全国众多技术交流会议上也能频频见到他的身影,他在分享自己见地的过程中,展现着技术热情和创新才华。我们相信,未来的何川必定将会更加亲密拥抱数字化浪潮,持续提升系统构架的先进性,帮助零售行业实现技术、数据、业务的深度融合,为数字化发展添彩。
了解详情
高性能微结构模芯精密制造技术及其产业化 ——记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鲁艳军
高性能微结构模芯是一种具有微结构的模具型芯,能够精准控制塑料零件的尺寸、形态及表面品质。通过高精度的加工制造技术,如微细磨削加工技术和微注塑成形工艺,能高效、精确地制造出规整的微结构注塑工件。因此,高性能微结构模芯在光学显示、微流控芯片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鲁艳军副教授表示,单晶碳化硅、陶瓷、模具钢等高性能零部件和聚合物元器件表面被加工出高形状精度和低表面粗糙度的微尺度阵列结构,可附加出新的功能特性,如表面疏水性、增强光效等。但传统的激光、刻蚀、切削等加工方法很难保证其微尺度形状精度和表面质量。为攻克超硬金刚石砂轮微尖端的修锐修整难题,鲁艳军创新性提出粗金刚石砂轮的脉冲放电-机械化学复合修整修齐方法,可将粗砂轮微出刃磨粒快速修整修齐,提升修整效率及磨削效率,实现硬脆材料的高效、环保精密微细加工。同时,他创新性开发出了金属陶瓷、铝基碳化硅等复合材料的环保、高效干式放电磨削工艺,可极大提高磨削效率。最终开发形成的超硬金刚石砂轮微尖端的微细磨削加工技术及装备,可在单晶碳化硅、陶瓷、硬质模具钢等高性能零部件及模芯表面加工制造出50~800微米尺度的微阵列结构。鲁艳军一直深耕高性能微结构模芯的精密微细磨削加工技术研究,同时积极开拓高性能微结构模芯产业化,带领团队研发出微结构模芯的超声振动铣磨加工技术。采用精密微细磨削加工技术和超声辅助振动加工技术在陶瓷、硬质模具钢等模芯表面可以加工制造出形状精度可控的微阵列结构,有效提高微结构模芯的制造效率与形状精度,且开发出形状精度可控的微注塑成型工艺,可将模芯表面的微结构一次成形复制到聚合物表面,快速成形制造出生物医用微流控芯片、光电芯片等微结构聚合物元件,可用于微结构聚合物元器件的大批量生产与制造。如今,鲁艳军团队已经加工出具有微流道结构的微流控芯片样品,并与1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相关成果获第八届金博奖创新创业大赛“创新领秀奖”,且与行业龙头企业获批共建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助力复合人才培养。此外,鲁艳军还将微磨粒塑性域切削的纳米级空间延伸到宏观的磨削尺度,使得砂轮微尖端形状精密复制到陶瓷、模具钢和硬质合金等高强高硬模芯表面,加工制造出形状精度可控的微透镜阵列结构模芯,并开发出微阵列模芯的精密镜面磨削加工技术。还研究微阵列结构模芯参数与注塑成形工艺参数对注塑微成形精度的影响,开发出LED微结构导光板的高效、低成本的批量化生产与制造技术,推动精密微细制造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相关技术与专利已在深圳市睿光达光电有限公司进行产业转化和应用。与传统导光板相比,该新型导光板理论上可提高光效28.86%,克服了传统导光板生产制造成本较高、导光效果不佳、调光困难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出光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使光线更加柔和。同时,透光率的增加也有效提高了LED灯具的使用效率,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积微成著,笃行致远。鲁艳军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SCI,JCR一区TOP)、《机械工程学报》等制造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授权专利5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含美国发明专利2项),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技术攻关重点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20余项。
了解详情
AI时代智能化转型的引领者 ——联想中国区大客户智能设备事业部总经理黄昕炜
在第九届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首款AI PC、大模型压缩技术、人工智能双胞胎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创新科技成果亮相,引发业内广泛关注。AI的落地、普及与安全,不仅仅是智能设备的课题,更关乎全产品组合与全方位、全景式的能力布局。作为联想中国区大客户智能设备事业部总经理黄昕炜,在联想推动AI时代智能化转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以卓越的领导能力、前瞻性的创新思维和深厚的市场洞察力,让联想智能设备在从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实现质的飞跃。作为智能设备事业部的核心领导者,黄昕炜对行业发展趋势和走向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依托于智能终端和边缘计算,着眼于搭建软件技术平台和生态体系,致力于提供以客户应用场景为中心的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在电子政务、智慧教育、医疗、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创造了业内多个领域零的突破。黄昕炜在主导的西宁野生动物园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带领团队为西宁野生动物园打造了全国首个电子病历系统,帮助动物园多方位、全周期地掌握动物的身体与生存状态,并打造了国内动物园首个整合的智慧管理系统;他还将前言科技与教学环节相结合,利用智能设备和智慧解决方案助力全国首个乡村小学AI科技馆的落地……黄昕炜充分挖掘商用智能设备解决方案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潜力,彰显了他在利用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前瞻性思维。在黄昕炜团队的努力下,联想不仅成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产品组合,还将商用设备业务从简单的硬件范畴拓展到了软件开发、定制服务和交付保障等多个领域。这一转型不仅深挖了联想底层能力,也为客户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灵活的解决方案。黄昕炜带领团队在积极推动业务解决方案的转型的同时还建立了ISV生态联盟,为合作伙伴提供超过20项资源支持,从而实现了业务从标准硬件销售向解决方案的成功转型。在联想商用智能设备市场飞速发展的背后,是黄昕炜核心领导力的杰出体现。他创新性地整合了硬件、软件、Edge AI边缘智能平台和服务,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商用平板生态系统。联想武汉工厂拥有强大的硬件生产能力,每天超过14万台的产能和快速的产品出厂速度,使公司能够灵活满足各种客户需求。同时,黄昕炜重视软件和服务能力的提升,特别是通过Edge AI平台大幅降低了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的门槛,缩短了软硬件适配的开发周期。这一切都展现了黄昕炜在联想智能设备事业部的核心领导作用。 这些年来,黄昕炜从未停止奋斗的脚步,目前联想已经为多个行业带来深远的智能化转型。他积极与行业伙伴合作,推进商用智能设备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通过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其团队提供的解决方案深刻影响了汽车制造、工业生产、金融服务等行业,通过智能化转型提升了效率和管理水平。无论在提高汽车生产线的智能管理方面,还是助力连锁门店数智化升级或是推动金融行业办公效率提升方面,他和团队定制的解决方案都展现了在行业智能化进程中的创新性技术和领先水平。黄昕炜作为AI时代智能化转型的领导者,在推动联想商用智能设备领域所展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也让其和其团队成为推进产品技术突破和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了解详情
试读刊物 TRIAL PUBLICATION 查看更多
2024.11
总第425期

本刊讯 中关村智酷双创人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依托中关村软件园大信息领域产业创新生态及其创新人才培养经验,集聚企业、高校、政府三方力量,以全新的机制、灵活的模式、多元的要素、专业的服务,打造实施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努力从更广范围、更深水平、更高质量、更深层次强化推动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使之成为激活科技创新源泉、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增强多链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

在线试读
2024.10
总第424期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地凝聚广大产学研界、科技界创新智慧力量,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于2024年9月25日在京举办了“庆国庆·话发展 产学研赋能新质生产力座谈会”。政产学研各界领导嘉宾和院士专家汇聚一堂,就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赋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集聚协同创新资源要素,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线试读
2024.9
总第423期

本刊讯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始建于1958年,是全球极少数全品类洗衣机和干衣机制造商之一,更是洗衣机行业领域率先通过UL北美安全认证和德国VDE认证的企业,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工业设计中心。作为全球洗衣机、干衣机制造的龙头企业,公司立足科技驱动,坚持自主创新,形成了以院士领衔、集聚行业尖端人才的高素质研究团队,近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5亿元,知识产权申请量与授权量连续五年位居江苏省前列,先后荣获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50余项省部资质和荣誉。 

在线试读
2024.8
总第422期

本刊讯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珠江水利科学试验基地作为水利部多个科研机构的公共试验平台,积极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水利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协同发展。基地占地10万平方米,建设的珠江河口整体物理模型复演了“三江入流、八口出海、两湾纳潮、径潮交汇”水系特征,开展了流域骨干枢纽工程、港珠澳大桥工程、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等百余项重大工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和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平台和技术支撑,于2021年被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在线试读
2024.7
总第421期

本刊讯 7月1日,由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主办的以“竞技仿生 创新未来”为主题的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赛正式启动。这次大赛是聚焦领先具身智能仿生机器人的大赛,共设置三个主赛道和一个创新赛道,主赛道包括人形仿生机器人、具身大模型、多足仿生机器人,创新赛道包括但不限于水下仿生机器人、飞行仿生机器人、爬行仿生机器人、仿生灵巧手等,旨在推动海内外人才、技术、产品、市场、资本、服务等创新创业要素全面对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和具身大模型创新高地。

在线试读
2024.6
总第420期

本刊讯 江苏省泰兴市城区工业园区作为泰兴“三区三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体系发达、承载平台完备、产业基础雄厚、发展环境优越的现代产业园。园区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多元化融合创新方式和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突出主导产业,深耕核心产业,培育未来产业,聚力集群发展,积蓄园区新动能、放大园区新优势,实现发展速度与经济质量双提升,努力谱写“强富美高”泰兴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在线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