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特别关注 SPECIAL ATTENTION 查看更多
07.242024
打造数智融合城轨新生态 助力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2024数字城轨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

6月28日,2024数字城轨创新论坛在上海市科学会堂举办。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总工程师戴敦伟,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周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会长丁树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申伟强,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张志辉等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学部主任管晓宏,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通号分公司副总经理吴敏,深圳地铁运营集团有限公司调度中心总经理潘伟健,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数智产品中心总经理胡恩华,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城轨产品中心总经理汪小勇等在会上作主题演讲。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经理王大庆主持会议。来自产学研各界的领导嘉宾、行业专家在会上分享了数字城轨的创新成果与经验,共同发掘和培育城轨产业新质生产力,探索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之道。论坛期间,由全方位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集成商卡斯柯打造的新一代数字城轨解决方案“羲和”数字城轨解决方案重磅发布。同时,国内首个“数字城轨创新共同体”在论坛上宣布成立,汇聚产、学、研、用城轨产业链上下游30多家成员单位,旨在积极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共同探索数字城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道。 打造产学研跨界融合共同体,发展数字城轨新质生产力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致辞中说,当前,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专门提到“高铁技术在国际竖起标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但我们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在从规模化建设向运营品质提升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创新驱动引领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本次论坛聚焦数字城轨创新与发展,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合作、交流共享的平台,分享数字城轨的创新成果与经验,探讨技术发展方向,共同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是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它作为轨道交通信号控制领域的标杆企业,始终密切关注轨道交通列车控制领域的共性问题,拥有1个国家级、3个省部级创新平台,依托“院士工作站”,在“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纳入轨道交通行业创新的关键环节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充足的经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品技术自主可控及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成绩突出。他指出,本次大会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要建立一个“数字城轨生态共同体”,这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的重要举措。“数字城轨生态共同体”的成立对于提升我国轨道交通运行控制战略性关键技术、基础技术自主可控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卡斯柯作为创新主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卡斯柯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在未来能够通过“共同体跨界融合”,实现成员间的优势互补、成果共享,推动数字城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他表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未来,我们将秉持共创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一如既往地支持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及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创新发展,同大家一道,为城轨数字化转型和绿智融合发展贡献智慧! “羲和”数字城轨解决方案发布,助力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卡斯柯打造的“羲和”数字城轨解决方案,专注于提升运营安全与韧性,基于自主研发的开放式轨交数字底座和可扩展的信控专业模型,构建了智能运控、智能运维两大平台,集成了一系列智能应用产品,以助力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卡斯柯城轨产品中心总经理汪小勇博士介绍,“羲和”集成了智能运控、智能运维两大核心平台,形成了守护列车运行的“智慧大脑”和“健康管家”,通过多源泛在感知、可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羲和”数字城轨解决方案能够以最优的调度与控制为乘客提供卓越的出行服务,以更低的运维成本维持系统的最佳工作状态。在资源不变的条件下,“羲和”能够实现约30%的运能提升,节省约30%的故障与应急处置时间,变“人找数据”为“数据找人”,优化了人机交互关系,岗位设置与业务融合更加紧密,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同时为乘客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的出行服务。通过多专业融合和多岗位协同,“羲和”数字城轨解决方案实现了列车运行、运维各环节生产要素的创新及优化配置,具备创新性、高科技、高安全、高效能、可持续等特点,正成为城轨信号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代表。羲和,灵感源自中国神话中御日出行、掌管时序的太阳之母,承载着卡斯柯对数字城轨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即以安全高效的专业算法和韧性包容的开放服务,打造数智融合、和谐共生的城轨新生态。“羲和”数字城轨解决方案作为卡斯柯“面向智慧地铁的全自动运行2.0系统”的迭代升级之作,基于开放式轨交数字底座,构建了智能运控、智能运维两大核心平台,形成了守护列车运行的“智慧大脑”和“健康管家”,通过多源泛在感知、可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智能运控是为运营调度、站务、司乘、维护等人员提供的以行车指挥为核心、多专业一体化集成、智能化协同联动的运营控制管理平台;智能运维是面向轨交维保场景,融合物联网、PHM健康预测、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多专业设备、健康预测、故障诊断、生产管控、应急处置和维护决策的综合一体化轨交运维平台。基于两大平台,卡斯柯还成功培育出一系列明星产品,包括智能列控、智能调度、智能车站、智能场段,以及一体化站台门、列车自主感知系统TAPS等智能终端。从单一产品到综合性服务方案,“羲和”集成了卡斯柯城轨领域数智化创新应用,能够根据应用场景需要灵活配置解决方案,即使在面对一些极具挑战的行业难题时,也能从容应对。例如,“羲和”可以有效提升列车在复杂工况下的全息环境感知能力,借助激光雷达和机器视觉,实现对障碍物的识别和制动防护,保障行车安全;在雨雪恶劣天气下,通过实时评估车辆轮轨的黏着状态,运用先进的智能算法,全面、准确地识别出线路中存在的打滑风险区域,通过采用自适应调节控制策略,降低列车发生打滑的概率,确保运营安全可靠;当信号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利用泛在感知技术和自主安全防护系统,保障列车以全自动模式运行至站台,避免车辆长时间停留在轨道区域,确保乘客在站台安全乘降,提升了运营的韧性。卡斯柯为“羲和”定制开发了一大开放式轨交数字底座,具备“人、机、物、法、环”多专业全域数据接入与治理的能力,可对人因失误、系统运行和设备状态等数据进行实时可信治理,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为智能化运营提供了数据支撑。此外,卡斯柯在本次论坛还发布了“轨道星空”大模型,可用于城轨领域专业知识分享、运营日志分析,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羲和育日,逐光而行。卡斯柯希望通过持续创新,与行业同仁一起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向着更安全、更高效、更绿色、更智能、更经济的方向发展,共同创造行业未来的无限可能。

07.242024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奔向科技强国伟大征程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隆重召开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6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强主持大会,丁薛祥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赵乐际、王沪宁、蔡奇、李希出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和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颁发奖章、证书,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两位最高奖获得者一道,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发证书。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证明,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第一颗6G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绿色低碳技术助力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主动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我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这些都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习近平强调,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主要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保证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当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整体跃升,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五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习近平强调,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第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领域实施科技战略部署,凝练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第二,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强化央地协同联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要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近年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有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第五,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要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牵头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习近平指出,建设科技强国,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建设科技强国,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科技新知识,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工作的本领。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殚精竭虑、不懈奋斗。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此次大会表彰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250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授予10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这次大会的召开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国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鼓舞科技工作者们砥砺前行、锐意进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型举国体制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基础。这一体制,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推动人才、资源向重大项目攻关任务聚焦,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在深空、深海、深地留下更多中国印记,“天宫”“神舟”“嫦娥”“天问”等重大成果振奋民族精神,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等技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国产大飞机C919、国产大型邮轮、外贸“新三样”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这些科技创新成就,无不彰显新型举国体制的磅礴伟力。新型举国体制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制度保障和核心抓手。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发挥好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不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要进一步推进政、产、学、研、资等多元主体全面参与的融通创新,建立多部门、多层级、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把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平台等创新主体的力量整合起来,在制度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全面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能动性;要加快布局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牵引的全域创新,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通过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和关键产品的突围,带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全面升级,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进行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积极探索国家统筹能力和市场微观活力相协调的资源配置模式,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集聚。使命在肩,道路在前。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产学研界同仁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破解创新难题,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上笃定前行,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奔向科技强国伟大征程!

07.232024
百舸争流千帆竞 奋楫前行勇者先 —— 北京市海淀区以人工智能占先发展当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07.222024
坚持创新引领 共谋绿色未来 ——第十四届全国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科技论坛暨2024年地下空间科技论坛在贵州遵义成功举办

    

园区风采 PARK STYLE 查看更多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 打造科创策源地 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场所和发展的主阵地,向“新”而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前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近年来,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作为南京唯一以发展现代化工为主的专业园区,在企业引育、人才集聚、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亮眼成绩,在国内同类园区中率先建成完整的新材料产业创新孵化链条,围绕创新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新材料国际创新社区,科技园不断提升科技载体建设与服务能力,着力加快人才集聚、高质量培育研发机构、强化科技招商和安全环保管理服务,为促进产业集聚、打造良好的产业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建设创新社区,打造宜居宜业国际化双创环境新材料国际创新社区是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重点打造的集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总部经济、区域功能配套为一体的重要科创载体。创新社区已建成载体面积40.6万平方米,以先进材料园、生命科学园、企业研发园和新创客厅“三园一客厅”为核心,围绕新材料科技园产业转型,瞄准先进材料及生命科学产业,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引进高端研发项目和总部经济,打造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创新创业环境,集聚一流科技创新人才、高端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先进材料园。先进材料园载体面积8.3万平方米,共有5栋楼宇。重点围绕前沿新材料领域,布局新材料研发企业,配套检验检测、安全环保等服务企业。已入驻南京清研新材料研究院、南京中科康润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及创拓新材料等企业约80家。生命科学园。生命科学园载体面积12.5万平方米,共有4栋楼宇。以研发实验室为主,重点布局生物材料、医药研发、基因检测等生命科学领域企业。入驻易腾药物、威尔材料科技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及中化医药等 40 多家生物医药研发企业。企业研发园。企业研发园载体面积 13.2 万平方米,共有6 栋楼宇。重点布局总部经济,引进高端现代服务业。推进生产型企业将办公、结算等辅助性部门从厂区剥离出来,在企业研发园成立区域总部、研发、结算等功能性中心。目前落户塞拉尼斯工程材料总部、泰富特钢投资总部、扬子英力士、扬子炼化等世界 500强企业的运营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新创客厅。新创客厅位于企业研发园内,载体面积 1.2 万平方米。围绕创新社区生活功能,重点打造集休闲、健身、餐饮于一体的“一站式”生活平台。目前已引进和融合特色餐厅、集米美食广场、瑞幸咖啡、城市森林健身房,为创新社区入驻企业的各类人才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体验。构建科创体系,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摇篮科创载体是科技招商、企业孵育和科创产业集群发展的“主阵地”。南京江北新材料国际创新社区内建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市级孵化器1个、省市众创空间6个、省级留创园1个、专家服务基地2个、大学生创业园1家、市级科普基地1个。载体平台建设层层加码,已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摇篮,为园区打造成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转型升级标志区、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拓展新空间、塑造新优势。荟聚海内外人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产业带动和以才引才作用,推动科技、人才、项目一体转化,引入诺奖、合作院士团队16个,集聚各类研发人员约2000人。其中唐勇院士原创的新型润滑基础油项目已在园区内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已经建成并成功运行了全球首套经乙烯直接一步聚合得到全合成润滑基础油的3000吨/年工业化装置。赵国屏院士领衔创办申友基因组研究院,构建了大规模基因数据分析、表观遗传学分析、高通量测序、微流控芯片、质谱检测等多智能化检测平台。南京安立格引进陈懿、曹湘洪院士,建设全球单线最大规模技术最先进的丁辛醇产线,打破我国丁辛醇技术长期依靠国外进口及关键设备“卡脖子”的困扰。华狮依托萨马桑达兰院士,成立江苏省院士工作站,开展以系列氨基酸表面活性剂为主功能性产品开发。强化招引与合作,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沟通桥梁,科技园联合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14家高校、科研院所,及60家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等单位,共同成立新材料产业创新联盟,构筑“产+学+研+金+介+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首先,聚焦在能源材料、光学材料、光电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进具有行业领先水平、掌握产业前沿动向的顶尖人才和团队,打造新材料科研尖端营。其次,联盟将建立长效的产学研联动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新材料领域的产学研用联合科研项目和学术合作,并推进新材料科技园高端化学品、新材料中试基地和江苏省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点。同时,联盟会为园区提供行业咨询、科技研发、产业合作等服务,促进联盟成员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领域,依托高校、院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创新社区内累计引进落地新型研发机构15家,短短几年发展卓有成效。其中清研新材料研究院配套设立了一支2亿规模的新材料产业基金,初步形成了“研发中心”+“产业基金”+“产业加速器”的孵化体系。南京沃谱瑞环境研究院专注工业“三废”处理处置及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相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成立三年内,累计营收超亿元,先后获批高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资质。瞄准园区内全球500强和化工50强的高端企业,推进科技资源集聚以及准高企引进,吸引塞拉尼斯、扬子英力士等一批跨国企业总部入驻。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企业4家,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300余家。提升孵化服务效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人才安心、运营省心,园区人人都是金牌“店小二”,主动靠前,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保姆式贴心服务。围绕企业项目落地,提供从公司注册、项目备案、规划设计、安全环保等”一站式管理服务。建设智慧型创新社区,开发人员车辆管理模块、环保信息管理模块、能源智慧管理模块等,整合消防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安全环保一体化管理。围绕企业项目发展,提供财税咨询、人事用工、科技金融、科技申报等助企暖企服务。组织开展技术对接、行业沙龙、政策讲解、融资路演等服务,着力提升定制化、专业性、高效能的服务能力。全年无休式助企纾困,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痛点。结合园区转型发展现状,用好新区、自贸区相关创新政策,研究出台符合产业发展特色、“含金量”高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打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
了解详情
北京未来科学城: 树科教融合标杆 筑全球创新高地
北京未来科学城位于昌平南部,地处中关村科学城和怀柔科学城的连接点上,是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枢纽型主平台,目前正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未来科学城建设工作2009年7月正式启动,规划总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指出,要抓好“三城一区”建设,努力打造成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随后,未来科学城更名为“未来科学城”。2019年6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实施《未来科学城规划(2017年-2035年)》,规划面积扩展至170.6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的“能源谷”“生命谷”“沙河高教园”形成“两谷一园”创新发展格局。2020年9月,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及周边区域纳入北京自贸区范围,进一步赋予未来科学城支撑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历史使命。空间规划上,东西两区是未来科学城的主体承载区,建设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研发创新社区。东区规划面积44.3平方公里,突出央企特色,构建能源领域技术创新源头和产业高地;西区规划面积62.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从人才培育、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科技服务到成果转化的创新发展链条。创新布局上,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建成运营,拥有昌平实验室、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入驻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600多家创新型医药健康企业,聚集新生巢、飞镖国际等高水平专业孵化机构,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园区之一;能源谷核心区已建成385万平方米,定位打造多元主体布局能源产业的战略支撑点,入驻15家中央企业下属100余家科研单位,建成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0多个国家和北京市级研发创新平台,推动央企联合高校民企组建核能材料产业发展联盟等23个协同创新平台;入驻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等74家高端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设有院士工作站7个,集聚科研人才2万余人,是全国能源创新要素最富集的区域之一;沙河高教园建成326万平方米,定位于打造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充满活力的科教融合新城和世界一流高教园区,目前已集聚高校成果转化企业100余家,组织高校“科技副总”到企业开展科研攻关,持续强化校企协同发展,全面提速区域高质量发展能级;生命科学园组团已成为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脑科学等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高地;复星医药、丹纳赫等一批国际化项目签约战略合作,北启生物等一批科学家项目锁定成果转化,宜明细胞CDMO基地、中国烟草生命科技研究院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落位;朱辛庄、七里渠科技服务组团引进了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平台和小米科技、好未来等创新型企业。目前,未来科学城重点聚焦“先进能源、先进制造、医药健康”等创新领域,注重加强与现有产业功能区融合互动,促进央企、高校、院所与创新型企业协同创新,集聚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金融法律等创新服务平台。
了解详情
宁海光伏储能省级高新区: 逐“光”前行 构筑绿色智造新高地
宁海光伏储能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地处浙江第二大湾区三门湾北岸、宁波市南部,是宁波辐射台州的“桥头堡”,也是联接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节点。高新区于2023年创建,规划面积11.37平方公里,致力打造千亿级光伏储能产业链和环三门湾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核心区,力争成为全国光储产业发展新地标。深耕光储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高新区抢抓“双碳”发展机遇,坚持首位产业、首要支持光储产业,抢先落地一批光储领域先进制造业项目,智能光伏产业产值在宁波全市占比超过50%。狠抓“高大强”,瞄准光储领域上市公司、龙头企业精准出击,全力招引总投资152亿元的东方日升光伏组件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旗滨光伏高透基材项目等一批光储产业链支撑性项目,目前均已建成投产,“千亿级光储产业链”蓄势腾飞。锁定“链群配”,紧盯光伏胶膜、逆变器、边框等关键环节,招引捷造异质结电池生产线装备等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构建强大的产业生态圈。打好“创新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东方日升、旗滨、震裕等上市公司优势,积极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产学研”创新模式,持续助力高质量跨越发展。深化企业项目服务,营商环境优化彰显“温情度”。创新推出“三零三不”助企增值化服务,对企业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应。服务企业“零距离”,暖心服务“不断线”。对辖区每家企业、每个项目都指定专职联络员提供“一对一”全流程服务,确保企业第一时间吹哨、干部第一时间报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办事效率“零延误”,助推项目“不延时”。推行项目专班化攻坚服务,紧盯政策处理、指标覆盖、项目开工等关键节点,不断刷新项目建设速度。生产经营“零干扰”,受理诉求“不打烊”。结合县级“企服通”平台,成立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推动一批涉企事项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不断档的全生命周期优质服务。加速健全基础配套,形象品质跃升彰显“新跨度”。高标准谋划“南工北居”发展格局,全面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发展环境。产业基础配套设施方面,累计建成创业路、金海路等20余条市政道路约29公里,高压输气管网、租赁住房等关键配套工程超常规推进,启动关键路网等配套设施先行,为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提前打下空间基础。中南高科滨海智造园、万洋众创城等一批小微工业园项目落地,建成金港创业基地标厂约11万平米,厚植各梯队企业茁壮成长的土壤。城市功能配套设施方面,累计完成道路及公园绿化面积约1000亩,建成特色商业街2.6万平方米,集聚餐饮、娱乐、教育等各类业态,产城发展更添“烟火气”。下一步,高新区将加速打造“千亿级光储产业链”,力争建设产业先进高新、城市功能完善、创新活力迸发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成为浙江和宁波的新能源产业新高地。
了解详情
兰州高新区: 汇聚创新能量 打造美丽兰州“窗中窗”
兰州高新区作为国务院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四强”行动,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激发干事创业激情、凝聚奋进力量,切实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加快打造新时代美丽兰州“窗口中的窗口”,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千方百计挖潜能,精准施策展成效。高新区始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及时修订完善《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以政策效力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围绕企业用地、用资、用工等需求,全力保障生产要素供应。研究出台活跃市场主体“商贸十条”,2023年全年落实各类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4.56亿元,有力提振了实体经济发展信心。充分利用黄金人流地段规范外摆经营、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开展“提振消费信心”等主题宣传促销活动,全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健全经济运行周旬调度和“包抓联”“六必访”等制度,因企施策、精准服务,全力稳住经济“压舱石”,2023年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2.3亿元。一组组数据背后,既凸显出高新区经济运行的亮丽成绩,又展现出高新区精准施策有的放矢。蓄势聚能聚人才,科技创新当自强。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科创“新四军”创新资源对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兰白张江科创飞地”成功挂牌,山东大学甘肃研究院落户高新,兰州大学·高新西部药谷等创新平台项目谋划推进,作为西部唯一高新区签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产业园区联盟,创新资源加速汇聚。围绕“萃英计划”全力推动创新人才集聚,举办政校企对接交流会等多元活动20余场次,全区人才总量达到10.4万人。园区双创生态持续完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4.3%,创新动能加速生成,创新势能加速释放。项目“双进”为抓手,加速产业大发展。项目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经济兴。高新区坚持以项目“双进”大会战为抓手,2023年谋划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22个,总投资1463亿元。申报省、市列重大项目9个,年度累计完成投资24.1亿元。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储备线索项目142个,招大引强成效逐步凸显。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改善民生。高新区扎实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审批改革,用心打造“高新事·高兴办”服务品牌,获评2023年兰州市优化营商环境企业最满意创新案例称号。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加大稳岗援企力度,及时化解各类线索问题104件,彻底解决1200余户群众供水不稳定问题。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兰州高新区将进一步坚定信心,锚定发展目标、聚焦产业发展、聚力园区建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描绘园区发展新蓝图,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
了解详情
示范企业 DEMONSTRATION ENTERPRISE 查看更多
做“专精特新”企业 谱产业发展新篇 ——北京理工华创电动车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理工华创电动车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工华创)是北京理工大学电动汽车技术唯一的产业化单位,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第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现为A股上市公司“华锋股份”的全资子公司。公司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电控及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拥有成熟的整车电控及驱动系统相关技术体系,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引领者。截至2020年12月,理工华创已累计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配套超过5万台/套的电控系统或关键零部件,2015—2020年期间的销售收入已累计近10亿元。搭载公司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先后成功服务于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APEC及G20峰会等国家级项目,用户使用反馈优异。 “学以精工”——多样化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学以精工。理工华创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通过整合产学研合作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不断实现电控及驱动系统技术和产品的滚动式升级,带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并促进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政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融合业绩突出。理工华创通过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申报10余项国家及地方科技项目,承接高校为公司设立的研究课题,联合高校联合进行重大科技攻关等实现校企合作落地。另外,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同建立了“电动汽车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构筑技术创新平台。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公司于2016年、2019年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过两次大规模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攻关,分别对电动商用车高压集成控制技术产业化和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车辆控制技术产业化进行落地工作,效果显著,实现了后续近5亿元的产业化成果。产学研运行模式创新。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开展了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一是技术转移模式,通过签订技术转移合同,受让北京理工大学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包括高校新技术、新产品等专利权、专利申请权等。二是技术开发模式,通过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开发、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北京理工大学的人力资源和西山实验室实验设施,攻克技术难关。三是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模式,公司选择技术、人才、科研条件等优势强大的北京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电动汽车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依托该中心建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北京理工新能电动汽车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负责具体运营工作,实现了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式落地,互补性强,强强联合。四是联合培养人才,公司成立以来,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十余人,且培养的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留在公司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十年征途——电控系统产学研合作硕果累累2011—2016年,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了电动商用车高压集成控制技术产业化项目合作。北京理工大学项目团队2008年以来在集成式电机驱动控制技术、智能化高压安全控制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自2014年开始将研究成果成功地转化为电动汽车用整车控制器、功率转换集成控制器、高压配电系统、高压维护开关、高压线束及附件等产品形态,批量供应并服务于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项目已为后续创造产值超过2亿元。2016—2019年,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车辆控制技术产业化项目合作。项目团队在电动车辆科研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008年以来在电动车辆动力学控制技术、整车网络化控制技术、智能网联车辆控制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自2016年开始将研究成果成功地转化为分布式电子控制器、智能网联电动车辆控制系统(iVCU)等产品形态,批量供应并服务于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创造产值超过3亿元。围绕项目重大成果——智能网联电动车辆控制系统,理工华创在自动驾驶领域与北京理工大学开展合作,合作研发的智能网联车辆控制系统成功应用于12米智能驾驶电动客车,考核指标全部达标。2017年1月起,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了新能源汽车全气候动力电池系统研发及极寒环境应用科研开发工作,联合开发了与全气候动力电池系统高压输出特性匹配的整车控制器。该科技研发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公司智能网联车辆控制系统产品,使其具备了极寒环境下的整车“一键加热”控制功能,实现公司智能网联车辆控制系统产品的一次技术升级。2017年7月起,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了高性能纯电动大客车动力平台关键技术及整车应用科研开发工作,双方在分布式驱动纯电动大客车动力学控制技术、整车异构网络与智能控制技术等方面展开了联合研发工作。该科技研发工作产生了“分布式驱动纯电动大客车动力学控制方法”和“整车异构网络与智能控制方法”两项科技成果。2017年11月起,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了面向冬奥环境的纯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科研开发工作,双方围绕冬奥低温应用环境下的整车系统集成及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开展了科研合作,建立了以整车控制器为核心的智能高压安全控制网络,开发了智能安全控制策略,实现了对所有高压零部件进行智能化的监测和控制。该科技研发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公司智能网联车辆控制系统产品,优化了其整车安全控制策略,进而提升了整车高压安全性能,又一次使公司智能网联车辆控制系统产品得到了技术升级。 国际合作——技术成果开创式输出至欧盟2012年开始,理工华创与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技术团队、波兰第一大电网公司TAURON集团、华沙理工大学合作在波兰建立一个电动公共交通系统,包括纯电动大客车整车、动力电池快换机器人系统、电池充/换电站和应急服务系统等,成立电动汽车联合研究中心,计划在波兰五个城市建立16个充换电,运营780辆纯电动大巴,同时双方共同推进其系统在其他欧盟成员国和周边邻国的推广实施。华沙理工大学、波兰第一大电力公司Tauron Polska Energia S.A.及北京理工大学于2012年7月签订了《纯电动客车示范运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把北京理工大学在电动车的科研成果推向国际,促进国际先进技术的融合。2013年2月3日,北京理工大学、理工华创公司和TAURON配电公司签署《中波e-Bus项目合作协议》,启动电动公交系统合作研究工作,波兰驻华大使、科技部工信部及北京市相关领导出席签约仪式。此次签约的中国波兰e-Bus项目是TAURON波兰能源有限公司和理工华创牵头运作的,其目的是通过理工华创公司整合国内先进技术资源,与TAURON集团在波兰建立一个电动公共交通系统,双方通过合资形式共同推动成果在波兰乃至整个欧洲的规模化应用。2014年8月30日,理工华创公司和TAURON配电公司签署协议,中波电动公交车的研制及生产工作全面展开。此次开创式的产学研国际合作技术输出项目,使得我国可以借鉴欧盟方面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配套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公交电动化的技术优势,也为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及其能源供应系统项目输出过程中面临的国际标准、政策法规等难题提供成功案例。
查看详情
协同创新铸就国之重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创新发展纪实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核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家核科技工业的主体、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中坚、核技术应用的骨干,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肩负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60多年来,我国核工业的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从三机部、二机部、核工业部
查看详情
致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助推产业高质发展乡村振兴——桂林乐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发展纪实
桂林乐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耕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集病虫害防控服务、农田土壤修复治理、耕地生产障碍修复、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农业产业项目规划建设、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等地方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
查看详情
产学研协同创新共促细胞行业高质量发展——唐颐集团协同创新成果发布会举行
2023年2月3日-6日,唐颐集团协同创新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细胞相关领域的产学研界代表近230人出席会议。唐颐集团以“让中国细胞制造普惠全人类”为初心使命,发布了《干细胞负载生物材料用于神经创伤修复》《生物制剂体内应用“最后一公里”的工具开发》《基于GMP的靶向仿生外泌体模拟囊泡治疗》《治疗神经
查看详情
创新人物 INNOVATIVE FIGURES 查看更多
致力设计创新 服务国家发展 ——记清华大学设计学科带头人赵超教授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通过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创新,将工程技术、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进行交叉整合,是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载体;是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向专业化、产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学科。赵超在工业设计领域的教学、科研、产业实践领域耕耘多年,对设计驱动创新的本质、设计教育的社会责任,以及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发展方向有诸多思考与实践,取得了卓著成就并屡获殊荣。赵超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安踏运动时尚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健康医疗产业创新设计研究所所长,是清华工业设计学科带头人、国家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首席设计官、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带头人,还任教育部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他紧密结合国际设计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关注艺术与科学交叉融合的设计创新理论方法与实践范式构建,近年来聚焦在工业设计、体验设计、健康医疗产品与服务设计、适老化设计、包容性设计、可持续轨道交通系统设计、社会创新等领域的研究、教学与产业实践,主张通过设计创新整合文化、技术、美学、商业等要素,实现设计的社会属性、人性化体验及可持续发展。作为负责人,赵超主持诸多国家部委和国内外大型企业的重要设计研究和转化项目,为包括中车集团、宝洁公司、联想集团、海信集团、博奥集团、美的集团、波音公司等在内的国内外重要企业进行产品创新设计与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已有数百件设计研究成果和设计作品实现了产业转化,帮助国内外诸多企业构建了设计驱动的创新发展模式,并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他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和作品集7部,在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或设计作品百余篇/件,学术论文被SCI、EI、CSSCI、CNKI等文库索引收录;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优秀留学生、澳大利亚政府“澳中校友杰出成就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设计杰出人才、福布斯智能工业设计师Top10等;还当选国际最大的设计组织“国际设计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康复辅具协会创新设计专委会主任等;受聘北京国际设计周、重庆设计周、青岛设计周学术顾问。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帝国理工设计工程学院创始院长Peter Childs教授认为,赵超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设计领域杰出学者,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设计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产业实践,推动健康医疗产品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世界设计发达国家大力推动面向健康产业的设计学科建设,“健康设计(Healthcare Design)”正在成为国际设计学科的前沿发展方向,并将驱动健康医疗这一巨大产业的创新发展,是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健康设计领域涉及工业设计、服务设计、老龄化设计、交互设计,以及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对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和老龄化社会挑战、建设全民可持续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福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来,赵超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健康设计推动民族企业的产业创新,在理论研究、产业转化、平台创新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实践成果斐然,获得国内外广泛的学术关注和产业应用。面向设计学交叉学科建设,创建国内设计学科首个“健康设计研究平台”。赵超在国内设计学科中率先探索设计学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平台,创建了中国设计学科首个“健康医疗产业创新设计研究所”,打造健康医疗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交叉创新研究平台,探索新型设计学的学术体系建设路径。作为研究所创始所长,赵超力邀吴孟超院士、程京院士等医学领军专家加盟,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团队,致力于健康医疗产品、服务、环境创新设计的研究与成果转化。该平台面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提升医疗健康领域的产品服务系统的创新水平、改善人们的就医体验、构建大众的健康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健康设计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为健康产业创新应用和前沿设计学科建设贡献知识体系,指导设计成果的产业转化和健康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赵超带领团队基于新型诊疗技术和叙事循证理论,构建了五个层面的“健康设计”研究维度:医院建筑环境转换设计、产品和服务转换设计、公共卫生危机转换设计、医疗组织转换设计、社会转换设计。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实践颠覆现有健康医疗体系,重构人们的就医体验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面向公共卫生危机和奥运赛事,“健康设计”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赵超带领团队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危机,借助基因测序、细胞治疗等前沿生物技术,针对突发性的新冠疫情危机,设计研发出全球首个快速准确诊断新冠病毒的芯片产品系统,包括“面向新冠肺炎及六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产品”“新冠病毒家用核酸检测盒”“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国家重大疫情监测天网”等一系列产品,在火神山医院等全国各地广泛应用,为抗击疫情做出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该成果,鼓励产品创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被《新闻联播》多次报道,获得“中国好设计金奖”等多项设计大奖。赵超将主动健康设计和包容性设计研究导入北京冬奥会,助力打造人本、科技、绿色的冬奥赛事。他与安踏集团共建了“清华-安踏运动时尚研究中心”,通过设计学、材料学、运动医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推动中国运动产业的全球引领性创新发展。该中心的研究成果被成功应用到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17个品类的运动装备中,获得国际奥委会和亚奥理事会的高度赞扬。赵超通过包容性设计研究,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交通保障系统打造人性化和无障碍的产品服务体验。他带领团队完成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机场智能无障碍服务保障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课题;作为中车集团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设计顾问,他设计了冬奥会京张高速列车的无障碍解决方案,构建兼具人性化体验、奥运体育精神、中国文化特征的中国高铁形象,向世界讲述中国轨道交通创新设计高质量发展的故事。面向老龄社会和人性化医患体验,探索“健康设计”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径。面向老龄社会挑战,赵超构建了主动健康和适老化设计理论模型,探索老年人的医、食、住、行等新的需求场景,设计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行、老有所乐等一系列养老产品服务系统,深度融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健康养老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打造设计驱动的预防、医疗、康养、护理相衔接的全生命周期养老智慧健康服务体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获多项设计奖项表彰,相关成果被德国出版机构作为英文专著出版,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赵超的“适老化研发产业体系建设的提案”获民政局、卫健委等多部门批示采纳,资政适老化政策的规划制定,被北京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赵超将询证医学与叙事设计有机结合,构建了“叙事询证健康设计”理论体系,为医患沟通、患者参与、全人医疗、多学科协同等医学理念的人性化临床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框架。他为吴孟超院士的细胞治疗医院提供系统化的医患体验设计方案,打破传统医院的科室布局,导入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医院寻路导示系统。医院通过“免疫治疗+叙事体验”的创新诊疗特色,实施个性化精准治疗。设计方案突出绿色生态和艺术治疗的叙事循证理念,彰显吴孟超院士“让细胞改变生命长度和丰度”的建院宗旨。吴孟超肿瘤医院的设计获得六十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赞誉,成为医院服务系统设计与免疫细胞治疗深度融合的创新范例。面向生物科技应用和人民美好生活,推动设计成果的产业转化。 赵超作为博奥生物/国家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的首席设计官,为集成医疗和个体化诊疗领域开发创新产品和服务系统,设计出生物芯片相关仪器设备和服务界面等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中国生物芯片前沿健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赵超设计的生物科技产品成功实现产业转化,出口北美、欧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6亿元的产值,获得红点设计奖等众多奖项表彰。博奥生物因此被美国《财富》杂志和《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设计创新力和发展前景的生物技术公司,是中国第一家进入世界水平的生物科技企业。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对博奥生物的创新设计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澳大利亚商贸委员会主管Stevenson Perks认为,赵超的上述设计成就“正在将中国创造变成现实”。 教学改革,培养跨学科与跨文化的设计领军人才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赵超一直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创新教育体制,以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设计人才。探索和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创新设计领导者。赵超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跨学科和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探索设计学科交叉创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他创建多项教学项目,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设计领军人才:主持创建了面向清华工程、科学、人文等多学科的“工业设计本科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整合艺术设计和生物工程,与清华医学院共同创建清华首批荣誉通识课程“转化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课程”;与清华长庚医院和临床医学院共建“医学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交叉人才培养项目,培养跨学科卓越医师;主持创建“创意设计思维证书项目”,培养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拥有创新思维意识和设计评价能力;积极推进“工业设计工程硕士项目”新型培养模式建设,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外各大企业中担任创新设计主管;主持与材料学院共建“材料与设计创新本科辅修专业课程”,培养不同行业从事产品设计的卓越工程师;建设“清华与米兰理工硕士双学位项目”,发挥设计学与不同学科和文化间的交叉协同创新作用。在上述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中,一个典型案例是:赵超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创建的“全球创新设计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与世界设计学排名第一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合作培养跨学科与跨文化的复合型创新设计领导者。他主导构建了新型交叉创新设计全英文课程群,通过项目制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设计能力、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面向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的设计能力。中外学生从中不仅体验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也深度学习了中国社会和产业的发展。该项目已培养了20多个国家的120余名学生,他们在跨国公司、政府部门、NGO组织担任国际化企业家、创意总监、设计战略领导者等重要的职位。该项目受到国内外设计学科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设计学科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已被日本、新加坡、美国、香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知名设计院校引进效仿。该项目有效构建了中国设计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设计创新路径和国际协作网络,为世界设计学科新的发展范式贡献中国智慧,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目前赵超还受聘担任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香港知专设计学院、上海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院校的客座教授,促进设计教学的国内外交流合作。搭建国际化的设计教学科研平台和学术生态系统。赵超一直致力于与世界高水平研究和教学团队合作,搭建国际化前沿设计研究平台。他与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推动“社会设计平台”的建设,聚焦健康可持续设计的研究与推广;与悉尼科技大学共建“国际未来老龄化实验室”,致力全球适老化设计研究;与昆士兰科技大学共建“人与系统设计研究联合实验室”,关注人性化体验设计研究。他主持创建了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充分发挥清华综合学科优势、区位产业优势,借助艺术与科学融合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创业服务、艺术与文化交流传播等校地合作方式,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培养、研发、孵化研究基地。他推动建立了产业实习基地、元宇宙研发中心、未来时尚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艺术衍生品研发中心、游艇设计研发中心、大学生设计双创基地、创意产业赋能中心等20多个产教融合实验室,构建了产学研协同设计研究转化平台的新范式,为设计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交叉创新的学科体系。上述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为设计学科的前沿发展、学术研究的跨领域和跨文化协作、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构建了重要的国际化学术生态系统,全力打造设计学的全球话语体系。总之,通过多年的设计领域的教学、科研、产业实践,赵超对设计学科在当下技术时代发展过程中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以及在应对社会危机中所特有的技术整合优势和创新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反思。他说:“在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面前,设计作为整合技术、服务民生的重要学科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必须担当起应有的使命。”
了解详情
以科技创新为灵魂 塑造生物医药行业新高度 ——记生物医药专家陈庆全
陈庆全深耕生物医药科技逾十载。他不仅是一名技术的探索者,更是一个创新的布道者,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物科技研发的深海中,为中国生物医药科技行业的前沿发展投入了无限热情与精力。他以前瞻性视角和无畏的进取心,领导团队和企业不断突破科技的边界,是一位声望卓著的生物医药开拓者;他与时俱进,推动中国生物医药科技与全球创新同步步伐,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陈庆全的名字已成为创新与卓越的代名词。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生物医药专家,陈庆全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前沿理念,专注于生物技术检测领域的大规模研发和技术突破,因此他创办了华信行和精硕生物两家公司。在陈庆全的领导下,两家公司成功克服了免疫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标记物检测技术、微流控技术等医学诊断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解决了检测灵敏度低、样本含量复杂干扰大、无法进行早期诊断、检测时间过长等重大问题。他的努力不仅帮助患者更早、更准确、更快速地实现诊断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也推动了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模式变革,促进了远程诊断和跨地域医疗协作,为提高医疗系统的整体效率作出了显著贡献。领导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创新力是推动企业持续前进的动力。陈庆全深知这一点。在技术层面,陈庆全积极探索新的检测原理和方法,引入更先进的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提升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在材料创新方面,他寻找性能更优的生物材料制作试剂,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产品设计上,陈庆全致力于创造更人性化、便捷化的产品形态和使用方式,使操作更简单高效;在数据分析和解读方面,他主打智能算法,为用户提供更精准、全面的诊断信息和建议。这些全方位的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使企业在陈庆全的创新领导下迅速成为行业领导者。凭借技术上的显著优势和丰富的行业经验,陈庆全受邀参与多个国家级研发项目。2020年,他参与并组织了国家重大研发专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的研究开发”,该项目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产品在2020年8月获得了欧盟CE证书,10月份进入了商务部防疫物资出口白名单,并通过了法国ANSN,英国MHRA的认证,是国内最早获国家药监局NMPA批文的新冠抗原快检试剂之一,也是首批在2021年1月份通过德国PEI(Paul-Ehrlich-Institut)及德国BfArM(联邦药品和医疗器械机构)获得认证的新冠抗原认证企业。此外,陈庆全还主导研发了多项检测专利技术和产品,包括“腮腺炎病毒州抗原及其在检测抗腮腺炎病毒抗体中的用途”“新冠病毒N-S优势表位融合蛋白、制备方法、应用及表达蛋白、微生物、应用试剂盒”等,其中后者是中国新冠病毒检测免疫学、抗原抗体检测领域首个授予的发明专利,荣获首届河北省专利发明二等奖。多年来,陈庆全凭借其卓越的创新才华,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常规,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如今,他正在将业务逐步拓展到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展会,并与全球多个行业巨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在全球竞争中塑造全新的业务机会。未来,他将继续引领公司探索新的技术领域,加强与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国家的合作,带领企业在全球市场中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了解详情
科技为民,做健康医保服务建设的带头人 ——记腾讯健康医保服务总经理武靖
城市医保服务体系建设是否便利健全,不仅与医院的就诊秩序和运转效率有关,也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医保服务体系的搭建和推广是推动城市民生建设,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如何借互联网平台之力,帮助患者提高看病效率,为更多患者实现就医的极大便利,是健康医保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腾讯健康医保服务总经理武靖是这场医疗信息化服务平台改革中至关重要的探索者。这些年来,武靖不断寻求互联网+时代下医保服务的发展方向,他为了开发医保码的应用潜能,不辞昼夜领导团队攻克多个研发难题,创造出多项技术成果,深入推动了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在创新场景和数字普惠中的探索应用。医保码的问世有力诠释了武靖先生作为腾讯健康医保服务总经理所取得的行业突破性成就。微信医保码上线四年,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省份的各级医疗机构,超过80万家医疗机构支持患者通过医保码展码方式获取服务。据国家医保局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1月,全国医保码用户突破10亿人,半数以上省份的医保码激活率超过75%。每天有800多万人通过微信小程序使用医保码各项服务,累计使用微信医保码的用户数量已突破5亿人次,每月有将近1.3亿人持续在微信医保码的各个场景活跃。医保码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武靖先生率先准确把握产品定位,打破传统繁琐的就医流程,运用科技向善的价值观,针对患者求医的最根本需求,在医保服务领域释放出巨大的数字化能量。在武靖的带头领导下,医保码成为了腾讯健康服务领域最卓越的产品,同时作为国家医保局为参保人颁发的统一信息标识,受到广大参保人以及医疗信息服务行业的瞩目和高度认可,成为了医保服务信息平台发展历程上的重要突破,在行业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放眼医疗保障服务领域,武靖不仅是主持设计医保码项目产品的关键领导者,更是健康医保服务建设领域的行业带头人。自2013年起,武靖就深耕医疗卫生系统及健康相关产业领域,曾历任杏树林联合创始人、七乐康产品总经理等职,也以创始人身份创办过医疗科技公司。他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探索医保科技服务模式,率领团队研发了数项医学信息检索、医保数据处理系统等发明专利,凭借十多年来一线上的领导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全国过亿患者提供互联网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在医疗健康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为城市医疗服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作为中国最资深的医保信息平台搭建专家,武靖以一颗诚挚的科技为民之心在医疗健康领域持续精进自己,并在行业前沿的技术交流中发表了他的专业观点。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上,武靖与国内顶尖的医疗专家积极探讨医药卫生改革与支付保障新趋势;在健康产业国际生态大会上,他以《线上医保支付打通,会给药店带来什么》为主题作演讲,探讨医保服务的技术宗旨。2022年,武靖凭借在医疗信息化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及享有的学术地位,受邀担任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药品监管信息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与中国顶尖的通领域专家一同讨论前瞻技术助理医疗健康的整体水平的提升。在未来的道路上,武靖将继续扎根领域,秉承工匠精神,坚守初心,践行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领域未竟事业。
了解详情
深耕系统架构技术 助力数字化商业发展 ——记知名系统架构师何川
互联网时代,资深的系统架构师价值不可估量。他们需要基于产品的价值做出最精准的决策,还需要从系统工程架构的严谨、技术方案的选型及系统规范共识的达成等各方面入手,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曾在美团担任平台系统架构师的何川以智慧的头脑、精湛的技术水准、洞察行业风云的慧眼,成为打造美团这架巨型马车的关键一环。美团是生活服务的超级电商巨头,以“零售+科技”的战略践行“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的使命。自2010年成立以来,美团持续推动服务零售和商品零售在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数字化升级,在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以2200亿元营收位居第467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何川亦不负厚望。多年的持续技术和经验积累,使得他成为系统构架领域内的实战型专家。在后端工程、高并发架构、代码质量、服务稳定性、工程化、平台化、智能化等各个环节的搭建与完善中,他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美团零售近7亿海量用户、超10亿每日在售商品、全国近3000个县市区旗的地域覆盖和24小时无间断配送服务保驾护航。何川见证了中国互联网行业波澜壮阔发展的十数载光阴,也身在其中参与了不少重要产品的演进。在美团,他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技术领袖。由他主导的项目无一不在稳定性、创新性上占据业内榜首。在他的领导下,美团零售平台的系统架构一方面具有高并发处理能力,系统架构的设计能够从容应对高峰期的大规模访问和交易需求,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和弹性伸缩能力,确保在订单洪峰期间仍能提供流畅的服务体验;同时在即时配送网络优化、集成支付与金融解决方案、分布式架构与云计算技术、大数据与AI应用、API开放平台与生态系统构建、容错与灾备机制等多方面都拔得头筹,收获了来自业界和用户的好评如潮。何川始终通过技术创新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运营效能,满足着用户对于商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说起架构师,美团内部对其有着极其生动的描述,就是需要“站得高、望得远、扎得深”,正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何川正是这样一位兼具全局视野、开阔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及勤奋钻研能力的人才。他总是时刻关注国内外前沿的架构方法,在Java、SQL、Hadoop、Hbase、Flink、Spark等技术间遨游,深谙模型管理、数据质量保障、元数据管理、指标体系建设、实时数据平台、实时数仓等项目实践经验,妙用原则、模式加实践结合的方式持续推进架构方法的落地。他的雄厚技术实力不仅为美团零售平台提供着高效、稳定的技术支撑,也赋能着零售行业的飞速发展。在领导组织系统架构工作的同时,何川还在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归纳提炼,在《消费电子》《信息产业报道》《中国宽带》等权威行业期刊上发表了多篇优质学术论文,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与成果分享给广大业界同行。与此同时,在全国众多技术交流会议上也能频频见到他的身影,他在分享自己见地的过程中,展现着技术热情和创新才华。我们相信,未来的何川必定将会更加亲密拥抱数字化浪潮,持续提升系统构架的先进性,帮助零售行业实现技术、数据、业务的深度融合,为数字化发展添彩。
了解详情
高性能微结构模芯精密制造技术及其产业化 ——记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鲁艳军
高性能微结构模芯是一种具有微结构的模具型芯,能够精准控制塑料零件的尺寸、形态及表面品质。通过高精度的加工制造技术,如微细磨削加工技术和微注塑成形工艺,能高效、精确地制造出规整的微结构注塑工件。因此,高性能微结构模芯在光学显示、微流控芯片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鲁艳军副教授表示,单晶碳化硅、陶瓷、模具钢等高性能零部件和聚合物元器件表面被加工出高形状精度和低表面粗糙度的微尺度阵列结构,可附加出新的功能特性,如表面疏水性、增强光效等。但传统的激光、刻蚀、切削等加工方法很难保证其微尺度形状精度和表面质量。为攻克超硬金刚石砂轮微尖端的修锐修整难题,鲁艳军创新性提出粗金刚石砂轮的脉冲放电-机械化学复合修整修齐方法,可将粗砂轮微出刃磨粒快速修整修齐,提升修整效率及磨削效率,实现硬脆材料的高效、环保精密微细加工。同时,他创新性开发出了金属陶瓷、铝基碳化硅等复合材料的环保、高效干式放电磨削工艺,可极大提高磨削效率。最终开发形成的超硬金刚石砂轮微尖端的微细磨削加工技术及装备,可在单晶碳化硅、陶瓷、硬质模具钢等高性能零部件及模芯表面加工制造出50~800微米尺度的微阵列结构。鲁艳军一直深耕高性能微结构模芯的精密微细磨削加工技术研究,同时积极开拓高性能微结构模芯产业化,带领团队研发出微结构模芯的超声振动铣磨加工技术。采用精密微细磨削加工技术和超声辅助振动加工技术在陶瓷、硬质模具钢等模芯表面可以加工制造出形状精度可控的微阵列结构,有效提高微结构模芯的制造效率与形状精度,且开发出形状精度可控的微注塑成型工艺,可将模芯表面的微结构一次成形复制到聚合物表面,快速成形制造出生物医用微流控芯片、光电芯片等微结构聚合物元件,可用于微结构聚合物元器件的大批量生产与制造。如今,鲁艳军团队已经加工出具有微流道结构的微流控芯片样品,并与1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相关成果获第八届金博奖创新创业大赛“创新领秀奖”,且与行业龙头企业获批共建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助力复合人才培养。此外,鲁艳军还将微磨粒塑性域切削的纳米级空间延伸到宏观的磨削尺度,使得砂轮微尖端形状精密复制到陶瓷、模具钢和硬质合金等高强高硬模芯表面,加工制造出形状精度可控的微透镜阵列结构模芯,并开发出微阵列模芯的精密镜面磨削加工技术。还研究微阵列结构模芯参数与注塑成形工艺参数对注塑微成形精度的影响,开发出LED微结构导光板的高效、低成本的批量化生产与制造技术,推动精密微细制造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相关技术与专利已在深圳市睿光达光电有限公司进行产业转化和应用。与传统导光板相比,该新型导光板理论上可提高光效28.86%,克服了传统导光板生产制造成本较高、导光效果不佳、调光困难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出光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使光线更加柔和。同时,透光率的增加也有效提高了LED灯具的使用效率,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积微成著,笃行致远。鲁艳军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SCI,JCR一区TOP)、《机械工程学报》等制造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授权专利5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含美国发明专利2项),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技术攻关重点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20余项。
了解详情
AI时代智能化转型的引领者 ——联想中国区大客户智能设备事业部总经理黄昕炜
在第九届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首款AI PC、大模型压缩技术、人工智能双胞胎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创新科技成果亮相,引发业内广泛关注。AI的落地、普及与安全,不仅仅是智能设备的课题,更关乎全产品组合与全方位、全景式的能力布局。作为联想中国区大客户智能设备事业部总经理黄昕炜,在联想推动AI时代智能化转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以卓越的领导能力、前瞻性的创新思维和深厚的市场洞察力,让联想智能设备在从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实现质的飞跃。作为智能设备事业部的核心领导者,黄昕炜对行业发展趋势和走向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依托于智能终端和边缘计算,着眼于搭建软件技术平台和生态体系,致力于提供以客户应用场景为中心的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在电子政务、智慧教育、医疗、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创造了业内多个领域零的突破。黄昕炜在主导的西宁野生动物园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带领团队为西宁野生动物园打造了全国首个电子病历系统,帮助动物园多方位、全周期地掌握动物的身体与生存状态,并打造了国内动物园首个整合的智慧管理系统;他还将前言科技与教学环节相结合,利用智能设备和智慧解决方案助力全国首个乡村小学AI科技馆的落地……黄昕炜充分挖掘商用智能设备解决方案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潜力,彰显了他在利用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前瞻性思维。在黄昕炜团队的努力下,联想不仅成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产品组合,还将商用设备业务从简单的硬件范畴拓展到了软件开发、定制服务和交付保障等多个领域。这一转型不仅深挖了联想底层能力,也为客户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灵活的解决方案。黄昕炜带领团队在积极推动业务解决方案的转型的同时还建立了ISV生态联盟,为合作伙伴提供超过20项资源支持,从而实现了业务从标准硬件销售向解决方案的成功转型。在联想商用智能设备市场飞速发展的背后,是黄昕炜核心领导力的杰出体现。他创新性地整合了硬件、软件、Edge AI边缘智能平台和服务,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商用平板生态系统。联想武汉工厂拥有强大的硬件生产能力,每天超过14万台的产能和快速的产品出厂速度,使公司能够灵活满足各种客户需求。同时,黄昕炜重视软件和服务能力的提升,特别是通过Edge AI平台大幅降低了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的门槛,缩短了软硬件适配的开发周期。这一切都展现了黄昕炜在联想智能设备事业部的核心领导作用。 这些年来,黄昕炜从未停止奋斗的脚步,目前联想已经为多个行业带来深远的智能化转型。他积极与行业伙伴合作,推进商用智能设备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通过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其团队提供的解决方案深刻影响了汽车制造、工业生产、金融服务等行业,通过智能化转型提升了效率和管理水平。无论在提高汽车生产线的智能管理方面,还是助力连锁门店数智化升级或是推动金融行业办公效率提升方面,他和团队定制的解决方案都展现了在行业智能化进程中的创新性技术和领先水平。黄昕炜作为AI时代智能化转型的领导者,在推动联想商用智能设备领域所展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也让其和其团队成为推进产品技术突破和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了解详情
试读刊物 TRIAL PUBLICATION 查看更多
2024.7
总第421期

本刊讯 7月1日,由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主办的以“竞技仿生 创新未来”为主题的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赛正式启动。这次大赛是聚焦领先具身智能仿生机器人的大赛,共设置三个主赛道和一个创新赛道,主赛道包括人形仿生机器人、具身大模型、多足仿生机器人,创新赛道包括但不限于水下仿生机器人、飞行仿生机器人、爬行仿生机器人、仿生灵巧手等,旨在推动海内外人才、技术、产品、市场、资本、服务等创新创业要素全面对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和具身大模型创新高地。

在线试读
2024.6
总第420期

本刊讯 江苏省泰兴市城区工业园区作为泰兴“三区三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体系发达、承载平台完备、产业基础雄厚、发展环境优越的现代产业园。园区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多元化融合创新方式和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突出主导产业,深耕核心产业,培育未来产业,聚力集群发展,积蓄园区新动能、放大园区新优势,实现发展速度与经济质量双提升,努力谱写“强富美高”泰兴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在线试读
2024.05
总第419期

2024年4月25日至29日,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集聚中关村。论坛凝聚广泛共识,发布了一批最新重大科技成果。在论坛“人工智能主题日”活动上,北京市海淀区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核心,从前沿技术、数据要素、产业融合、创新应用等方面组织开展了12场特色活动,展示了海淀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成果。图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展出的具身通用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大模型机器人。

在线试读
2024.04
总第418期

本刊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指示,第十五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于3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教育部、工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全国工商联及全国各地政产学研界一线的代表1600余人出席大会。大会以“产学研聚焦:新动能 新模式 新产业”为主题,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新的更大力量。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对大会盛况予以深入报道,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反响热烈。

在线试读
2024.3
总第417期

砥砺奋进六十载创新筑梦向未来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作为我国以有色金属加工行业规划、工程设计为主业的综合性设计科研机构,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为使命,开展以有色金属加工装备研制与开发为主的科研活动,在铝、铜、镁、锌等国内有色金属加工领域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集成优势,提升了我国有色金属生产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为国家、为行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线试读
2024.2
总第416期

本刊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定于3月17日在京举办第十五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大会以“产学研聚焦:新动能、新模式、新产业”为主题,通过政策解读、主旨演讲、交流互动、千校万企协同创新、科技成果与产业技术需求发布等多种形式,探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思路、新举措,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来自全国一线的政、产、学、研、金各界代表将出席大会。图为第十四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场景。

在线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