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05.092024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高端智库——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学术委员会成立

5月7日,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学术委员会在浙江温州市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执行院长陆朝阳等18名青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线下参加成立大会,另有21名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科学家线上参会。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吴晓东,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院长叶志镇,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高春波,浙江省科协党组成员、秘书长郭寄良,温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吕伯军,温州市政府副市长王振勇等领导和院士专家一同出席了成立大会。活动同时邀请了施普林格·自然集团首席运营官Marc Spenlé,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Arnout Jacobs等国外有关嘉宾出席。此次活动举行了学术委员会成立仪式。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吴晓东,中国科协企创中心副主任高春波,温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吕伯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志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执行院长陆朝阳为学术委员会成立按下启动按钮。随后举行了青科会学术委员会敦聘仪式。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吴晓东和温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吕伯军为18名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活动现场还举行了“榕树家园”社区揭牌仪式,以七都“榕树家园”为核心,搭建“榕树家园”线上社群,建立广泛的社交网络。发布了“榕树家园”2024行动计划,着力构建“一家园、一联盟、一基金”等“六个一”服务体系,吸引和集聚青年科学家,打造人才服务样板。活动仪式上,青科会执行委员会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双方将探讨通过一系列合作项目,支持以温州为主办地的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助力中外青年科学家成长发展和交流合作,提升青科会在国际科学界的品牌影响力和声誉,吸引国际一流人才,促进温州乃至浙江省的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随后,学术委员会委员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嘉宾进行了愉快的茶歇交流。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嘉宾介绍了期刊情况及在服务青年科学家成长方面的举措。学术委员会委员针对青年科学家科研环境、成长成才,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进行了热烈探讨,并就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与青科会如何共同发展进行了讨论。学术委员会还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陆朝阳主席主持会议。他首先感谢各位委员,出席青科会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和第一次全体会议。随后,他简要介绍了青科会情况。会议讨论了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2024年工作计划,对2024青科会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围绕方案框架向学术委员会委员征集青科会专题会议和研讨会项目、向学术委员会委员征集2024青科会推介计划。委员们围绕各议程,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而卓有成效的讨论。他们纷纷表示,将积极参与青科会平台。陆朝阳主席希望各位委员能够在青科会的平台上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相互成就,并提议2024年11月欢迎大家来温州参加青科会并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据了解,学术委员会是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所属的高端智库,也是青科会的学术支撑机构,将为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高质量举办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第一批学术委员会由56名海内外知名青年科学家、青年科技企业家和青年科技组织负责人等组成,设主席1名、副主席4名、常委16名、秘书长1名。陆朝阳担任主席,汉内斯·贝尔宁(Hannes Bernien)、胡海岚、莫尔滕·乌格尔维格·安德森(Morten Ugelvig Andersen)、仇旻担任副主席,侴术雷担任秘书长。现有56人委员名单中,青年性凸显,45周岁以下者占比达85.96%(50周岁及以下占比98.25%),其中近1/4的委员为女性。地域覆盖广泛多元,汇聚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阿根廷、南非等17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专家学者;学科分布均衡全面,理学占比50.94%,工学占比22.64%,医学占比18.87%,社会科学占比7.55%。

04.302024
中国科幻研究中心青年科幻研究人才交流座谈会成功举行

2024年4月29日,“中国科幻研究中心青年科幻研究人才交流座谈会”在北京首钢园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承办,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支持。会议旨在搭建青年科幻研究学者与业内专家交流对话的平台,共同探讨科幻领域的研究现状、未来趋势及青年学者开展科幻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姚海军、厦门大学教授黄鸣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科幻作家陈楸帆、漫传奇文化CEO李赟、未来事务管理局CEO姬少亭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与传播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陈玲主持。“专题分享”环节,八位青年学者围绕科幻文旅、科幻影视、科幻口述史、科幻与科技创新的关系等展开分享。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王嘉诚以《数字技术赋能科幻文旅产业发展》为题,分享了科幻文旅产业的定义、科幻文旅产业调研情况和产业数据统计方式的探索思路,他指出,当前科幻文旅消费的重要趋势为数字消费、场景消费、体验式消费。浙江大学博士生、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朱钰婷以《2023年中国科幻研究新观察》为题,分析了2023年科幻研究的重要趋向,指出当前科幻研究不仅“入乎文内”,还“出乎文外”——文本研究不断深入,传播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研究也逐步涌现。未来,如何进一步构建中国科幻的理论话语体系将是科幻研究的重要方向。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刘宇坤的分享题目是《中国科幻影视产业研究的思考与展望》。他借用“文化菱形”概念探讨了科幻影视市场现状的研究思路——以影视作品分析为主,结合院线票房、分账票房等营收数据统计的综合分析方法。他认为,未来科幻影视研究还可以关注创作团队、宣发公司、视频平台等多元主体。科幻导演、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张子瑞以《AIGC在科幻影视制作中的应用体验》为题,分享了使用AIGC技术进行科幻影视创作实验的心得,探讨了AIGC如何扩大创新边界等问题。他认为,AIGC具有“技术万花筒”特质,可以在“制作流程重构”“降本增效”等方面对科幻影视创作产生深度影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赵文杰以《科幻促进科技创新的路径与影响因素初探》为题,分享了“科幻经历向科技创新活动转化”的理论模型,并提出应鼓励科幻文艺作品及文化的传播,加强创新创造氛围的营造,推动科幻教育多形式、多路径发展以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中国科幻口述史》项目制作人李晨旭以《做中国科幻的火种采集者》为题,分享了《中国科幻口述史》三卷本的制作初衷以及研究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该项研究采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完成了百万字的口述史采访成稿,他指出,未来会“将采集到的所有资料开放给中国科幻研究者。”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讲师吴福仲以《科学幻想与自我超越:基于实证社会科学的考察》为题,分享了一项传播学实证考察。研究认为,科幻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认知倾向和行为倾向,产生集体性的面向未来的行动,最终带来理想的共同未来。从这一角度来看,科幻或许能够成为一种连接人类命运的全球流行文化。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周融荣以《想象力产能刍议:以数学模型为进路》为题,引入“引爆点(tipping point)模型”“NASA的技术成熟度评估模型”等数学公式,尝试从经济学的视角,探究科幻与技术变革、科技产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圆桌讨论”环节,专家对青年学者们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就“当前‘科幻+’研究趋势与未来展望”“青年开展科幻研究所需要的支持”等话题与他们展开了深度交流。吴岩指出,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舞台,各位学者的发言十分精彩,研究议题具有创新性,研究方法、研究过程都颇见功底,未来期待看到更多青年学者投入科幻研究。姚海军指出,青年学者们的多项研究都谈及了科幻的社会价值,对科幻创作的实践提供了诸多启发。创新性的科幻研究需要研究者提出更多新问题,挖掘更多深层次价值,希望青年学者们可以在这些方面继续着力深耕。陈楸帆认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对于科幻发展都非常重要,期待有更多青年学者的研究与经验能够得到推广以作用于更大范围的实践。黄鸣奋指出,会上的诸多报告都呈现出对当前科技发展的乐观倾向,但科幻研究的视角离不开对科技发展的审视与批判,而这恰恰应该是学者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有趣问题”。汪筱林认为,各位青年学者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研究涉及文学、影视、传播、艺术、医学等诸多角度,体现了科幻研究的多元性,未来还可以做更多调研,例如探究青少年想象力、好奇心的来源。郑永春指出,科幻教育相关研究值得更多探索,譬如: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偏好什么类型的科幻小说?青少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具有怎样的特征?阅读科幻对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的培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姬少亭认为,各位青年学者从不同视角切入,拓展了科幻研究的思路。有些方面还需要关注,一是科幻研究应结合更多一手资料,挖掘新命题。二是科幻研究中应注重观照“人”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中的位置。李赟指出,当前对科幻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市场上的“伪科幻”产品依然很多,青年学者开展研究时需要明晰“伪科幻”“泛科幻”等概念。期待未来有更多“产学研”协作,让更多的研究真正指导产业实践。陈玲主任在总结时表示,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自2020年成立以来,始终把关心支持青年科幻研究人才发展作为核心工作之一,针对青年人才设立研究项目,同时,也在积极推动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未来,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将继续为青年人才创造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共同助力科幻事业与产业的繁荣发展。

04.302024
2024年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年会暨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

4月27日,“2024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年会暨成果发布会”在北京首钢园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承办,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支持,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协办,学界、业界及媒体近百人参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幻研究中心顾问周忠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主任王挺,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京春,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岩,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与传播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陈玲等出席会议。会议由王京春副所长主持。会议主要有成果发布、工作总结、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立、专题报告分享等环节。成果发布环节,王挺所长发布《中国科幻海外传播报告(2018—2023年)》并作解读。他指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科幻的国际传播呈现多元化、网络化和立体化特征,海外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国科幻正成为全球范围新崛起的文化力量。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依托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国际传播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联合研制《中国科幻海外传播报告(2018—2023年)》,采集了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4000余家海外主流媒体的中英文报道,分析了近年来中国科幻的海外传播趋势及特征。报告显示,中国科幻作品海外搜索热度和相关主流媒体报道数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区域国别视角看,北美洲和亚洲媒体对中国科幻关注度相对更高。随着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对外传播的产品形态也愈发多元化,媒体关注焦点也从纸媒科幻文学,拓展至科幻游戏、科幻影视、科幻网络文学等。吴岩教授与腾讯公司数字舆情部总经理高大为在会上联合发布了《“三体”IP出海观察报告》。“三体”作为科幻超级IP,其小说及影视剧均在国内外均取得了良好口碑。为了解“三体”在海外传播的情况,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联合腾讯企鹅有调共同研制了《“三体”IP出海观察报告》,分析了“三体”IP海外传播整体态势、海外受众画像特征、中国科幻“出海”的文化与科技传播价值等内容,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科幻作品海外传播提供参考。工作总结环节,陈玲研究员对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取得的成果、进展与未来发展进行介绍。她指出,中心已建立起完善的学术发展、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体系,目前已推出《中国科幻发展年鉴》《区域科幻产业发展研究》《青少年科幻教育指南》《世界科幻动态》等多维度科幻研究成果,为相关部门决策、行业发展及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共聘任17位各界代表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将为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的发展把方向、谋大局,推动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迈上新台阶。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在会上共同发布了《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1132.9亿元,同比增长29.1%;中国科幻阅读产业营收31.7亿元,同比增长4.3%;中国科幻影视产业营收115.9亿元,同比增长38.8%;中国科幻游戏产业营收651.9亿元,同比增长15.4%;中国科幻衍生品产业营收22.8亿元,同比下降52.3%;中国科幻文旅产业营收310.6亿元,同比增长106.7%。科幻产业各个业态的融合发展趋势明显,科幻与未来产业的深度融合,有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助益。总体来看,中国科幻产业在加速增长。未来,各地优势资源将进一步转化为协同发展的强大动能。 专题报告环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科幻作家陈楸帆,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李广益,北京景山学校正高级语文教师周群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红祥6位专家,围绕科幻影视、科幻创作、科幻教育、科影融合、科幻未来发展等展开了分享交流。戴锦华以《记忆与未来》为题,从当下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世界局势谈起,指出元宇宙、OpenAI、Sora、基因编辑等技术都曾是科幻写作的专有领域,而今都已变成事实,成为“ 临界点的跨过”。未来科幻、想象力何为?对此,她认为,全球的科幻写作开始向内转——更为内在、内心和内部。陈楸帆分享的主题是《AIGC时代的科幻创作》,他结合自身AI创作的实践指出,AIGC时代的科幻创作已经成为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重要的是在AI写作中反思人类自身的写作,加强对内的感受力、审美力及记忆力的关注,利用AI提升创作者的能力和素质。杨溟以《未来之问:科幻“新物种”与产业新赛道探索》为题,从产业和科学研究的角度指出,科幻的使命是给人类带来四种力量,即创造的力量——源于洞察与想象力,反思的力量——批判未来主义,预览的力量——模拟环境中的假设与实验,沟通的力量——跨星球跨物种的连接与共情。他还提出,未来科幻产业发展的核心模式是“产业+未来学研究—认知重启”,其重点是用“未来之问”直面当下。李广益以《中国如何从科幻走向世界》为题指出,和之前的文化作品、文艺作品的传播相比,中国科幻作品会让受众自然而然地接受中国是当代科技成果和科技产品的提供者。中国从科幻走向世界重在彰显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同时他认为,科幻是思考和想象中国全球战略的载体,中国从科幻走向世界主要是要以科幻为载体,直面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周群以《科幻教育的破题之路:问题剖析与发展策略》为题,结合“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及“新高考”等话题,剖析了科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指出科幻教育应该与科普教育等联动发展,共同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发力。魏红祥以《硬科幻的新赛道》为题提出,硬科幻要与大科学装置及极端条件等众多科学设备、知识结合起来,展开大胆想象。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拥抱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刚性需求,例如科幻要从人才培养和文化自信等视角出发,与科普和科创、文旅和文创等结合起来,找到新的发展突破口。最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作会议总结。他肯定了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成果,期望科幻不仅要关注技术的方面,也要从当前的教育、文化发展等出发,更多关注人文的反思。

04.302024
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深度参与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

4月29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圆满闭幕。本次中关村论坛中,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作为“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7大钻石会员之一,参与并支持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全过程。回顾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会议亮点频现,活动高潮迭起,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推动创新资源要素集聚与融合,强化首都创新品牌,打造首都科技领域的高峰亮点。协会精彩亮相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展览展示环节,成为唯一同时拥有室内、室外双展板的单位,展现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深耕新质生产力,助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协会的风采。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内部展区现场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外部展区现场4月25日上午,在全球瞩目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主持开幕式。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会长、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博士应邀出席开幕式。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会长、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博士出席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本届论坛由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设置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5大板块,举办了近120场活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论坛开幕式上,量子云算力集群、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等十项重大成果集体亮相,展现了中关村论坛对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此次中关村论坛年会围绕人工智能、空间科学、生命健康等科技前沿和热点议题,举办了60场平行论坛,全球上百位顶尖科学家,上千位演讲嘉宾等开展交流,共话开放创新,共谋发展机遇。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积极参与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支持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2024 IN-TECH“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发展沙龙,突出 AI创新落地应用与产业协同创新,洞见 AI大模型技术创新应用发展趋势,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拐点,促进海淀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协办2024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科幻星球奖颁奖典礼,通过对来自日本、意大利、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8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458项有效申报项目的评选,最终产生包括最佳科幻创作技术、最佳科幻体验技术、最佳科幻产品创新等在内的10个冠军奖项及27名优胜奖。协会上下积极参与学习中关村论坛,与参会的政、企、学、商等各界精英广泛交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资源融通、跨界合作等优势,进一步优化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打造服务政府、企业、市场全方位综合服务体系。2024 IN-TECH“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发展沙龙现场2024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科幻星球奖颁奖典礼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深刻践行“为中关村企业家发展科技产业服务,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服务”宗旨,全面展示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促进北京高精尖产业和科技企业发展的成效与贡献,充分发挥桥梁纽带、资源融通、跨界合作等优势,聚力行动,带动企业齐心聚力,聚集创新要素、推动产业发展、服务企业创新,优化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助推中关村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04.252024
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会长邵根伙博士出席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

4月25日上午,全球瞩目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盛大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为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主持。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会长、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博士应邀出席开幕式。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会长、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博士出席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本届论坛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市共同主办,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设置了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5大板块,将举办近120场活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 论坛开幕式上,量子云算力集群、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等十项重大成果集体亮相,展现了中关村论坛对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接下来,中关村论坛年会将围绕人工智能、空间科学、生命健康等科技前沿和热点议题,举办60场平行论坛,邀请全球上百位顶尖科学家,上千位演讲嘉宾等开展交流,共话开放创新,共谋发展机遇。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作为中关村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关村名片、作为中关村科技企业的代言人,协会各部门将积极参与、学习中关村论坛,与参会的政、企、学、商等各界精英广泛交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资源融通、跨界合作等优势,进一步优化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打造服务政府、企业、市场全方位综合服务体系。

04.242024
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亮相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

全球瞩目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于4月25日至29日在北京举办。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作为中关村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组织,跻身“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七大钻石会员之列,参与并支持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全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协会将精彩亮相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展览展示环节,成为唯一同时拥有室内、室外双展板的单位,展现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深耕新质生产力,助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协会的风采。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外部展区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内部展区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深刻践行“为中关村企业家发展科技产业服务,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服务”宗旨,全面展示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促进北京高精尖产业和科技企业发展的成效与贡献,充分发挥桥梁纽带、资源融通、跨界合作等优势,聚力行动,带动企业齐心聚力,聚集创新要素、推动产业发展、服务企业创新,优化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助推中关村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04.012024
2024中关村企业家创新发展峰会 暨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年会成功举办

群贤毕至谋未来,同舟共济谱新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关村作为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正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进军。3月30日,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在大北农凤凰国际创新园以“新质生产力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主题,线上线下同步举办“2024中关村企业家创新发展峰会暨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年会”,近600位中关村政、企、商、学各界精英相约凤凰岭下,互颂成绩,凝聚智慧,共话未来。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樊友山,北京市政府原副市长、中关村科技园首任主任胡昭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高福,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孙文锴,天津市滨海新区区长单泽峰,北京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正局长级)王禹,天津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袁新河,北京市海淀区委副书记杨仁全,全国工商联原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王忠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赵清,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汪剑波,第一代中关村企业家代表,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终身名誉会长、原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名誉会长、原时代集团公司总裁王小兰,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首席顾问、原北京华讯集团董事长戴焕忠,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院院长朱希铎等出席会议。京东集团、四通集团、海龙集团、智谱华章、北斗星通、龙芯中科、大恒集团、长城钛金、凯联资本、汉王科技、中科视语、碧水源、纳通、中国信达、中科希望、康邦科技、博奥科技、伟豪控股、国富瑞、德青源、大伟嘉集团、佰仁医疗、汇龙森、书生云、中关村开放基金、创势资本、京楚投资、博电新力、金山顶尖、京蒙高科、中能北方、山石网科、大恒新纪元、清大国华、百望股份等近500位中关村科技企业董事长及代表参会。此次峰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峰会分为领导致辞、专家报告、企业家主题演讲三个环节。 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会长、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博士代表协会向莅临活动的领导、企业家及专家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乘风破浪三十七载,硕果累累。协会作为中关村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关村名片、作为中关村科技企业的代言人,将进一步搭建服务政府、行业、会员的桥梁,团结更多会员,发扬“产业报国、敢为人先、包容失败、勇于创新”的中关村精神,带领全体会员企业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助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做大做强企业,增强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促进共同富裕的责任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做出中关村企业家应有的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樊友山指出民营企业应把握新质生产力机遇,乘势而上,发挥主力军作用。广大民营企业要苦练内功,深挖主业潜力,增强创新意识,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数字化转型,加强品牌建设,争取与国资央企携手共进,共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商协会组织平台作用,推动自主创新、开放创新、集成创新一体布局,引导会员企业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新要求、新场景、新任务,全面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北京市政府原副市长、中关村科技园首任主任胡昭广总结了中关村的成功经验有三点,分别为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大胆改革和创新的精神;致力创建世界领先科技园,实施创新驱动的重大战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孙文锴充分肯定了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在服务企业发展、加强企业合作,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在今后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协会在科技创新、信息交流、资源整合、合作共赢等方面优势,当好政府和企业桥梁纽带,共同推动中关村形成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和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北京市海淀区委副书记杨仁全充分肯定协会在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区域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当前海淀区正积极探索新兴举国体制的海淀实践,立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迫切需要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主体,迫切需要以企业家为代表的创新创业群体,迫切需要以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为代表的优秀社会组织,希望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聚焦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完善区域创新生态,持续做好企业家之家、政企沟通的桥梁、创新企业的智库,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再立新功。 天津市滨海新区区长单泽峰指出,多年来围绕创新协同,中关村和天津合作不断务实,中关村创新要素、创新生态持续向滨海新区赋能,共同探索出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相结合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有力助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未来,天津将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产业投资引导,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继续向中关村学习,加快打造优质科创服务平台,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赵清指出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在历届会长、理事、会员们共同努力下,在建言献策、品牌活动、捐资助学、商事调解等方面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明确了协会作为科技型社会组织需以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园区、提升服务能力为工作主线,打造社会组织品牌的影响力。能始终坚守初心,立足北京、辐射全国,走向全球,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领先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关村老企业家代表、北京华讯集团原董事长戴焕忠对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在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市场中做出的成绩表达了赞许,对邵根伙博士接任协会新任会长的担当表示期许并寄予厚望。号召中关村企业家发扬中关村创新精神,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中关村篇章。 以上环节由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执行会长、大健康产业专委会会长、北京云尚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显勇主持。专家报告环节由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院院长朱希铎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高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商文江,全国工商联原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王忠明,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剑锋,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教授孙松林,京东集团副总裁、智能城市研究院院长、首席数据科学家郑宇分别围绕《风险投资助力创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制度供给如何有效支撑科技创新》《商协会发展与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与企业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的冷思考 》《城市计算:释放城市数据要素价值》等主题,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制度、人才、社会组织、人工智能、数据等方面进行深度阐述。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院院长 朱希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高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 商文江 全国工商联原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 王忠明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彭剑锋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教授 孙松林 京东集团副总裁、智能城市研究院院长、首席数据科学家 郑宇企业家主题演讲环节由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现代农业专委会会长、北京大伟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廖峰主持。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伟武,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儒欣,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绍兰、北京中关村开放基金管理中心主任吴姝分别围绕破解卡脖子问题、构建“位置数字底座” 、GLM 大模型技术、汇聚金融力量等议题,深度诠释如何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现代农业专委会会长、北京大伟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廖峰 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胡伟武 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儒欣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王绍兰 北京中关村开放基金管理中心主任 吴姝 峰会上,中共海淀区委党校教学基地、中关村科技创新学院教学基地正式授牌。两个基地是中共海淀区委党校、中关村科技创新学院与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深化合作、共同服务海淀区科技企业、服务中关村科技企业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这两项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中共海淀区委党校、中关村科技创新学院为中关村科技企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共同为推动北京市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贡献力量。峰会当天展览展示环节,参会企业积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与会企业家们表示,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今年两会精神,与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同行,为中关村创新发展、为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再立新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将不断弘扬中关村创新创业精神,紧抓中关村科技、人才、资本、机制等创新要素,不断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研发能力,用前沿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持续推动产业技术革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将持续构筑“以企业家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生态,积极促进跨界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携手共进,着眼未来,为首都建设开辟新的空间,让中关村的产业生态占据全球价值链高位。

03.202024
十年树国!德行大者,惜喜交集!

全网闻名广受赞誉的交大王树国校长,于2024年3月19日正式离任!今年他66岁,他1958年10月出生。那一年那一季,交通大学西迁工作宣告结束。从2014年4月到今天,他担任了十年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此前,他在哈工大长校12年。“西哈”两校在中国高校、在C9被认为比较另类,有人总说他们下滑,但他们一直顽强地处于第一方阵,在东北、西北担当领头羊,在中国教育和学术圈成为精神高地,在老百姓心中享有肃然的尊敬和广泛的口碑。甚至于在美国人眼里,他们才是合格的对手和值得高看的存在,因而猛踩,腹黑,拉清单。当然,美国人表达尊重的方式往往正是,没办法才只剩下骂人和制裁。王树国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任上,成为了网红校长,可亲可敬可爱的“小宝”校长,深受师生、家长、网友的热爱。也有人称呼他为当代蔡元培,大约是因为成就可比,个头相当。他们都是行动的巨人,发聩的高音。王树国校长演讲水平出色,网上演讲视频比比皆是,同时也观者如堵,上至鹤发下至垂髫,到西安游兴庆逛校园,往往皆知王树国。他把交大校长干成了全国大学校长的标杆。甚至于连火出圈儿的“山河大学”也把开山宝座留给了他。众所周知,西安交通大学作为交大衣钵的传承人,有着无比辉煌的历史,其地位和口碑即使是远在县乡的中学老师也了然于心,很多交大学子正是因为老师学长的推荐奔赴了古都,收获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相约。但是,喧嚣的时代大潮,百年未有的变局,也在冲击既有的秩序,曾经雄居中国工科第二把交椅的西安交通大学,也在世纪之交综合化,也要接受综合性层面的残酷比拼。也在高处不胜寒之境界,形成了一些短板。王树国上任的背景是,交大在全国的排名滑落很大,师生校友士气心气大受影响。事情总要人来干,激流总要腿来淌。有两句话大家应该是深有体会:一句是“钱不是万能的,但鄙视钱也是万万不行的”,另一句是“精神不能当饭吃,可没有精神,充其量就是吃货而已,是吃不出来成就的”。王树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时的人们固然可以想象交大师生的底蕴和干劲儿,但是绝对不会想到,中国高校将出现一对罕有所见的黄金搭档。他们登上交大历史舞台,所拥抱的使命,就是宁可少活十年,也要再造交大辉煌,坚持使命担当。张迈曾和王树国联袂出场、情投意合、铁肩担道义,大笔写春秋,书写了一段教坛佳话。他们关心师生、改革校政,他们身先士卒、忘我拼搏,他们擘画未来、向西突围,他们紧紧相拥、洒泪留别。交大在此十年间跻身年百亿强校,重回前十行列,招生水平稳步提升,教学科研成果备受瞩目,毕业生质量数一数二,西部创新港建设开花结果。甚至于可以说,西安交通大学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皆成为网上流量风景线,成为学界如饴的盛宴。卢建军书记为王校长撑起的一把雨伞,也让网友们称赞连连、泪影涟涟,发出浩叹。微观中见壮观,无晴日道真情。人们心中都有一杆秤。王树国校长素有真知灼见。早在二十一世纪之初,他接受风格前卫、风格锐利的《南方周末》专访,就大声疾呼“我再次强烈呼吁———还高校自主权!”采访结束时,王树国说,“别的话可以不发,这句话一定要发。”南方系素来自诩前卫,然而,面对一个爱国的大学校长,这家媒体为我们留下一份真正前卫的历史印记。面对记者诱导性提问,他对英语四六级考试提出疑虑。那时候,他才四十多岁。风华正茂,势气恢宏。因而,当去年西安交通大学并非第一个吃螃蟹,而弄出四六级与学位脱钩與情之际,很多人激扬文字,想必是并不了解王校长的认知。当然了,别人脱钩消无声息,交大顺势而为,却评者云集,这也是王者荣耀!王树国校长常讲“家国情怀”,他说过:一个缺乏实践经验的政治家,难以了解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他强调,由这样的人来管理国家或地方,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危险。这应该是他的切身体会。他是恢复高考的亲历者,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命运与共,见证了祖国巨变,也深刻思索新时代的机遇与风险。身为1977级考生的王树国,是在油田钻井平台上得到恢复高考消息的。靠着被窝里打手电筒复习的刻苦,他最终走进大学校园。后来,他先后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得以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和看待当年的历史与今天的巨变。 他说:今天来回忆当年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深深知道,今天的历史任务更重。因为我们要在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应该着眼于世界,未来中国在整个世界变局当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这个时候我们的教育变革,大学应该主动融入社会、掌握社会发展的进程、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让孩子们在立德树人方面有更高的这种理想、抱负和信念,继续继承和弘扬我们党改革开放的精神。他从农村走出来,当工人、上大学、出国留学,回大学当教员,又当过省府厅长,在副省长和大学校长之间选择了后者,为校政而弱化自己的专业锋茫,放弃院士推选,命运的齿轮推动他一路成为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校长之一。他的经历与体悟,他的奋斗与思索,他的初心与感恩。都融入他长校的大学担当中,有为中。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是真正的光华与豪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树国!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世界之光。说起他的人生选择,王树国曾对媒体主持人说过:省委的主要领导在征求我意见的时候,说希望听到我个人的意见。我记得我当时说得非常干脆:我希望回到学校。年轻的王校长“曾被称作敢于放炮的大学校长”,他曾是媒体口中的“个性派”“少壮派”,如今,花甲白鬓,他仍然步履铿锵,风风火火。不要忘记,他也是拼命三郎。想当年,他是最年轻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总工程师,这是我国第一个大型“智能机器人结构仿真系统”软件包项目,由哈工大、上海交大、北航、国防科大、华中理工等5所中国著名高校的60多名成员联合承担。他是我国第二代仿真机器人的学科带头人,自1989年担任总师起,20年间硕果累累,主持研制了机器人领域多项“中国第一个”,从“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成长为官方简历上的“机器人研究领域资深专家”。网上有诸多关于他为什么不评选院士的讨论。客观上,他在大学校长任上全情投入行政工作,主观上他认为“校长应该是职业化的,应该具有强烈的职业精神。”2014年10月13日西安交通大学校领导班子《约法十则》,其中有约: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校领导的第一岗位是管理,第一职责是推动学校发展。每天保证在管理岗位工作八小时以上;当管理和学术出现矛盾时,以管理为主;为全校干部做出表率,以自己的投入带动中层干部的投入;努力提高分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上任交大校长当天他说“我们要以贡献求支持,这样才能得到陕西人民的热爱和拥戴。”当年4月28日他在全校干部大会上的发言中讲道:第一,交大是我们已经毕业和现在在校的所有师生员工的交大,第二,交大不仅仅是交大人的交大,也是陕西省的交大。第三,交大不仅仅是陕西的交大,更是中国的交大,乃至世界的交大。张迈曾和王树国两人自到任以后,没有建立自己的课题组,也没有加入某一个学院。两人行为表明了一个态度,不拉帮,不结派,不营私,一心为公,一切为了还交大一份成就。他甫一上任就开启了对西咸的考察。他把自己的种种大学改革的构想,全部倾注在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这里是试验田,也成为了花果山。王校长面对央视镜头,曾满怀憧憬讲“这可能是我事业生涯当中我最后想完成的一个使命。中国西部创新港所承担的使命是一种历史性的使命,也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命题,中国人应该有自信有胸怀或者有担当完成这样的一个使命。”他在任上走遍了各学院、书院、实验室,拜访过西迁教授、老领导、院士,访问过很多科研院所和各地校友组织,沟通过各地政府企业。理顺了四面八方,从而也能施展百计千方。不得不说,当年西安交通大学改革动作是如此巨大,可谓是四座吃惊。张王两人上任不久,西安交大一次性将6名副校长全部换掉,其中固然有他们到届满龄等因素,可不能不说力度大魄力足,满满都是能量。台前幕后,风云色变。人事素来都是大事难事,难得是一心谋大事。他积极推动西迁精神与时代、实践相结合。尤记得,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中说,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参观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展,并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习近平谈起教授们两年前写给他的一封信,他说:“看了你们的信我非常感动,产生了强烈共鸣。”他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王树国校长十年磨一剑,白发恍然间。犹记得,2016年4月8日,王树国在西安交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誓师动员大会上说:联接新老校区的地铁线已开工建设,我们也开启了第三个甲子的新征程,让我们全体交大人同心协力、放眼全球,为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为实现百年中国梦,前行!当天晚间,他与全体交大人同庆而歌!网上有人概括了王树国长校西安交通大学的历史成就:首先是积极扩展学校的办学物理空间,在他任内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从2017开工,不到两年初成规模,大大的缓解了兴庆校区和雁塔校区空间不足的难题,为后续的扩大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大力引进青年人才创造了条件。其次,学科建设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众所周知,西安交大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有5个学科位列全国前二名,但除了这五个学科之外,只有两个学科排在前十名,高新学科的实力明显不足。十年之后,在王校长任期之内的第五轮学科评估,西安交大一举拿下“电动机控核”五大硬核工科的A+,虽然顶尖学科数和十年前差不多,但在这一轮学科评估中,数学,计算机,材料等热门学科都获评A档,学校的前十名左右的学科数量相比十年前突飞猛进,其他诸如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等文科学科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再者,王树国校长在任内十分强调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西交大的办学经费这几年大幅增长。王树国一方面充分发挥自己之前在军工企业内积累的资源,牵头拉线加强西安交大和军工企业的联合研发项目,另一方面和十几个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西安交大的优势学科和所在省产业发展需求为发力点,寻求积极合作的空间。王树国担任西安交大校长十年,晚近以来时间最长。其点点滴滴多为人所称道。但西安交大的发展,十年间也确有遗憾。包括高端人才有所流失,院士评选成绩不够理想,老一辈西迁人之后担纲大任者尚未全面突起,等等。挑战不可谓不大。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王树国一以贯之在坚持革命式探求,担当化倡导,创新性攻坚。3月17日上午,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平台、十大好案例正式发布。西安交通大学《校地企共创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创新引擎》入选。会上,王树国以《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变革与发展》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以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发生为背景,介绍了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考验,并结合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设计思路和发展规划,就如何在历史性交汇期率先开辟高等教育的新赛道、探索21世纪大学新形态、彰显一流大学的责任与担当提出了自身看法。王树国表示,高校作为科教前沿,必须要把握大势、勇立潮头,胸怀“国之大者”,主动融入社会变化的浪潮和国家发展大局。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协同创新攻关“卡脖子”难题,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高精尖缺”人才,不断探索新时代高等教育变革的新范式。王树国心心念念,要大学回归本位、正视不足,领导潮流,主导第一生产力、本质战斗力。当然,一辈人有一辈人的历史使命,交大总要接力行。王树国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任上的这一棒十年的超长发挥,整体上很棒很棒。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呢?谁人又能赢得十年瞩目,满堂喝彩呢?他这一转身,一举步,一振衣。令人肃然。西安交大:为救国而生,为建国而迁,为强国而兴!这十年因树国而精彩非常。王树国简介:1977年9月至1987年6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机电控制及自动化专业就读,并先后获的工学学士、工学硕士以及工学博士学位1987年7月至1989年6月:法国巴黎国立高等工艺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89年8月至1993年5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1993年6月至1998年8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院分党委副书记(期间:1993年破格晋升教授。后被国家科委聘为“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专家组副组长)1998年9月至1999年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机电工程学院院长 1999年1月至2000年6月:黑龙江省科学与技术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2000年6月至2002年3月: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党组书记2002年3月至2014年4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委员、常委(期间: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至200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至2010年) 2014年4月至今: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常委 王树国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第六届 、第七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第五届专家组副组长、特种机器人专题专家组组长。陕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        继任校长:张立群,1969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化工学会会士,此前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主席团主席,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86年9月,张立群就读于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橡塑工程专业本科;1990年9月,在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材料成型加工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92年12月,在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材料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1995年9月,任北京化工大学讲师;1999年6月,在美国阿克伦大学聚合物科学系做访问学者;2000年6月,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高分子系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16年9月—2020年9月,任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20年5月,任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2年8月,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张立群主要从事橡胶材料科学与工程、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与聚合物加工工程方面的研究。

03.182024
共探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路径 第十五届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京举办

       3月17日,第十五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以“产学研聚焦:新动能 新模式新产业”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致辞中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创新策源、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产学研各界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万钢指出,产学研各界要勇当科学规律的发现者,技术发明的创造者,创业创新的开拓者和创新理念的实践者。充分发挥产学研各类创新主体的优势,围绕战略方向、前沿导向、市场导向的基础研究领域,加强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策源能力,构建长期而稳定的支持机制,以研发布局带动产业布局,以科技创新成果重塑产业技术体系。  教育部副部长孙尧表示,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要让更多的大学书记、校长带队走进企业,与企业家、董事长、总经理加强创新合作,让更多的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带队走进学校甚至走进高校的实验室去实际感受参观了解。  工业和信息化副部长徐晓兰副部长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重点做好持续完善产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体系建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面工作。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强化部际协同、部省联动,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共同努力。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卢鹏起表示,将进一步推动存量专利盘活工作并加速产业化,做优增量和提升专利质量,推动产学研合作共同建设一批创新联合体,培育深化一批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协同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产业链布局专利链,促进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作题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主旨演讲,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作题为《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变革与发展》的主旨演讲,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作题为《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的意义》的主旨演讲,华为集团财经首席数据科学家段戎作题为《大模型时代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主旨演讲,四位专家从不同领域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大会同期还表彰了2023年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作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发布了一批新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试点单位,支持建立了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平台,还推出了一批2023年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好案例、好平台。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介绍,此次获奖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项目成果,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100%。奖项以表彰在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及个人等先进典型,引导各类创新主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社会担当,营造健康创新生态。  据悉,会议同期还举办了千校万企协同创新推进会、产学研创新成果与产业技术需求发布会、首届工业绿色产品与绿色设计协同创新专题会。(记者武玥彤 谢芸)   原文链接:https://share.gmw.cn/tech/2024-03/18/content_37209456.htm

03.102024
【代表委员谈新质生产力】种康委员:将盐碱地变成饲草“绿洲”

    【代表委员谈新质生产力】  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智能设计育种是种业创新的重要基石,不论是在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育种方面,其潜力都不可小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种康(周烨/摄)   育种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高产、优质和稳产。种康介绍,传统育种手段往往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才能培育出符合需求的品种。通过智能设计育种,科学家能够更加精确地“掌控”育种过程,实现性状的模块化“组装”,达到理想状态。  “如何实现种业升级换代?这就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多种学科交叉手段,如人工智能、计算生物学、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等”他说。通过多学科结合,能够帮助科学家深入地理解生物体的复杂过程,并找到其中的关键机制。  近年来,我国生物育种技术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水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水稻只是我们的一个起点,希望通过一系列前沿探索,验证和完善技术思路,逐渐推广至玉米、小麦、大豆等更多作物上。”  今年两会,种康将下一个目标对准了饲草育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在日常饮食结构中的比例不断增加。这些蛋白类食物主要来源于草食性的牛羊和以大豆、玉米等为主要饲料的猪、鸡以及水产品等养殖动物。  解决牛羊肉等蛋白类食物的供给源是当下的刚性需求。传统的饲草育种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畜牧业对高产量、高品质饲草的需求,因此提升饲草育种水平尤为重要。“借助水稻育种研究的经验,加速饲草育种进入设计育种的新时代,实现饲草优质种质资源的精准设计与创新。”  饲草育种不仅是一个技术型问题,还是一个资源型问题。在有限的耕地条件下,如何寻找新的饲草种植地?种康及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盐碱地,通过培育耐盐碱的饲草品种,用科技创新的方式解决盐碱地利用问题,将盐碱地变成饲草的“绿洲”。  “这既能助力解决蛋白类食物供给增加的问题,也能降低盐碱地利用成本,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一种体现。”种康建议,要重视耐盐碱生物育种创新,尤其是大力加强耐盐油料、饲草作物的分子育种研究;布局耐盐碱育种科技创新专项,高起点实现育种技术迭代,大幅缩短育种周期;完善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布局,筹建饲草全国重点实验室,补齐集约化养殖饲草供给短板,确保肉奶刚性需求的供应安全。  种康委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育种时间进一步缩短、育种精确度大幅提升,还将有能力对更加细微的性状进行“微调”,包括精准设计营养性状等,这将带来更加丰富的农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出  品:光明网、《中国科技产业》杂志  策  划:战  钊  记  者:武玥彤 周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