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11.252023
上海合作组织 2023 旅游年论坛开幕

11 月 24 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联合主办的“上海合作组织 2023 旅游年论坛”开幕式于乌鲁木齐市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空间的旅游潜力”主论坛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潜力”“推动可持续旅游”“发展旅游促进减贫”分论坛,此外还设置了企业对企业及企业对政府的交流会。论坛旨在促进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成员国旅游业发展,推动成员国探讨建立联合项目,形成共同旅游空间。同时,在新疆举办上合组织2023旅游年论坛,对新疆推动开放发展、进一步深化同上合组织国家交流合作意义重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出席大会,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张致明出席并为大会致辞。同时,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斯里兰卡、伊朗和经济合作组织的300多位代表出席本次论坛。主论坛上,哈萨克斯坦旅游和体育部副部长叶尔然·叶尔金巴耶夫、伊朗旅游市场局总局长慕斯里姆·沙贾里、巴基斯坦内阁副部长哈马德·沙沙米、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席乌米德·沙济耶夫、吉尔吉斯斯坦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拉赫曼·阿丹诺夫等11位嘉宾围绕主论坛依次进行发言,阐述了上合组织空间的巨大旅游潜力,并各自发表倡议,为今后各成员国之间合作发展的提质升级建言献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潜力”分论坛上,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陈伟俊等7位嘉宾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对新疆旅游潜力的看法,对推动新疆旅游理念创新、政策协同、服务升级、人才培养、开展国际合作等提出了富有启发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其中,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新疆是亚洲的心脏,旅游禀赋得天独厚,可实行“新疆是个好地方+发现亚洲中心”的双品牌战略及“国际旅游发展的“两区一道”战略(边境旅游示范区+跨境旅游合作区+G219边境旅游风景道)。“推动可持续旅游”分论坛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副市长阿布德卡德罗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数字文旅产学研创平台秘书长何晓明等9位嘉宾发言。其中,何晓明就“以数字文旅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做发言,认为数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旅游业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之一,数字文旅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旅游促进减贫”分论坛上,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上合组织国家旅游合作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李东等8位嘉宾发言,围绕旅游促减贫各抒己见。李东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其中20—30%是通过旅游业实现。”他认为,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复苏振兴,旅游在推动减贫和乡村振兴、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悉,论坛结束后,11月25日—26日各方代表将赴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实地考察,了解中国新疆为发展旅游业所做的积极尝试及取得的成效,并发掘新的旅游项目。上海合作组织是当今世界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组织,也是迄今唯一在中国境内成立、以中国城市命名、总部设在中国境内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于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成立,创始成员国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6国。目前,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9个(新增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三个成员国)。此外,上合组织现有阿富汗、白俄罗斯、蒙古国3个观察员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柬埔寨、尼泊尔、土耳其和斯里兰卡等14个对话伙伴。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是上合组织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就组织内所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指示。2022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撒马尔罕宣言》宣布:为支持上合组织旅游业、提升地区和城市的旅游吸引力,成员国商定2023年为“上海合作组织旅游年”。(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杨丽萍)

11.212023
第16届城建投融资论坛暨城投产业合作年会将于12月在咸阳市举行

时隔三年,第16届城市建设投融资论坛暨2023城投产业合作组织年会即将于12月6日至8日在陕西省咸阳市举行。此次盛会聚焦当前在一揽子化债和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背景下,如何推进城市经济建设和城投公司高质量发展,社会各界和城投行业都寄予了很高期待。据悉,业界众多重量级大咖专家将亲临现场,分析研判经济发展形势,交流分享最新动态、解析产业发展和政策趋势,探讨高质量发展路径。同时,多位来自全国各地先进国企平台公司、行业领军企业的领导嘉宾将出席论坛,现身说法,共同搭建思维交锋与碰撞的平台,助力国企平台公司高质量健康发展。本届论坛专家阵容创历届之最,星光璀璨,干货满满,势必成为一场城投行业合作发展、共建共赢的盛典。第16届城市建设投融资论坛暨2023城投产业合作组织年会将以“产融无界、同创未来”为主题,以“主题演讲+产业对接+圆桌会议+专场论坛+项目考察”等形式,多渠道听取国内知名经济学者、城投行业专家的高能观点和真实体验,洞悉行业发展趋势,链接国企平台公司及领军企业产业资源,聚焦国企平台公司高质量转型,促进不同城市国企平台公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城市建设投融资论坛由原建设部城建司、建设部综合财务司、中国建设报社、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江苏省建设厅和江苏现代资产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发起并组织。论坛的定位是:打造中国城市建设投融资和城市运营管理高端精英人士的交流和学习平台,通过研讨城市建设投融资和城市运营管理界最关心的话题,汇集城投生态圈最睿智的声音。盛会将至,敬请期待!

11.202023
“科创中国”大湾区青年科学家论坛暨创新创业成果展在广州举行

11月17日,在2023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创交会)期间,以“凝聚青年科技创新力量、绘就国际科技传播蓝图”为主题的“科创中国”大湾区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广州举行。“科创中国”青年百人会主席团成员兼秘书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锐,广东省科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范英妍分别代表主承办单位为论坛致辞。广州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曾雪玲出席活动。活动由“科创中国”大湾区青百会轮值主席、广州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主持。论坛上,举行了大湾区科技传播中心启动仪式、“科创中国”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启动仪式。主旨报告环节,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地理学会会士叶信岳发表《推进国际科技传播新风向》视频演讲;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教授唐立梅以《人生不设限》为题,分享了从深海到南极的科考经历;“科创中国”大湾区青百会主席团成员、暨南大学科技处处长高昊以暨南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为例,发表《坚持四个面向,科技成果转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圆桌对话环节设置了“弘扬科学家精神 培育优秀人才”“传播科技成果 构建创新生态”等两个主题研讨方向,广东省科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小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烈军、暨南大学临床医学院研究院院长查振刚、中山大学教授谢曦、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陆洋、季华实验室研究员毕海、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樊天慧、盛元医药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静峰、澳门人力资源协会理事长徐展文、深圳国宏嘉信资本合伙人梁祝、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院长助理吕鹏、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关节科副主任张还添等科技工作者,从各自领域的角度,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传播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写好大湾区大文章、讲好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故事。本次论坛由“科创中国”青年百人会、广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办公室、广州科技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暨南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科创中国”大湾区青年百人会、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广州市越为银发活力研究院承办,180余名大湾区青年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参加论坛。同期,“科创中国”青年百人会创新创业成果展(以下简称成果展)成功举办。此次成果展汇聚了来自“科创中国”青年百人会(以下简称青百会)及各区域青百会的会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4个,展示了涵盖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体育健康、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等相关领域的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成熟度高、贴近日常生活的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为大湾区的科技工作者搭建了国际化、专业化、高水平的协同创新沟通桥梁。未来,青百会将进一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才聚集优势,探索开展“科创中国”试点和创新枢纽城市建设,积极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生态圈。

11.182023
第十一届中国科技政策论坛在京举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强化科技战略咨询,第十一届中国科技政策论坛于11月17日在京举办。论坛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邀请科学家、企业家、政策专家等共同研究阐释推进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机制和实施路径,为相关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协第十届常务委员会决策咨询专门委员会联席主任邓秀新院士发表视频致辞。他强调,要紧紧围绕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等重大问题服务科学决策,要牢牢把握科协组织定位找准科技战略咨询切口视角,要加强科技战略咨询的开放合作。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主任彭寿院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正风教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研究员,分别围绕“如何实施新型举国体制创新—‘复兴号’动车组创新实践”“新型举国体制背景下科研院所转型创新实践” “如何理解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与创新体系能力建设政策思考”作大会报告。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所长李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王生研究员,围绕“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主题作专题报告并开展交流研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研究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原专务秘书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张宁,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人才研究所副所长石磊副研究员,围绕“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主题作专题报告并开展交流研讨。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全国学会、智库机构等方面的约100名研究人员参加论坛。“中国科技政策论坛”创设于2012年,由中国科协常务委员会决策咨询专门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支持、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等单位承办,每年举办一次。旨在聚焦重大科技政策议题,坚持问题导向集思汇智,面向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搭建开放性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

11.122023
202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幕

11月11日,202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简称“青科会”)在浙江温州开幕。本届青科会继续锚定“汇聚天下英才 共创美好未来”主题,聚焦“青年创新聚力可持续发展未来”年度议题,设置峰会主论坛、海外专场、日常分论坛等三大类型活动。11月11日,202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浙江温州开幕。图为开幕式现场。【本刊记者 周烨/摄】 开幕式上,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发表视频讲话。浙江省政协主席黄莉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束为,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进展,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宋莉,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卢山,第十三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科协主席姒健敏,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吴晓东,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等领导,哈特穆特·米歇尔(Hartmut  Michel)、约瑟夫·泰勒(Joseph H.Taylor, Jr.)、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先生(Konstantin Novoselov)等4位诺奖得主,36位海内外院士等近800名专家、青年科学家、联合国及有关国家使领馆代表、国际科技组织代表参会。万钢指出,广大青年科学家从全球各地汇聚到峰会的平台上,施展抱负、成就梦想,深入交流交心、广泛互学互鉴,形成了系列共识,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挑战的创新性、可持续解决方案。希望广大青年科学家坚持矢志笃行,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坚持求是向善,做守正创新的行动派;坚持协同包容,做开放创新的先行者,在峰会的平台上共商、共建、共享,在中国的热土上追梦、筑梦、圆梦,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年力量和科技智慧。黄莉新表示,当前,浙江正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强化协同、加快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新能级,强化攻关、加快实现科技前沿领域新突破,强化引育、加快打造全球科技人才新高地。张振丰在致辞中说,自2019年举办首届青科会以来,峰会架设起了世界各国科技人才的开放之桥、信任之桥、合作之桥,创新已成为温州最鲜明的标识。奋进新征程,温州将加快打造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本届青科会推出首届“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奖项。该奖项由青科会执委会发起,旨在表彰通过自然科学研究或显著的应用工程支持实施一个或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领域而做出重要创新成就和杰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首届“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吸引了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80名候选人提交申请。牛津大学亨利·斯奈斯(Henry Snaith)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楼雄文(Xiongwen(David) Lou)教授、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分别因全球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PSCs)、纳米结构材料合成与应用、锂硫电池与高性能能源材料等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荣获首届“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本刊记者 周烨)牛津大学亨利·斯奈斯(Henry Snaith)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楼雄文(Xiongwen(David) Lou)教授、清华大学张强教授荣获首届“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 【本刊记者 周烨/摄】

11.122023
推动亚欧产业合作,第三届重庆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产学研合作国际论坛顺利召开

       为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和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11月11日,由重庆交通大学和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第三届重庆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产学研合作国际论坛在重庆外事大楼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匈牙利、法国和波兰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企业及政府部门代表100余名出席论坛,针对如何深化重庆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产学研合作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和观点交流。 本届论坛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指导,由重庆交通大学和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主办,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国立理工学院等多家单位协办。 论坛为重庆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产学研合作添砖加瓦论坛以重庆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产业合作为主题,探讨重庆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高质量产业合作机制与路径,共筑安全稳定、开放包容和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体系,推动亚欧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本次论坛分为领导致辞、主旨报告和平行论坛三个阶段。在开幕式上,重庆交通大学校领导、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匈牙利驻重庆总领事馆总领事、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国立理工学院校长在开幕式发表了致辞。在致辞中,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黄承锋介绍,重庆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于2022年5月18日、2022年12月15日牵头举办了两届“重庆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产学研合作国际论坛”,对推动重庆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积极共商、协作共享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该校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中(国)波(兰)大学联盟、重庆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产学研合作联盟、中欧班列沿线国家国际中文教育联盟,出版了《波兰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集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智库建设和国际合作“五位一体”的教育部备案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平台重庆交通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影响力逐步扩大。匈牙利驻重庆总领事馆总领事百里表示,匈牙利是最早加入"一带一路"合作的欧盟成员国,匈牙利政府一直支持实现"一带一路"合作目标。匈牙利驻重庆总领馆将继续做好牵线搭桥和协助工作,与重庆一起,努力为两地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创造更多机会。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在致辞中表示,重庆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产学研合作联盟成立三年时间,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前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在国际朋友圈发出了强劲的交大声音、重庆声音、中国声音,本次论坛将进一步延展重庆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产学研合作联盟的影响力。论坛现场,还举行了“中哈友谊”电子信息技能人才培训班结业证书颁发仪式,对在重庆交通大学开展电子信息技能培训的哈萨克斯坦5所院校的21名学员教师颁发了结业证书。 为亚欧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提供真知灼见在论坛主旨报告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沿线地区产业经贸合作以及文化交流等议题,展开了14场精彩的主旨报告。其中,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黄承锋做了题为“构建亚洲南北大陆桥培育新大陆桥经济带”的主旨报告,他在报告中概括了亚欧大陆桥特征及最新发展,并阐释中国西部地区的对外南北经贸联系,包括与俄罗斯、蒙古国和东盟地区的贸易往来发展情况等。同时创新性提出南北大陆桥的构想,并阐释其战略价值。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太平回顾了渝新欧十年来推动沿线国家经贸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历程,并介绍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思路:服务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蓝图、持续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国际道路运输联盟(IRU)东亚及南亚代表处首席代表周研以“如何利用公路直达运输共促亚欧物流新通道大发展”为发言题目,聚焦沿线主要公路直达运输通道的建设与发展,重点关注TIR等国际公约与标准在提升沿线国家间运输与贸易便利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分享了近年来IRU与各方共同促进公路运输通道发展的经验、思考和成功案例。法国国民教育部汉语总督学Joël Bellassen发表了“法中文化之交汇与调解的意义”的演讲,他从源远流长的中法关系出发,基于法语的语言政策和文学内涵,分享了中法两国跨文化交际的历史演变及现有特征。 “头脑风暴”助力提升重庆对外开放水平分论坛“中欧班列与通道经济发展”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铁路处处长彭茜主持,重庆物流集团铁路物流项目发展负责人刘杰作了“全面提升中欧班列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的报告,介绍了中欧班列全国铁路口岸基本情况、国铁集团在提升中欧班列基础设施各方面工作推进的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重点部署,并结合重庆中欧班列基础设施情况,提出全面提升支撑保障能力的建议。澜湄跨境经济合作中方秘书处副秘书长夏智勇以“中欧班列与通道经济发展对云南的借鉴意义”为题作了报告。他向与会者介绍了云南参与国际大通道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及中欧班列与通道经济对云南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的经验借鉴。同时,还对加强南向国际大通道合作得出建议。重庆交通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国际经贸所所长雷洋分析了土耳其“中间走廊”倡议的欧亚跨境运输方案及关键枢纽,“中间走廊”的发展有助于中欧班列形成多元化线路。“中欧班列与贸易规则创新”分论坛由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外经外事处处长付驰主持,重庆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余元玲围绕“德国《供应链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发言,重点介绍了德国《供应链法》立法背景、立法目的及主要内容,同时分析该法对中国企业的可能影响,为中国相关企业如何应对提出了建议。赛力斯集团海外事业部总经理助理刘利颖介绍了赛力斯汽车的战略发展定位及其实施路径。重庆交通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丝路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关海长梳理了“渝新欧”沿线国家对外经贸合作现状,重点分析了中欧国际班列通道建设对沿线国家经贸发展的影响效应。“教育国际合作及文化交流”分论坛由重庆社会科学院学术对外交流中心主任刘晓敬主持,重庆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员胡攀报告了“一带一路”框架下重庆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情况,他分析了重庆开展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的七大成效,同时指出重庆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在机制、人才、国际传播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提升重庆对外开放水平”,“构建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世界山水文化之都”等对策建议。波兰西里西亚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研究所主任Adam Wojtaszek对波兰和中国大学之间合作进行简要回顾,总结了双方合作的主要收获和具体成果,展望了两国高等教育合作未来发展前景。阿拉木图综合学院教学方法协会副会长阿比哈西莫娃·阿利亚在发言中提出,希望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 多方合作将共同推动合作不断迈向新高峰在过去十年里,中欧班列(重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累计开行近8000班次,运输货值稳居全国前列,将大量“中国造”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运往欧洲,销往世界各地。截至今年9月底,中欧班列已经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7.8万列,运送货物超过740万标箱;运送货物占中欧贸易总额比重从2016年的1.5%提高到2022年的8%。为期一天的时间,与会专家学者以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理念,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和“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探索构建开放包容和互利共赢的产业链,提供了真知灼见。正如黄承锋副校长在致辞中所说,各位嘉宾和代表通过深入讨论和交流,共同寻找促进中欧班列产业合作的新途径,共同推动产学研合作不断迈向新的高峰。中国产学研促进会王建华秘书长对本次论坛表示高度肯定,他说:“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科技创新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将会为中欧班列沿线国家和全世界带来更多的福祉。”他认为这次会议的内容非常丰富,论坛本身就是一次交流互动、深度融合的机会,也是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进一步助推重庆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产学研合作,加快实现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分享经验、创新智慧、谋划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承诺的一次积极行动。

11.082023
高朋满座话创新 嘉宾云集促发展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协同创新座谈会侧记

2023年9月17日,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协同创新座谈会在中关村软件园举办。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特聘专家、科技部原副部长陈小娅,外交部原副部长、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副部长、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齐让,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特聘专家、国务院国有大型重点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赵华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特聘专家、福建省原副省长李川,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原秘书长邓麦村,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特聘专家、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于新文,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朱宏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敖英芳,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业师戴会超,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金诚信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青海,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张兵,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侯立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强,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中央党校老干局局长高成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占剑,中华医学会原副会长、中国康养医学联合体主席金大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小雷,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吉训明,清华大学技术转移院院长王燕,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曹丰,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贺徙,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斌,北京机电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姜超,新源劲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刘志刚,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吴玲,数字之光智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传炎,江苏袁品力联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翟韶均,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秘书长成路明及副秘书长黄俊、谷娅丽、何晓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监事黎维彬,中关村智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强、副总经理吴文亚等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领导、特聘专家、特邀嘉宾欢聚一堂,共话产学研协同创新,共促经济科技高质量发展。王建华在会上汇报了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他谈到,半年来,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开展了很多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搬迁到新址,条件环境大为改善,并在新办公楼会议室举行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办公会,研究促进会换届方案、产学研各奖项评审及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等试点工作。二、根据科技部印发《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修改完善了产学研合作奖励办法,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与促进奖”更名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奖”,将原来的子奖项变为“创新人物奖”和“创新成果奖”。三、举办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促进会第三届理事会和第一届监事会,以及促进会第三届理事会领导班子。四、在京举办了第十四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来自全国产学研界第一线的千余名代表出席大会并发表精彩演讲。大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促进与创新奖的表彰与颁奖,并特别邀请陈小娅、吴晓青、马德秀、干勇等同志作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特聘专家。五、在教育部、工信部、科技部、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千校万企”活动开展,联合中关村软件园在京举办了2023“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对接大会,发布了“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全国对接行动计划,多所顶尖高校现场发布一批重大科技转化成果,北京84家科技企业发布1100余项技术协同“需求榜”,102所全国高校院所“揭榜答题”。六、积极推荐产学研界科技工作者参与国家各项奖励评选,由促进会推荐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武强在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大会上荣获创新争先奖章,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吉训明和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教授荣命哲荣获创新争先奖状。七、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联合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在海口主举办了“2023中国科技产业发展全球论坛”,10余位院士及产学研界代表700余人参会。论坛紧扣全球科技发展热点和前沿领域,分享智慧成果,剖析科技动态,共议前沿科技,赋能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海南省省委书记冯飞接见了与会部分代表,对会议的成功举办给予充分肯定。八、党建强会,创新赋能,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认真学习了《习近平著作选读》《论科技自立自强》等书籍,组织开展了参观北大红楼、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等一系列弘扬伟大革命精神、富有创新活力的主题党日活动。九、深入基层调研研究,支持地方举办了一系列产学研对接活动,先后赴成都、重庆、上海、厦门、南京、贵阳、保定、深圳、济南、德州、哈密、常州、兰州、杭州等地进行调研,推动当地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参与支持“第五届中国矿业全产业链大会”“第二届厦门产教融合论坛”“服贸会:中国电力国际发展公司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2023元宇宙应用共创大会暨元宇宙技术与应用创新平台成立大会”“2023数博会”等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十、推进产学研协创新示范工作,组织开展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示范基地的申报工作,并编撰《创新 使命 担当——中国产学研百佳创新团队》一书,弘扬科学家精神,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会将再接再厉,做好2024年促进会工作整体布局,持续加强党建强会、创新赋能,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做好第十五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的筹备工作,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的评审和表彰工作,抓好产学研示范基地、示范企业试点建设,评选出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案例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平台,推进“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计划的实施,继续制订发布高质量的系列团体标准,提高《中国科技产业》杂志的质量和水平,为企业、为区域、为行业、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做好服务。“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秘书长赵强在会上汇报了千校万企有关工作的开展情况。他谈到,高校是创新的源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校企双方资源优势,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培育专业人才,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利益共赢,更好地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教育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单位高度重视产学研深化融合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联合出台多项专项行动计划,有效提升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整体效能。为了更好地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于8月11日在海口举行的2023中国科技产业发展全球论坛上正式启动。平台以“共建、共创、共赢、共享”为原则,设立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行业委员会等机构,聚焦企业真实需求牵引,重点打造协同创新对接体系、科创研发协同体系、科创管家服务体系和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着力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堵点、难点和痛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陈小娅说,换届以后的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做了大量工作,挺不容易。对于产学研合作,路甬祥委员长为促进会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我们也始终按照这个方向在走。这么多年,对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大家还是很认可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换届的时候,大家非常关心的就是要延续好用好以前打下的基础,更好地做好我们的平台,让我们的工作能够不断往前推进。新一届的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理事会在王会长带领下,工作做得挺好的,无论是党建工作还是其他各项工作。多年来,促进会工作之所以能够持续深入地推进下去,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机制,凝聚产学研各界力量,支持搭建了很多平台,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希望我们促进会以后的工作能够更加接地气,在两方面做好工作,一是科技方面围绕中心服务做好大局工作,进一步用更好的机制和途径来帮助和推进国家各项政策包括科技政策落地;二是利用促进会的各种资源,利用我们的平台,利用我们的专家,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或中小企业发展。李辉表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换届以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做了很多事情。围绕推动创新,促进会在4月份召开了第十四届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目前又正筹备第十五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促进会之所以能做那么多工作并取得这么多成果,是因为拥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团队,这些出色的工作和成果的取得与促进会团队的积极开拓进取是分不开的。今后,我们将积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工作中来,进一步开展对外合作,加强对外交往,跟其他国家多多交流合作,为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的大环境。朱宏任对促进会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他指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有三个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一是讲政治,非常重视和积极参与学习中央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并以此为契机来推动我们整个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取得很好的成绩,受到有关领导同志的很高评价;二是讲作风,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人少事多,却敢于打硬仗,承担了很多重点重要任务,而且做工作努力做到最好;三是讲实效,2023年以来,促进会开展的一些工作都很实在,注重与地方合作、企业合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对于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下一步工作,朱宏任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点是突出特点,打综合牌。因为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特点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专业的行业协会,我们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这些产学研协会连接起来。第二点是突出亮点,打高端牌或精品牌。充分利用促进会在“一带一路”合作方面的资源和可以利用的科学家,瞄准地方及企业需求,做研发,逐渐形成影响力,打造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品牌。第三点是突出重点,打质量牌。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有150多个平台,这是促进会的优势所在,要从制度的构架上做好工作,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推进平台合规运行;加强科学治理,通过健全平台机制,让大家自己管自己。他说,促进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在一些重要的方向把好关,把产学研工作持续不断地做下去。党二十大之后,新组建的中央社会工作部已经开始运转,负责行业协会及商会的党建工作,协调促进行业协会及商会的转型和发展。对此,我们将与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一起把这个工作做好。出席会议的几位院士也在会上作了发言,对促进会所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认可,对产学研合作工作提出宝贵建议。卢春房院士谈到,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工作做得非常有成效,不仅目标明确,而且志存高远;不仅创新意识强,而且服务意识强;不仅业内影响大,而且社会影响大。我们中国铁道学会向你们学习。产学研合作关键是要促进科技成果的落地,把产业的发展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来实施。在此基础上,我建议:一是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要在创新创业方面充实内容;二是在奖项上多向科技成果落地的先进企业倾斜,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今后,我们中国铁道学会将与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进一步加强相互合作、携手共同发展。侯立安院士指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工作做得十分出色,令人钦佩。研当以报效国家为己任,学必以服务人民为荣光。当前,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不仅关乎社会经济,更是国运的竞争。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抢占技术与经济制高点的法宝。我们要坚持创新精神,勇攀科学高峰,解决中国原始创新不足的现实问题,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武强院士表示,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强劲动力。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方面所做的工作很有成效,有目共睹。作为科技工作者中的一份子,我深切感受到在许多科技领域都迫切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这不仅科技加速科研技术的研发进度,也有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是凝聚产学研各界协同创新资源和智慧力量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支持构建了一系列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将产学研各行业各领域的人才都集聚到一起,推进了很多技术成果的落地和转移转化。希望促进会再接再厉,围绕国家和民生需求,将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加出色。齐让、赵华林、金大鹏、李川、邓麦村、敖英芳、戴会超、侯立安、武强、雷朝滋、高成男、贺徙等产学研领导嘉宾纷纷在会上发言,交流互动,积极为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出谋献策,希望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越办越好。

11.082023
深化产育协同创新 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山东青岛探索产科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新模式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需要数以万计的领军人物、行业专家攻克“卡脖子”问题,也需要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突破痛点难点问题。青岛的破题思路,是以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重大产业战略匹配为抓手,聚焦构建“产教有机融合、产才高度契合、产科深度结合”机制,持续深化教育协同创新,推动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同、与城市重点产业链深度匹配,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在五大领域开展改革探索《青岛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明确了青岛产教融合试点要结合青岛现有的深化产教融合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优势、专班推进的新型产业优势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的教育优势,重点在五大领域开展改革探索,建设培育一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完善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开发、重大项目布局中,将产教融合发展作为基础性要求,同步提出可操作的支持方式、配套措施和项目安排。合理规划产教融合园区。重点建设青岛国际职业教育科技产业城,整合聚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破解职业教育办学瓶颈,形成贯通培养的全链条职业教育体系和产教融合体系。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推进资源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争取“十四五”期间全市高职院校数量达到12所。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实施“工匠精神”培育工程。加强中小学生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强化职业教育宣传推广,增强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支持具备条件的区市和学校建设职业体验馆和体验基地。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编制学徒专业目录,建立学徒专业教学标准。到2025年,现代学徒制成为全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实施职业教育“扬帆计划”,鼓励职业院校开设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重点建设50个高水平中职专业(群)、20个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立职业教育专业认证、质量评价、专业预警调控机制。降低校企双方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着力培育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型企业。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规定的,按投资额的30%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对年度考核合格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每年给予专项经费奖补。建设青岛市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辐射山东半岛经济圈的区域性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校企各类需求精准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行业企业用工需求的精准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精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精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精准对接。打通校企高技能人才交流通道。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双向流动、交叉兼职。推进校企技术成果转移与转化。以一流学科和校企合作示范专业为依托,校企合作建立适应生产一线需求的工程技术研究课题库。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建立技术成果孵化基地,引导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快产学研用进程,促进成果转化,引领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发展。搭建创新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建设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方式,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重点领域,推动“双一流”建设等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组建一批产教融合集团(联盟)。由行业龙头产教融合型企业牵头,联合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组建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集团(联盟),搭建行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对接、教育服务平台,聚合带动各类中小企业参与。创新产教融合深度发展体制机制。健全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高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完善现代学校和企业治理制度。积极推动双方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全方位融合。着重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鼓励支持企业与学校合作办专业、二级学院,推动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企业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参与公办职业学校办学,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引进国(境)外知名企业在青岛独资办学,鼓励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在青岛举办职业院校。探索职业院校为在青“一带一路”相关企业员工量身定制开展技能培训,建设“上合组织”职业教育联盟,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推动“产教协同”,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有机融合青岛市把教育的发展深深根植在城市经济建设的大地上。龙泉-姜山产业组团是青岛市“十四五”时期规划的三大产业组团之一,其涵盖的龙泉汽车制造产业集聚区、姜山国际汽车产业城在职教人才方面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见良机而上,在姜山镇规划先进制造业职教组团、建设职教园区,无疑是推进产教协同的有力举措。青岛市按照城乡一体化、中高职一体化、校企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快现代职教园规划建设。三年间,随着青岛现代职教中心学校、莱西市职业教育新建校、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接续展开,园区统筹布局建设了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服务、汽车技术等30多个专业群,与园区内北京汽车等企业深度合作,形成校企联动、产校区一体的焕然一新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园区在校生规模将达到3万至4万人,每年可培养1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如此,为探索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青岛模式”,以创新推动产教“双向奔赴”为愿景,青岛市还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载体,建立产教融合企业服务信息系统,成功遴选培育出两个国家级、35个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四所职业院校的六个专业入选工信部全国首批产教融合专业试点,六所职业院校入选山东省级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还成立一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三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成为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首批成员单位。2020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京东集团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对接京东集团物流、电商、教育、科技研发等板块资源,学院投入729万元、京东集团投入313万元,共建京东智慧供应链产业学院和混合所有制“校园云仓”生产性实训基地,“产业群”联接“专业群”,拓展教、学、训、研等多种形式,打造产教融合实践场,建设山东省新技术研发中心、校企联合竞赛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有力促进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训基地建设案例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青岛市勇于先行先试,将教育的发展融入国家战略。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举行。会上正式宣布:“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由此开启了青岛对外开放的新纪元。五年来,上合示范区从无到有,对外经贸合作与日俱兴,进出口贸易额不断攀上新高,科技、人文交流愈发密切,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青岛市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先后依托在青高校成立上合经贸研究中心、上合法律服务研究院、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等组织,打造国际高端智库,服务上合示范区发展跨境电商、建设货物集散基地和上合组织地方银行。截至目前,已开办贸易投资促进研修班91个班次,培训来自上合组织国家及“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人员7800余人。与此同时,青岛以建设“经贸+”学科体系,培养熟悉上合组织国家国情、通晓国际规则、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创新型、应用型经贸人才为目标,积极规划筹建服务上合组织国家的高校,上合国际学校的规划也在积极展开。在上合示范区,青岛市将建设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的国际一流高水平学校,让来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发展、安居乐业。推动“产才协同”,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的高度契合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青岛市聚焦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以人才链服务产业链,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加速破解现代产业体系遇到的问题。青岛市创新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专业跟着产业调”。围绕全市24条重点产业链需求,超前谋划、前瞻布局,大力支持中、高职院校增设服务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兴专业和“急需紧缺”专业,动态调整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十四五”以来,围绕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组织中等职业学校新增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等专业,在高职院校设立六个工业互联网学院(专业)。目前,全市11所高职院校和51所中职学校共开设270余个专业,17个专业荣获山东省首批中职特色化专业。青岛电子学校是一所以计算机、电子、电气专业为特色的国家重点职业学校。近几年,学校积极回应智能制造产业需求,开设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专业,积极打造数字媒体、智能制造、物联网专业集群。学校还牵头成立青岛电子信息业职教集团,吸引10所职业院校、10个产业行业协会、88家企业参与,校企共同开发技术专利,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并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平台,入选全国示范职教集团。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增添新活力、培育新动能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青岛市创新高校学科专业引导机制,推动“高校跟着产业转”。“十三五”以来,通过建立高校贡献度评价体系和实施差异化财政支持政策,青岛市引导高校优化重点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在青高校、科研院校将一流学科建设与城市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过去的六年间,青岛市重点扶持在青高校22个本科学科和50个高职专业发展,青岛的高校与地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在海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设置产业学院或特色学院,智能制造工程、海洋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人工智能……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在青岛高校发展壮大。今年起,新一轮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群)建设启动,到2025年,青岛市将依托重点学科专业,推动与青岛辖区内500家以上企业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关系,紧扣青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创建一批校企协同创新联合体、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力争每年吸引5万名以上优秀毕业生留青就业发展,高校产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水平将实现大幅提升。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提升离不开好的教学模式,青岛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教学跟着产业改”。为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水平,青岛市开展“1+X”证书和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在海尔集团创新推出“3+1+2”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分别达到50个和194个。参与现代学徒制三个批次七个项目试点的青岛电子学校,通过开展工匠班培养,已经形成了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双主体、双导师、双标准、双课程、双认证、双文化、双课堂、双评价、双身份为“九翼”的“一线九翼”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成功范例。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软件学院聚焦大型工业软件领域,培养高端软件人才,攻克了石油关键软件技术难题,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在产才协同上,青岛积极发挥区域优势引入国际化元素,依托上合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上合国家多元合作机制,发起由我国及上合组织相关国家的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组成的上合经贸产教联盟;依托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探索“高校+RCEP+企业”合作方式,成立全国首个RCEP产教协同联盟;依托中德生态园建设,着力打造中德职教合作新模式,建成“青岛-汉斯·赛德尔基金会职业能力发展中心”“职业教育(青岛)国际客厅”等五个中德职教合作平台,在更大范围和更宽广领域开展产教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西海岸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中德应用技术学校”)等院校通过与莱茵科斯特青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构建“院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双元三地”育人模式,院校负责专业理论教学,跨企业培训中心负责实操教学,企业负责岗位实践教学,通过职业技能教育的“三对接”,实现人才培养要素融合共享,有效推动了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和“育人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京东方、芯恩等千亿级芯屏产业链企业集群式落户中德生态园。推动“产科协同”,实现产业链与科技链的深度结合科技进步是产业进步的有力支撑。青岛市积极推动创建产学研合作联盟,采取“政府+高校(研究院)+企业”方式,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学科权威作用,推动校企科技资源和人才共享,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技术攻关、升级改造以及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定向定制”精准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全市已成立青岛市工业互联网、智能绿色制造技术与装备等10个重点学科发展联盟,吸纳政、校、行、企、院所等成员单位500余家,累计聚集高层次人才735人,2022年全年新增科研项目501项、实现合同到账总额7.3亿元。近几年,青岛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通过联合开展课题攻关等形式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承担科研项目1933项,合同到账总额20.02亿元;在青创建科研平台182个、孵化企业345家,营业总额达到23.43亿元。校企之间信息不畅通、缺乏沟通桥梁,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重要原因。2022年以来,青岛市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建设,打造集“高教成果展示、创新人才引育、技术转移转化、专家智库建设”于一体的平台,通过双向汇聚信息资源,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科教资源匹配对接,集聚发挥在青高校、高等教育机构及国内外高校的资源优势,实现高校产学研对接和社会服务活动的常态化,促进科技成果在青落地转化。青岛市还创新开展“订单式”研发模式,在高校、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均设立技术转移部门,开展概念验证和科技成果试孵化,同时培养职业技术经理人和技术转移机构,不断探索以技术交叉许可、建立专利池等方式促进成果转化扩散。据悉,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收获颇丰,仅2022年一年,在青高校与青岛企事业单位共签订科技项目合作协议1100多项,转化科研成果400多项。未来3年,青岛市将面向在青高校培养专业技术转移人才超过1000名,进一步加快高校院所本地转化步伐。青岛科技大学这所以化工、橡胶、材料学科为优势特色的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服务行业进步的进程中,形成了“前沿基础-应用技术-产业技术-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模式,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的上市公司达到九家,通过与橡胶、化工、大数据等领域企业联合建设“科创飞地”等形式,实现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近年来,学校采取“科技成果转让+持续技术服务”方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ECSS技术助力万华化学MDI生产技术实现国际领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发挥好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必须靠人才,必须创新科教融汇机制。未来,青岛将聚焦教育、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青岛浓墨重彩的一笔。

11.022023
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精彩瞬间全纪录

点击链接查看详情:https://g.h5gdsvip.com/p/vyce2w6c

11.012023
202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活动将举办

10月31日,中国科协举办2023年第四季度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202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第六届世界科技社团发展与治理论坛、2023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剧目《大地之光》澳门巡演、第七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全面启动等将要开展的相关活动情况。浙江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曾肖芃介绍了202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总体安排。她说,2023青科会开、闭幕式分别定于11月11日上午和11月12日晚上在温州市瓯海奥体中心举行。开、闭幕式期间,在会场外配套举办青科会成果回顾展。2023青科会继续秉持“汇聚天下英才 共创美好未来”的主题,以“青年创新聚力可持续发展未来”为年度议题,坚持以“个十百千”成果为导向,即围绕颁发1个国际奖项,发布1个五年规划,探索1套市场化运行机制,签约落地10个以上高能级平台、100个以上产业项目,对接1000位以上高层次人才的目标,设置“1+13+3+N”的活动架构,即举办1场开幕式、1场闭幕式,13场主论坛活动,3场海外专场活动,23场日常分论坛活动。按照“优而精”的定位要求,大会的13场主论坛活动强化产业和成果导向。在保留经典特色活动基础上,2023青科会聚焦新能源产业,新增国际能源材料论坛、氢能青年科学家论坛等系列活动。中国科协科创部副部长杨书宣介绍了第六届世界科技社团发展与治理论坛的有关情况。她说,第六届世界科技社团发展与治理论坛以“协同构建创新发展新生态”为主题,定于11月7日在厦门举办,面向全球网络直播。本届论坛论坛由中国科协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厦门市人民政府、福建省科协、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承办,厦门市科协、中国康复医学会协办,论坛设置1场主论坛、3场平行论坛、1场沙龙活动,将邀请国内外知名科技社团组织负责人、专家学者、青年科技工作者,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沙龙研讨等形式,进行多元讨论和互动交流,分享科技社团发展与治理的创新实践,思考新形势下科技社团开放、协同、合作的新路径,探索携手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举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务秘书长张旭明作了关于第五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情况的介绍。他说,第五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将于2023年12月7-9日在海南海口召开。大会聚焦碳中和愿景下的市场、技术、政策、行业协同等热点问题,策划了13场会议及技术展览、科技评选、科普活动、公众开放日等活动。本届大会将继续发挥往届的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风向标作用,吸引政产学研届代表分享思想创见、探讨前沿趋势、引领学术方向和深化国际合作,搭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高端交流平台。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理论宣传处处长孟令耘介绍了“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十周年系列活动。他说,十年来,宣传工程开展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民心工程。在十周年工作基础上,为进一步提质增效、擦亮名片,年内将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中国科协将联合教育部等单位开展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十周年主题活动,邀请全部参与高校、主创师生及科学文艺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回顾宣传工程10年来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成果,用生动的中国科学家故事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依托中国文联专业力量,联合组建高水平、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搭建科技界、文艺界等专家学者跨界交流、融合发展的平台,广泛组织评论、编剧、表演、舞美等专业领域的艺术家深入大中小学生社团,提升以艺术形式讲好科学家故事的能力本领,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三是首次发布“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榜单”,分类开展专家结对,长期开展跟踪指导,共同提升创作推广水平;四是首次联合国家大剧院举办“科学家故事”舞台剧展演,让更多科学家故事走进“国家级”艺术殿堂,向全社会讲好科学家故事;五是以“崇科学,正学风”为主题,开展“光影科学梦”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电影全国科普场馆巡映活动,遴选20部微电影集中推送大中小学;六是在全国持续推进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支持中小学建立“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等社团组织,配强用好“读书角”;七是举办陕西省首届弘扬科学家精神舞台剧大赛,以“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创新力量”为主题,面向全省征集参赛剧目,推进科学家精神舞台剧的提质扩容。同时,还将持续开展科学大师港澳巡演,以剧为媒,激发内地、香港、澳门青年厚植爱国爱港爱澳情怀,搭建内地与港澳青年交流交往的文化桥梁。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张振威介绍了第七届“一带一路”创客营情况。他说,第七届“一带一路”创客营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与主办,于11月5日至11日在重庆和广西开展主场活动,在新疆、宁夏、内蒙和云南等地平行开展分营活动。本届“一带一路”创客营主题是“青春有梦 科技有我 世界同心”,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办,已邀请到3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师生来华参加活动。此次创客营主要以“1+2+4+N”,即“1场线上创客营、2场线下主场活动、4个区域合作分营、N个海外工程科普营地”模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