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03.102024
【代表委员谈新质生产力】种康委员:将盐碱地变成饲草“绿洲”

    【代表委员谈新质生产力】  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智能设计育种是种业创新的重要基石,不论是在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育种方面,其潜力都不可小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种康(周烨/摄)   育种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高产、优质和稳产。种康介绍,传统育种手段往往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才能培育出符合需求的品种。通过智能设计育种,科学家能够更加精确地“掌控”育种过程,实现性状的模块化“组装”,达到理想状态。  “如何实现种业升级换代?这就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多种学科交叉手段,如人工智能、计算生物学、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等”他说。通过多学科结合,能够帮助科学家深入地理解生物体的复杂过程,并找到其中的关键机制。  近年来,我国生物育种技术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水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水稻只是我们的一个起点,希望通过一系列前沿探索,验证和完善技术思路,逐渐推广至玉米、小麦、大豆等更多作物上。”  今年两会,种康将下一个目标对准了饲草育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在日常饮食结构中的比例不断增加。这些蛋白类食物主要来源于草食性的牛羊和以大豆、玉米等为主要饲料的猪、鸡以及水产品等养殖动物。  解决牛羊肉等蛋白类食物的供给源是当下的刚性需求。传统的饲草育种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畜牧业对高产量、高品质饲草的需求,因此提升饲草育种水平尤为重要。“借助水稻育种研究的经验,加速饲草育种进入设计育种的新时代,实现饲草优质种质资源的精准设计与创新。”  饲草育种不仅是一个技术型问题,还是一个资源型问题。在有限的耕地条件下,如何寻找新的饲草种植地?种康及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盐碱地,通过培育耐盐碱的饲草品种,用科技创新的方式解决盐碱地利用问题,将盐碱地变成饲草的“绿洲”。  “这既能助力解决蛋白类食物供给增加的问题,也能降低盐碱地利用成本,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一种体现。”种康建议,要重视耐盐碱生物育种创新,尤其是大力加强耐盐油料、饲草作物的分子育种研究;布局耐盐碱育种科技创新专项,高起点实现育种技术迭代,大幅缩短育种周期;完善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布局,筹建饲草全国重点实验室,补齐集约化养殖饲草供给短板,确保肉奶刚性需求的供应安全。  种康委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育种时间进一步缩短、育种精确度大幅提升,还将有能力对更加细微的性状进行“微调”,包括精准设计营养性状等,这将带来更加丰富的农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出  品:光明网、《中国科技产业》杂志  策  划:战  钊  记  者:武玥彤 周  烨

03.102024
【代表委员谈新质生产力】李景虹委员: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年轻一代科学家

   【代表委员谈新质生产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一。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李景虹教授在接受光明网、《中国科技产业》杂志联合采访时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科技自立自强是紧密相连的,其核心就是要构建新的科技创新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李景虹(周烨/摄)   作为科技界的政协委员和高校科学教育工作者,李景虹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首要任务是持续强化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确保其成为支撑科技创新、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研究的强大后盾。只有不断攻克科技前沿难题,才能为未来的产业化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人才培养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我们必须重视并不断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年轻一代科学家,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涵盖理科、工科等全领域,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李景虹强调。同时,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以及最新研究方向,如生物医学、量子科学、人工智能及纳米科学等领域,持续加强人才培养,为科技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我正积极投身于这些领域的发展之中”,李景虹说,“我们的纳米科学技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提高。去年,纳米科学技术首次设立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纳米科学作为一门新型交叉学科,跨越了理科和工科的界限,为探索未知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李景虹看来,交叉学科为基础科学研究与产业化的结合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在与新质生产力的结合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李景虹认为,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加强重要产业链的自立自强。“发展国内的、可持续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链条产业,需要我们通过加强基础科学和人才培养,来提高‘链主’即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们的产品更加安全可靠。”  李景虹表示,将持续关注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动能和新产业链,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与探索,将纳米科学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出  品:光明网、《中国科技产业》杂志  策  划:战  钊  记  者:武玥彤、周  烨

03.102024
【代表委员谈新质生产力】高校如何支撑新质生产力?乔杰委员:顶层设计出发,培养创新人才

    【代表委员谈新质生产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在接受光明网、《中国科技产业》杂志联合采访时表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将新质生产力与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周烨/摄)   乔杰表示,“高校应着力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这种培养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从源头进行创新,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同时,高校也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比如在药学、医疗技术、产品设备等领域取得更多实际进展。  乔杰分享了北京大学的具体探索。例如,通过设立临床医学+X等一系列创新项目,引入临床和基础研究教师的参与,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实际需求,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术。“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社会各领域的贡献。”  乔杰认为,高校还应关注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并结合这些技术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场景,她特别指出,多学科交叉的理念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创造注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  此外,在今年两会上,她还重点关注女性生育力的保护和保存问题,着力解决育龄健康人群面对的共同困境,让女性更好地了解生殖健康知识,更好地计划人生。乔杰表示,应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  出  品:光明网、《中国科技产业》杂志  策  划:战  钊  记  者:武玥彤、周  烨

03.102024
【代表委员谈新质生产力】胡培松委员:种质资源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底座”

   【代表委员谈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等显著特点,要实现这一目标,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在颠覆性、前沿性关键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胡培松认为,当前中国农业科技在世界上大多处于跟跑或并跑阶段,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严重匮乏,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尤为重要且迫切。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是新质生产力的“底座”。以他从事的水稻遗传育种为例,水稻在中国经历了两次革命——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然而,面对第三次水稻革命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却显得有些落后。”他坦言。近年来,中国水稻研究所也进行了很多探索。胡培松介绍,他的团队致力于智能设计育种的研究与实践,将生物技术(BT,Biotechnology)、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与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相结合,以期在水稻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方面实现跳跃式发展。  出  品:光明网、《中国科技产业》杂志  策  划:战  钊  记  者:武玥彤、周  烨

03.092024
【代表委员谈新质生产力】彭寿代表:企业要成为出题人,科研是答题人,产业发展是阅卷人

          【代表委员谈新质生产力】  “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彭寿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科技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开展颠覆性和前沿性研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彭寿(周烨/摄)   近年来,彭寿及其团队在玻璃新材料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创造了世界领先的0.12超薄触控玻璃、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薄膜太阳能发电玻璃、特种功能玻璃等,为中国玻璃发展提供“加速度”,为我国新型显示、新能源、深海探测、航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与装备做出了重要贡献。  彭寿认为,当下首要解决的就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问题,积极解决“卡脖子”问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创新成果和研究成果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支持。  他表示,政、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企业要成为出题人,科研是答题人,产业发展是阅卷人。将创新链、工程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用人才链赋能,用平台建设来支撑体系。  “作为科技工作者和创业者,要秉承实干精神,脚踏实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彭寿说。  出  品:光明网、《中国科技产业》杂志  策  划:战  钊  记  者:武玥彤 周  烨

03.092024
全国政协委员金李:促进产学研链条畅通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时代命题,教育部、工信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三部门开启“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计划,全力强化协同创新。高校要明确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思路,企业要认识到高校洞悉科技前沿、学科丰富的价值。产学研合作是一种将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结合起来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相关部委、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日前,多部门联合印发《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倡导高校和科研机构采取普通许可方式、入门费加提成或者分期付款的许可费支付方式与企业达成许可协议,以及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开展专利权稳定性分析,降低企业实施风险和成本。在各地方,辽宁省开展“科技专员进企业,惠企助企开门红”专项行动;湖南省成立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甘肃省大力建设高校产业研究院推动成果产业化等。在今年两会,产学研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商学院代理院长金李提交了《关于畅通产学研链条的提案》。金李提到,当前,高校和企业之间远未形成知识、人员、技术、资本的自由流动,高校科技力量尚未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充分发挥作用,尚未形成对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基于此,金李围绕着产学研合作中普遍存在的五大问题提出了对策。科研价值观亟待转变首先,金李认为,现阶段高校服务企业还不够主动,研究与解决真问题的学风还不够扎实,科研价值观尚未全面转变。对此,他建议,高校管理者要结合区域产业特性,在学校战略规划、管理制度、人才布局、科研评价、资源分配中前瞻性布局并加以落实。“科研评价不应只看论文数量,还要看选题立意和格局、项目的前瞻性和应用前景。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建议、咨询报告也应被视为与论文同等重要的科研成果。可考虑把企业任职经历作为新聘工程类教师的条件。可试点探索对应用类人才实施经费配比激励机制,从企业拿到经费的团队获得一定的财政经费配比。”金李表示。其次,金李认为,高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社会效益和资本利益的价值主张差异。金李认为,高校的传统侧重点是发表论文、产出专利,获取科研经费。企业倾向于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排他性优势。产学研合作应该在平衡好双方价值观和利益主张的基础上,协作解决行业关键性问题,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对此,他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产学研案例奖,表彰先进典型,引导各类创新主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科技成果转化是否促进行业升级和自主可控作为衡量标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社会担当。再次,金李认为,技术转移行业缺乏人才,与科研组织和产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他表示,许多高校的技术转移部门缺资源、缺人手、缺话语权,且能力不足,无法全面深入了解学校科研状况或产业需求。高校的技转部门激励机制缺失也制约着技术转移队伍的发展对此,金李建议,高度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团队建设,健全技术经理人的培养、评估和备案体系,培育跨学科跨领域、懂行业懂创业、能谈判讲故事的技术经理人,形成足够规模的人才池。跨过科研成果转化的“死亡谷”同时,金李提到,科技成果转化中间环节存在“死亡谷”。具体而言,借鉴国外分类,技术成熟度可分为9个阶段,高校擅长做1~3的基础原创研究,产业和资本擅长做7~9的风险投资和产业化应用。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科创策源地,不能指望大多数科研人员都去做成果转化甚至产业化。企业和风投具有逐利的天性,不能指望它们靠情怀去投早投小。4~6的工程化阶段往往缺乏足够资源,许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成为技术转化的“死亡谷”。对此,他建议地方政府发挥召集作用,鼓励企业、高校通过规模化工程师队伍建设创新联合体,以需求为导向,专注于4~6工程化阶段,高质量的工程师团队在产业与高校之间扮演桥梁和技术经理人,对接产业需求和高校的深层次科研能力,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中培养新型工科人才。通过金融和法务手段构架新型责权利分配机制:每个环节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最后,金李提到,高校与中小企业合作不够密切,后者科研投入不高,创新人才不足。从实践来看,高校倾向于和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开展合作,对广大中小企业不够了解。而中小企业作为创新创业和酝酿新兴技术的主力军,往往因人才不足、研发缺钱等因素,面临巨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对此,他建议,鼓励学者与产业界、投资界的专家合作,成为有潜力、成长型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顾问和跨学科的顾问团。高校在开展企业高管培训的过程中大力宣传本校的平台和项目,争取社会资本的信任和关注。建议政府推动实施“中小企业研究计划”,为中小企业铺设获取高校基础研究项目的渠道,并针对中小企业研究项目配比扶持资金与产业政策。

03.072024
地方特色工艺美术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瓷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庞永辉  一、背景世界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空前提升,生产成本也是大幅下降,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对美的追求变得更加表象化。我们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用品,统一化、模式化、外在化,已经失去了对用品本身的感动。随着我国经济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资本积累得到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大家对精神层面美的需求更加迫切,个性化、有温度的手工产品正在成为未来的消费主流。 二、意义中国是工艺美术强国,有着上万年的工艺美术史,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的工艺美术门类众多,工艺精湛,地域特色鲜明,深受世界人民的推崇,凡是世界有名的博物馆,几乎都以拥有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而感到荣耀。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基本以手工为主,产品价值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手艺和创意上,可以带动大量人员就业及可持续的经济输出。同时,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内涵基本上以中国文化价值和中华民族精神为主,也是弘扬和输出中国价值的重要媒介。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大多分布在县级一下地域,地域特色鲜明,其产品制作过程很具有观赏性及体验性,其产品的购买过程也很具有鉴赏性和学习性。可以通过宣传引流,带动当地的特色文化旅游、休闲。 三、建议1.加大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土地政策支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几乎是一家一户的为多,呈现散、小、产量低的特性,需要集中形成园区,提升品牌影响力。但是县级政府土地指标短缺成为制约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瓶颈,难于做成省级重点项目。各省国土厅能不能出台手工业用地指标的优惠政策。2.加大税收支持力度。手工艺品人工成本高,材料成本低,抵扣有限,投资回报慢,税率13个点影响了规模化发展的前景。国家税务局能不能把一些手工工艺参与度高的工艺品生产明确纳入到手工业的税收政策上来。3.加大国家级媒体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和宣传政策。地方文化特色不能只是地方消费,越是国际化平台,越能体现其特色价值,需要更广泛的宣传,得到更广泛的国家级媒体的关注。4.各级政府出台对本土工艺美术产业的扶持和培养的具体支持政策。以文化特色产业为核心,发展文化旅游,通过游学、体验、欣赏、购物等方式带动当地的地方经济发展。

03.062024
聚势引领 共建共创 ——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正式成立

2024年1月21日至22日,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大会暨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巡视员陈宏生,国务院国资委科创局副局长方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徐继林,财政部经建司能源处副处长宋家益,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吴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立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黄小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授孙学良,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建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侯福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董事长万鑫铭,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弗迪电池首席技术官孙华军等领导嘉宾和院士专家,来自国轩高科、远景动力、长安汽车、北汽股份等企业的代表,以及清华、北大等高校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会议。政产学研金各界领导嘉宾齐聚一堂,针对全固态电池领域的关键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引领全固态电池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支持、欧阳明高院士牵头组织构建的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CASIP)在会上正式成立。在与会领导嘉宾的见证下,欧阳明高院士和王建华会长共同为平台进行了揭牌。 前瞻布局,推进产业融合新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蓬勃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锂电池及固态电池领域主要技术来源国之一。如何研发高性能全 固态电池材料,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推进科研成果商业转化,成为关键一环。陈清泰表示,十多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储能电池技术和产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换言之,没有电池方面的领先地位就不可能有新能源汽车的领先地位。固态电池的突破带有很强的颠覆性,我国能否能够顺利闯过固态电池技术和量产的关口,这是确保我国实现汽车强国、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的关键一战。固态电池具有跨多学科的特征,需要跨领域、跨学科、跨产业链的协同攻关合作才能产生实质性效果,协同合作是成功的关键。期盼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能够发挥协同创新引领作用,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持续保持国际竞争力发挥支撑作用。苗圩谈到,到2025年或2026年,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量中将超过一半,达一半以上。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要将行业各个方面组织到一起分工协作,利用好新能源汽车大市场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争取早日实现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欧阳明高院士讲述了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的辉煌成就与面临挑战。他指出,我国需要跨越创新周期,迎接国际新一轮电池技术竞争。在全球范围内,现阶段固态电池主要以全固态电池为主导。我国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特点,以固液混合为主要特点。从全行业看,我们既要发展渐近性的半固态技术路线,又要防范激进型全固态技术路线带来的颠覆性风险。中国全固态电池的研发目前认知还需统一,需要联合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协调产学研各界,聚集力量,共同突破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陈立泉院士指出,全固态电池发展前景广阔,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要提升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不仅要关注全固态锂电池的基础科学问题,如新型电解质材料、界面改性和电池失效的机制,同时也要重视全固态电池的关键技术问题,如电解质的批量生产制备技术、大面积固态电解质薄膜连续制备技术、全固态电池一体化制备技术。王建华谈到,当前,全固态电池技术已成为新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发展趋势。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致力于全固态电池的科研服务、基础研发、产业协作,将强化固态电池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加速固态电池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希望平台能够有效整合行业内各方资源,积极搭建学术交流、技术攻关合作平台,坚持问题导向和应用牵引,从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积极探索全固态电池的科研与产业化的创新发展,为科技强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郭守刚指出,以全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动力电池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急需产学研各方、上下游企业通力合作,以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等形式研究突破。他提出,要一体化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齐支撑技术和共性平台发展的短板,持续提升基础支撑能力,持续优化应用环境,持续构建和谐共生的产业生态,加速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应用。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成立,可谓恰逢其时。期待平台充分发挥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和组织相关企业和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推动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为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工信部愿与各方一起,汇聚资源、通力协作,共促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徐继林表示,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了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发展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凝聚行业力量,推动固态电池技术创新研发应用。希望大家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强化产学研交流融合,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促进新型储能技术进步,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凝聚发展共识,集结顶尖力量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重要技术路线,全固态电池产业亟需产学研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揭牌仪式后,举行了平台工作会议。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和《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组织架构》。同时,平台成员聚焦全固态电池产业政策、技术和产业发展。重点就如何搭建学术交流、技术协同攻关的合作平台;组织研究全固态电池发展战略、技术路线及产业政策;推动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未来,平台将紧贴国家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加快推动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提升我国新能源发展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成为输出创新力量的高能平台。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大会的召开,预示着我国全固态电池产业研发步伐的加快成为必然趋势。政产学研金各界将团结一心,跨越创新周期,迎接国际新一轮电池技术竞争周期,以实现全固态电池领域的突破与发展。

03.062024
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助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盛隆电气•第四届盛博会在北京举行

1月18日,由盛隆电气集团•盛创院主办的第四届盛博会在北京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政产学研各领域的领导嘉宾及相关行业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共话电气技术创新,助力行业创新发展。盛隆电气是中国电气行业的一张名片,是智能电网及智慧能源管理领域的领先企业,在北京和武汉设立双总部。据介绍,盛博会自2017年举办以来,逐渐成为中国电气领域“政产学研用”合作交流的年度盛会,集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与交易,高峰论坛,学术交流,合作洽谈于一体,汇聚行业智慧、社会智慧,成为电气行业新技术、新产品趋势的风向标。 新产品新技术,引领智能用电新赛道本届盛博会上,盛隆电气推出的最新研发的两项智能新技术得到行业和专家广泛关注——第四代智能品牌柜iPanel 4.0和智慧物联网系统iDrip 5.0。2016年,盛隆电气在市场首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Panel智能品牌柜,拥有100余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其关键智能化技术位于行业领先,推动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盛隆电气持续进行核心系统的迭代升级,此次发布的iPanel 4.0为全新升级的智能主控系统,拥有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等特点,为用户提供更极智的体验。iDrip智慧物联网系统涵盖智慧电力、智慧能源、环境安防楼控、运维及物业管理等诸多方面,实现多个子系统集中于一个平台进行管理,让传统的黑匣子配用电系统有了“智慧大脑”,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目前,iPanel和iDrip已成功应用于中共中央直属机关、比亚迪集团、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福建东湖数字小镇、延崇高速以及缅甸时代广场、尼日尔女子学院等国内外重点项目。而基于iDrip 5.0开发的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数字孪生平台,成功应用于本届盛博会举办地——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是盛隆电气打造的全国首个元宇宙智慧楼宇管理系统,实现首个AI智慧建筑,成为本次盛博会上的一大科技亮点。“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是全国首个采用非传统BA项目的智能建筑,打造了一个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并建设了一个运维的BIM,这在以前都没做过,”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请盛隆电气为该项目‘量身定制’了全国首个使用元宇宙技术的智慧楼宇管理系统。”通过使用BIM融合、VR、3D、传感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数字孪生平台通过“神经网络”,拥有了主动学习的能力,让楼宇智慧高效地运行,从而实现节能增效。打开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数字孪生平台,整栋建筑的实时情况一目了然。在同一个平台界面上,可以随时切换到BIM系统、智慧电力系统、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智慧消防系统、智慧安防系统、智慧楼控系统等多个管理系统,并进行相应的智能化操作。盛隆电气研发团队负责人、光谷电气副总裁张立辉介绍:“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数字孪生平台的价值,是让一个静态的建筑变得有生命、有色彩,赋予其皮肤、骨骼、器官,使其拥有完善的感知系统、神经系统、动力系统、大脑系统,通过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守护它的出生、成长”。张立辉表示,iPanel与iDrip 相匹配,成为引领配用电行业从“功能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 转型升级的标志性产品,实现了配用电行业从传统制造向科技深度和服务深度质的提升和转变。通过盛博会,分享行业最领先的技术、产品,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绿色的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让一度电创造更多GDP,智能用电使幸福生活更幸福,智慧能源使美丽中国更美丽! 新平台新产业,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新模式盛博会现场举行了“中国智能配用电行业协同创新平台”“湖北省节能环保产业链链主企业”揭牌仪式。多年来,盛隆电气坚持走产业研一体化道路,在产学研合作工作中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方面成效显著,相继被认定为湖北省用户端智能配电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制造业“双创”平台,并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荣誉。在此背景下,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指导,盛隆电气联合行业领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发起建立“中国智能配用电行业协同创新平台”,旨在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助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湖北省深入实施“链长+链主+链创”工作机制,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9条新兴特色产业链之一,研究制定《湖北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聚焦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以“三链”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在该行动方案中,盛隆电气被确定为湖北省高效节能产业链链主。借此次盛博会的契机,省政府为链主企业揭牌,支持链主企业,快速集聚优势资源,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标准制定、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牵头带动产业整体跃升。湖北省高效节能产业链链主、盛隆电气集团副董事长谢清伦表示,盛隆电气将积极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双轮驱动,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新模式,重点建设以“科创中心”为主体的产业链上下游服务平台,与共“链”企业协同发展,壮大高效节能产业链,为湖北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制造强国高地贡献力量。 新基建新能源,共话中国工业发展新未来本届盛博会还开展中国新基建新能源协同创新发展论坛、国内国际项目合作分享等多项活动,聚焦新能源、智能用电、低碳发展、产业转型等当下热点,发表主题演讲,剖析行业趋势,共话中国工业发展新未来,同时吸引了电气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应商及诸多专业观众,以商会友,共谋发展。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俄罗斯工程院的外籍院士,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教授、行业专家及“一带一路”等国大使馆外交官等嘉宾莅临本届盛博会,共襄盛举,共话发展。还有施耐德、ABB、西门子、华为等国际知名企业,常熟开关、浙江正泰、德力西电气、苏州惠工云等众多行业合作伙伴参会,展示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分享成果,交流合作。盛博会自2017年在武汉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三届。本次盛博会落地北京,是首次在湖北省外举办。“行业发展不是零和博弈。随着智能化新时代的到来,整个行业需要打破藩篱、畅所欲言,需要一个推动行业从竞争走向竞合,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的交流平台。这就是我们办盛博会的初衷。”盛隆电气相关负责人表示。

03.032024
以高质量技能人才供给 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问题: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因素在人才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还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就是要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正如近年来出现的“新农人”一样,中国的就业人口中正在诞生“新职人”群体,他们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经验技能,从事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居住在城镇的从业人员,预计规模达到 4 亿人。“新职人”群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拥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经验技能的强大动力,对实现人生价值有更高的期待,认真研究这个新群体的特点和诉求,为“新职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提升服务,是帮助中国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转型,拉动未来产业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的重要引擎。分析及建议:1.明确功能定位,健全“新职人”群体终身职业技能提升机制。一是要制定科学系统的职业技能终身培养及发展规划方案。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联动产业主管部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发展趋势,做好高技能人才供需预测和培养规划,旨在促进技能人才不断学习,在技能提升中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二是推进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互补、线下教育与线上培训相融的职业培训模式广泛运用,探索通过面向社会的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长效机制,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2.强化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载体。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相对高校和职业院校具有专业程度高、灵活性大、培养与需求高度一致和与产业紧密合作的优势。鼓励并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办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优化相应的登记注册流程,让办学企业能够专心投入专业建设,构建以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主的多元培训载体,充分发挥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主体作用和院校培训资源优势,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机制,推动紧缺型人才培养与供给,提升社会对口就业水平和高质量技能人才供给。3.突出科技创新,打造现代化在线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新范式。人工智能技术为技能培训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机会,促进了技能培训行业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落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可以实现更加个性、灵活、高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也能借助AI工具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技能培训向更高水平发展。鼓励并引导培训机构和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掌握AI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素养,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AI大模型的发展,不断探索创新,赋能技能培训行业实现变革式发展,可促进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效率和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