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02.232024
打造产业发展人才支撑 多方探索产教融合新实践

日前召开的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持续抓好“两个先行先试”,深化科教融汇、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深化产教融合、以技术转移为纽带推动“四链”融合。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我国产业不断升级,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也在不断升级,需要通过校企联动发掘产业实际需求,培育更具备实践能力人才,为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注入人才活力。在与小米联合搭建的实验室里,北京工业大学学生王奕达正在调试AIoT实验箱的代码,确保新加入的人脸识别能够顺利与智能门锁联动,不用钥匙,不用指纹就能开门。“在参加小米主办的AIoT开发平台创新挑战赛的过程中,让我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如何将知识落地,比如如何将人脸识别等新功能整合进物联网系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确保工作进度推进等等,这些对我未来的工作实践都很有帮助。”王奕达告诉记者。北京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赵艳提到,企业与高校联合举办技术大赛的初衷是为同学们提供更多实践实训实战机会,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也为企业输送更多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对于在大赛中表现出优秀的实践能力的学生,小米公司也会在招聘中予以倾斜。”类似北工大与小米这样的校企联合培养,正在为我国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撑,也反映出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人才需求。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大,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但是,中国工程人才依然短缺,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估,2025年,在我国重点领域的制造业人才缺口将达到3000万。在人才缺口需求的带动下,部委、高校、地方都在积极探索产业人才培育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院围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等,与航天科技集团等20余家头部企业联合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在就业供给侧,培养适应企业需求发展、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的新时代人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与需求的匹配度。”赵文说,“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树立政校企协同意识,构筑‘产学研用创’全链条、融贯式、一体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地方也在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培养实践,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实践型人才。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袁靖宇提到,江苏积极加强多元协同,推进产教融合。“我们通过建立重大技术需求征集网络和对接解决机制,提炼产业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2019年以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以及长三角的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65所高校已经与江苏省产业研究院联合培养研究生5761名。”教育部研究生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动构建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制。“通过产教融合,企业可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也为我国产业升级发展注入更强劲的人才活力。”王建华说。(记者 袁小康) 

02.062024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

2月5日,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议精神,总结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情况,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努力推进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中央第十六巡回指导组组长许又声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组长贾育林到会指导。中央社会工作部部长吴汉圣作总结讲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央社会工作部纪检监察组组长刘钊、中央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赵世堂出席会议,中央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柳拯主持会议。会议指出,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央社会工作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标对表党中央部署要求,充分借鉴运用第一批主题教育成功经验,推动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积极成效,为加强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党的建设、推进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要进一步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成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抓好整改整治任务落实,强化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做好建章立制工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行业协会商会有效延伸。许又声同志在讲话中对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及15个巡回督导组全体成员,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负责人等 500余人参加会议。

12.272023
深化产学研协同 推动建筑能碳双控 ——2023年第十届全国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大会在烟台举行

2023年11月21日-22日,2023年第十届全国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大会在山东烟台举办。会议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超低能耗建筑分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烟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主办,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烟台市黄渤海新区建设交通局、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大会设置1场主论坛、10场专题高峰论坛,90位政产学研专家作主题发言,28个近零能耗建筑测评项目、16个“十四五”零碳建筑科技示范工程授牌,来自全国的880余位代表参会。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殷涛,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倪江波,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韩爱兴,住建部标定司主任何涛,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超低能耗建筑分会理事长徐伟,烟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孙玉荣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殷涛、徐伟分别致开幕辞。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超低能耗建筑分会秘书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张时聪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倪江波提出,从业者要更加充分认识建筑领域节能降碳的重要性,加快推动建筑节能降碳工作,抓住“双碳”发展机遇,加快建筑用能结构调整,把建筑领域节能降碳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实践中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倪江波和徐伟为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奥润顺达窗业有限公司、哈尔滨森鹰窗业股份有限公司、五方建筑科技集团、利坚美(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科尔建筑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路德绿建建筑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南京金星宇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河北三楷深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家企业颁发“特别感谢”证书。2023年,共26个申报项目通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的近零能耗建筑测评。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近零能耗建筑测评办公室夏茂钟、中国超低能耗建筑分会副理事长、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有限公司于天赤总建筑师为15栋超低能耗建筑项目进行授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孙峙峰副院长、中国超低能耗建筑分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绿建院王昭院长为10栋近零能耗建筑进行授牌;倪江波副会长、徐伟理事长为1栋零能耗建筑进行授牌。2022年科技部立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零碳建筑控制指标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经过示范工程征集、形式审查、专家会审等环节,根据国家标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相关要求,共有3项低碳建筑、6项近零碳建筑、7项零碳建筑纳入本次科技示范项目。低碳建筑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科技张时聪主任授牌,近零碳建筑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于震副院长授牌,零碳建筑由倪江波副会长和徐伟理事长授牌。烟台市住建局副局长张帅主持“烟台市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政策”发布仪式。推动烟台市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产业发展。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曦主持综合论坛环节。六位行业顶尖专家在论坛上从政策剖析、行业动态、技术前沿等视角多维度纵论零碳建筑发展方向,为行业发展整理思路、激发新思考。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作了题为《科学推动建筑低碳转型,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主旨演讲;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超低能耗建筑分会理事长徐伟讲述了《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十年发展与展望》;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立民分享了《材料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建筑新时代》;哈尔滨森鹰窗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边书平分享了《节能降碳、十年同行--用窗户挡住气候变化》;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于天赤讲述了《零碳建筑学》;河北奥润顺达集团副总裁杨子龙作了《拓展合作边界,共谱行业新篇章》的主旨发言。11月21日-22日,10场专题高峰论坛举行。专题论坛分别以“住有宜居——高品质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赋能——以人为本的建筑降碳设计”“融合自然——适应气候特点的零碳最佳实践”“维度拓展——从零碳建筑到零碳园区”“高效保温——节能与结构和防火安全协同发展”“全程陪伴——全过程交付与系统化解决”“数字秩序——典型案例运行追踪与效果评价”“低碳节能——聚氨酯高性能门窗幕墙”“中原体系——规模化推广与产业发展”“十年同行——近零能耗到零碳工程实践”为主题,90余位行业政产学研专家分享最新节能降碳全覆盖、建筑园区全覆盖、核心技术全覆盖,参会者学习交流淬炼领先的零碳技术精髓,为零碳建筑企业布局“双碳”战略提供科学发展思路。大会特邀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发起人、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韩爱兴副司长对2010年以来我国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进行总结和点评。韩司长表示,经过十几年发展,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已经实现全国覆盖,未来应该更加注意产学研用协同,尤其是产业发展,支撑双碳目标同时,提升建筑品质,助力产业升级转型。韩爱兴副司长和徐伟理事长为连续出席2014-2023年十年超低能耗建筑大会的26位行业专家颁发“十年同行 特别感谢”纪念杯。11月22日,与会代表参观了万华人才中心示范项目、烟台产业园项目。其中,万华人才中心示范项目建造投资16亿元,总建筑面积18.6万平米,地上建筑面积12.2万平米,包括公寓、宿舍、体育馆、食堂、培训楼等,采用了PIR灌注新型结构保温一体化墙体、PIR喷涂保温防水一体化屋面、PIR喷涂保温隔声一体化楼地面及聚氨酯门窗幕墙等众多创新技术,结合应用四种可再生能源(地源热泵21%、光伏发电与发电玻璃15%、太阳能热水4%),本体节能率达到90%,可再生能源贡献率40%,已被列为山东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试点示范与烟台市首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全国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大会组委会授权烟台举办2023年第十届全国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大会,既是对山东省近零能耗与零碳发展成绩的肯定,也是对烟台市未来发展开启序幕,为烟台提供了一个向全国展示烟台城市风貌和活力的平台与机会。借此契机,会议上举行“烟台市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政策”发布仪式,全体与会代表共同见证烟台市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未来规划。大会自2014年开始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0届,现已成为行业内规模最大、涵盖领域最全面的全产业链专业技术盛会。基于建筑节能和助力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相信随着双碳目标不断的分解、细化和落实,低碳、近零碳、零碳将进一步快速发展,希望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超低能耗建筑分会、中国建研院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愿与行业一道推进建筑行业科技进步、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力争竞争力、影响力不断扩大、共同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助力建筑领域碳达峰与碳中和。大会将继续以科技引领、案例分享、产业支撑位目标,关注行业前沿学术思想、科技成果与社会热点问题,引领行业发展新方向,服务各级政府和全国会员。

12.272023
加强植物保护研究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创新发展纪实

做好植物保护工作,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植保所)是我国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及植物保护事业的发祥地之一,坐落于历史名城南京,其前身是创建于1931年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植物病虫害系,1978年启用现名。植保所创立以来,人才辈出,涌现出中国植病四大泰斗之一的植物病理学家朱凤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杜正文、获得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顾本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曹赤阳等,为我国植物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植保所科研事业不断发展,研究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植保所共设水稻虫害防控研究、植物细菌、水稻病害防控、害虫生物防治、蔬菜病害防控、小麦病害防控、水稻病毒病抗性、作物病毒防控、农田草害防控、农药应用10个创新团队。各团队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植物病毒、植物虫害、生物防治等植物保护学科领域与门类,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23项,总经费1.3亿元。“十三五”以来,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7项,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8项;申请专利112项,授权66项,发表论文250余篇;共建立有5项行业标准,30多项省标准、团体标准通过审定。目前,依托植保所建立的科研平台有农业农村部南京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站,江苏省国家水稻、小麦、棉花品种审定特性鉴定站,江苏省植物病毒病诊断检测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粮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单元,构建起完善的植物保护创新平台体系。此外,植保所承担农药药效试验和抗性鉴定试验工作的历史悠久,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具备了开展田间药效试验和水稻稻瘟病、水稻条纹叶枯病和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试验的资质,是我国第一批承担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和水稻小麦棉花区试验的单位。在药效试验方面,通过长期开展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植调剂等方面的测试工作,植保所已为全国农药企业和外国农药企业完成近万份农药田间药效报告,为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作出巨大贡献。在抗性鉴定方面,通过近30年的研究积累,形成室内与田间诱发鉴定相结合的重大病虫害鉴定的技术体系;利用该体系累计鉴定材料10万余份。完成的抗性鉴定报告得到同行专家广泛认可,为江苏和长江流域水稻小麦和棉花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鉴定平台,为加速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植保所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主动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和机构,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主持申报国际合作项目5项;多次邀请墨尔本大学桂冠院士Ary A. Hoffmann(国际排名前1%的遗传进化生物学家)到植保所进行交流指导;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间广泛开展往来交流,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新征程上,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继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布局,发挥植保所科技优势和技术支撑作用,助力农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12.182023
打造“强磁场” 国际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大会在渝举行

 12月16日下午,国际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大会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大会以“人才汇聚重庆·软件创享未来”为主题,由两江新区牵头承办,是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市委常委、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罗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出席活动并致辞。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党委副书记任利华出席活动。“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在致辞中开宗明义,强调了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重庆市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在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必将有新作为。搭建平台聚人才此次国际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大会以聚焦“高端、人才、成果”三个关键词,创建元宇宙会场,线上线下综合呈现,打造聚人才、抓创新、促发展的新平台。市经济信息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汪立东在会上发布了重庆市软件人才“超级工厂”运营机构与成员单位名单,共涉及16家联合体,其中运营机构1家,成员单位15家,涵盖67个龙头骨干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下一步,市经济信息委还将集约政策资源支持软件人才“超级工厂”做大做强,全力将软件人才“超级工厂”打造成为行业知名“品牌”,力争到2025年,累计培育软件人才2万人以上,到2027年,累计培育软件人才5万人。两江投资集团副总经理,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董事长王飞发布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人才召集令。据介绍,两江协同创新区作为两江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着眼新时代、新征程,围绕以下一代互联网为引领的数字科技产业,加快建设AI算力共享服务和算力互联互通调度平台等8个重大使能平台,并聚焦场景支持、融资保障和政策创新等方面,制定了专项政策,聚力打造全市产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区。中瑞(重庆两江)产业园在此次大会上正式发起成立软件人才发展联合体,目前已有韩国京畿道经济科学振兴院重庆代表处、马来西亚全球创新与科技平台、新加坡创焱耀科技有限公司、重庆艾瑞数智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成员单位,未来将致力于促进人才交流、搭建合作平台、支持创新和科研合作、人才培养与共享等。项目推动兴人才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与明月湖建设领导小组指挥部签订了软件人才培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加快搭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推进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人才培养与人才交流。中欧科技创新网络与两江新区人才发展集团签订软件人才交流合作备忘录,将在人才交流、平台构建、信息共享、品牌共建、项目落地、活动组织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搭建高端化、专业化交流合作平台。海通证券与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海通证券将利用在产业基金、上市服务、企业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优势,积极参与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重点项目等,致力于为公司提供便捷、高效、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大会还发布了软件信息人才热力分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软件产业人才发展机会清单等,推动一批过硬项目落地。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于非,中国电子商会会长王宁,诚迈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继平作主旨演讲。 

12.122023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2023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广州举办

 12月6日,2023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以下简称论坛)在广州举办。中国科协老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齐让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武向平,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相关负责人、专家,以及部分省市科协主席、来自各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作报告。 齐让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以高质量科普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他表示,科普中国智库论坛面向宏观决策,聚焦学术前沿,汇聚众多专家开展学术交流。要以科普中国智库为平台,不断深化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促进跨界交流,推动融合发展,集智汇力,建言献策。本届论坛以“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为主题。与会院士专家结合自身领域,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学教育、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等主题探讨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路径。薛其坤院士在题为《关于科学研究的三个层次》的报告中,结合自身从事实验物理科学的科研实践,阐释科学研究中发现、应用、拓展不同层次的辩证关系,提出应关注科普各方面的层次逻辑。他建议,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肩负起新时代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使命,让科技创新、科学普及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澎湃动力。 武向平院士在题为《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报告中指出,在现阶段实行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保障。当下科学教育要关注青少年重点群体和中小学主阵地,传播科学知识、教授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理解科学精神,通过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科技人才队伍,助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二级巡视员王俊峰,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三级职员周德进,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研究员王挺,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研究员李新华,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佳,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夏奇峰,广东省科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刘建军,广东省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丁晋清等科普专家、学者、政策研究者、实践者,分别就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树立大科普理念、以高质量科普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科学素质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强化基层科普实践、加强卫生健康、航天等领域科普开展交流研讨,分享科普系统化、机制化、规范化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论坛上发布了《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23)》《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2023)》等5项科普中国智库2023年度重要智库成果,同时举办了“科普中国智库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科普中国智库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立足广东、面向大湾区、辐射全球,搭建连接型合作交流平台,持续拓展科普中国智库合作网络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科普的智慧和力量。本届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支持下,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主办,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科技报社、广东粤科普集团承办。据悉,12月7日还将举办地方科协主席论坛等5场专题论坛。与会专家将继续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科技资源科普转化、新时代科普生态、科普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顾雁峰及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出席论坛。

12.102023
首届人工智能艺术长江论坛暨中国人工智能艺术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大会

 

11.272023
推动零碳建筑国际合作 共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中瑞零碳建筑产学研论坛在北京召开

建筑运行及施工部分碳排放占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近40%。在中国,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占20%以上并还在持续增长。建筑节能减排是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的重要举措。自中瑞两国建交以来,关系始终保持健康发展,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惠互利、合作共赢。2020年11月24日,为庆祝中国瑞士建交70周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瑞士联邦外交部在京签订《关于在建筑节能领域发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在此框架下,开展“中瑞零碳建筑项目”。本项目也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和标准定额司与瑞士发展合作署在零碳建筑领域加强项目合作与技术交流的国际合作项目。经住建部批准,项目成立了中瑞零碳建筑项目指导委员会,并确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作为项目牵头实施单位,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和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共同推动项目实施。项目旨在借鉴瑞士在零碳建筑领域积累的经验,通过零碳建筑有关标准制定、示范工程、能力建设等方面,向中国转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从而减少建筑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该项目持续八年,设置启动期(2020年6月-2021年4月)、第一期(2021年4月-2025年3月)、第二期(2025年4月-2029年3月)三期。两年多来,中瑞双方紧密合作,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取得了以下阶段性成果:一是建筑领域碳达峰与碳中和情景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借鉴瑞士零碳建筑路线图构建了我国建筑运行碳排放长期预测模型。二是搭建定期研讨交流平台,举办中瑞零碳建筑技术交流会、中瑞零碳建筑系列研讨会,两国政府官员、技术专家和规划设计人员就零碳建筑、社区发展和建筑标准相关的前沿理念、解决方案等进行交流,为推动双方互学互鉴拓展思路发挥积极作用。2023年7月27日-28日,项目在浙江绍兴项目示范工程现场举行了“零碳建筑建造及绿色建材应用技术交流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三是按照《中瑞零碳建筑项目示范工程管理办法》,遴选了三批位于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四个气候区的10个示范工程。中瑞项目执行单位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做好示范工程的技术支撑工作;四是开展能力建设。协调中瑞双方专家互访,面对面地交流节能减碳理念、技术与解决方案。开展中瑞联合授课,为市长及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领导干部培训录制视频课程。2023年10月17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瑞士发展合作署指导,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Intep综合规划咨询责任有限公司、SKAT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SGB瑞士绿色建筑协会支持的“中瑞零碳建筑产学研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中瑞零碳建筑产学研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旨在展示中瑞零碳建筑的节能减碳理念、技术与解决方案,促进中瑞两国在零碳建筑领域的先进技术交流与产学研协作融合。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副司长、中方指导委员会主席李喆,瑞士发展合作署主任、瑞士驻华使馆国际合作参赞Nadia Benani,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院院长徐伟,以及来自全国产学研各界的130余位示范工程嘉宾参会。瑞士发展合作署高级项目官员高辉主持了开幕式,李喆副司长、Nadia Benani参赞、王建华会长在会上致辞。李喆副司长在致辞中强调,中瑞零碳建筑项目抓住了“双碳”机遇。零碳建筑代表建筑碳减排的最高水平,是建筑绿色低碳发展的标杆,受到了中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房地产开发商广泛关注,希望通过此次交流,深度挖掘中瑞两国在零碳建筑领域的创新成果和经验做法,助力产学研全链条的协作融合。Nadia Benani参赞在致辞中对中瑞团队双方前期合作的各项成果的取得表示祝贺,对示范工程的引领性提出要求并对下一步项目如何扩大影响提出建议。王建华会长致辞表示,发展零碳建筑对落实资源全面节约战略、促进绿色消费、带动建筑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规模化推广低碳建筑、零碳建筑已陆续纳入国家重大政策部署。“1+N”系列双碳政策文件、《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均提出,要加快推进低碳/近零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发展零碳建筑,制定零碳建筑标准,合理确定城乡碳排放控制目标,这也为产学研助力建筑领域低碳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促进会将通过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跨国界,围绕零碳建筑产学研融合发展需求,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助力中瑞零碳建筑产学研合作。主论坛环节,7位中瑞双方专家进行主题发言。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赵华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院院长徐伟,瑞士SKAT公司环境问题专家Wesely Wojtas,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首席研究员刘幼农,瑞士西北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教授Daniel Kellenberger,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秘书长吴景山,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教授Matthias Sulzer分别作了题为《我国双碳战略的逻辑思考》《中国建筑节能降碳政策与标准》《瑞士零碳建筑技术法规》《中国零碳(低碳)园区》《零碳园区标准-瑞士经验与中国实践》《近零能耗/零碳建筑评价与管理机制》《NEST虚拟之旅-瑞士产学研合作经验》的特邀报告。圆桌论坛环节设置三个专题。专题一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张时聪研究员主持,以“零碳建筑激励政策”专题进行交流讨论,特邀示范工程和瑞士专家代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冯雅,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夏赟,Intep综合规划咨询责任有限公司Lukas Dürr,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建筑师成延伟,PFA帕斯卡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区合伙人、总经理殷正觉等嘉宾,就如何通过示范工程推动激励政策出台进行深度讨论。专题二由Intep综合规划咨询责任有限公司路枫博士主持,以“零碳建筑示范工程”专题进行交流讨论,特邀示范工程和瑞士专家代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素朴工作室主任孙菁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智星,无锡太湖新城集团张成杰暖通总工、瑞士西北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教授Daniel Kellenberge,卢塞恩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建筑技术与能源研究所联席院长Adrian Altenburger,西卡中国卢伟强可持续发展负责人、搏力谋自控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改造更新业务发展经理周行进行讨论。专题三由SGB瑞士绿色建筑协会中国代表王泽秘书长主持,以“零碳建筑投资与开发”专题进行交流讨论,苏黎世保险公司全球房地产首席运营官兼产品开发主管Roger Baumann、中瑞零碳建筑项目技术顾问Roland Stulz,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有限公司董事、总建筑师于天赤,天津市天友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建筑师任军,万科集团开发经营本部产品能力中心建筑性能负责人吴轶群,森德(中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经理杨振等嘉宾以线上线下联合形式进行了深度交流和探讨。会后全体代表参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未来建筑实验室。此次中瑞零碳建筑产学研合作论坛成功召开,聚焦中瑞两国最新科研及示范工程前沿进展,希望中瑞示范工程能够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落实好中瑞双边合作的各项研发和推广工作,共同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

11.272023
中国煤炭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11月25日,中国煤炭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开幕式暨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以“学术引领 扬帆再起甲子征程,融合创新 科技兴煤自立自强”为主题,十余位院士与来自国内各大科研院所、高校、行业企业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矿绿色安全智能系统开发等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前沿,交流专业学科发展方向,以科技进步指导产业发展。1962年11月28日,中国煤炭学会在全国“向科学进军”的浪潮中诞生,成为全行业最早的煤炭科技工作者学术团体。60年来,我国煤炭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举世瞩目,从跟踪模仿到部分领域并跑、领跑,从传统粗放到现代高效,从人工和半机械化到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科技变革,中国煤炭学会发挥了学术引领、新技术宣传推广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开幕式上,中国煤炭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党委书记、理事长刘峰表示,煤炭行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需要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整体技术布局和攻关方向进行全新定位;需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协同,引领支撑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煤炭学会将通过“五个坚持”助推新时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加强党对学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将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贯穿始终,持续推动煤炭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坚持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煤炭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集聚创新要素,加强科技攻关,转化科技成果,构筑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加快培养煤炭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学会智力、技术、人才、组织的优势,不断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和创新活力;坚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学会专家智库作用,厚植创新土壤、营造创新生态,推动形成矿区绿色低碳智能生产方式;坚持加强学会自身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深入推进学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学会干部队伍,打造综合能力强、具有现代化和国际化优势、国内一流的新时代科技社团。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部部长罗晖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中国煤炭学会在深化党建强会、繁荣学术交流、服务行业发展、助力国家战略,促进人才成长,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她对学会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凝心聚力,筑牢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把广大煤炭科技工作者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二是服务大局,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作出新贡献;三是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加快推进一流学会建设。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代表学会发起单位致辞表示,经过60年发展,中国煤炭学会从小到大,从单一走向系统,从国内走向国外。中国煤炭学会是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智库,提出了一批有价值、有远见、有可行性的建议战略研究报告,为煤炭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石。中国煤炭学会正处壮年,相信一定会在未来国际舞台上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赵永峰代表学会发起单位致辞表示,60年来,中国煤炭学会和行业各界大力支持和帮助中国煤科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行业进步,建立了完善的煤炭科技体系。当前,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中国煤科将在学会的领导和支持下,携手广大煤炭科技工作者产学研用,与各方力量一道,着力提升先进科技成果的供给能力和引领能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伟,河南省煤炭学会理事长陈党义,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分别代表企业单位、省级煤炭学会单位、兄弟学会单位致辞。张自劭、濮洪九、王显政作为学会往届理事会领导发表感言。大会为中国煤炭学会原理事长叶青,中国煤炭学会原理事长濮洪九,中国煤炭学会原理事长王显政,中国工程院张铁岗院士,中国工程院谢克昌院士,学会原副秘书长刘修源,学会原秘书长、原副秘书长张自劭颁发中国煤炭学会六十周年杰出贡献奖。大会为“煤炭青年科技奖”“最美煤炭科技工作者”“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决策咨询专家团队首席科学家”“煤炭科技创新优秀单位和优秀个人”“煤炭行业科普教育基地及创建基地”“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期刊”获奖者颁奖。大会同期举办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论坛、煤矿绿色安全智能系统开发论坛、矿山智能安全高效建设论坛、煤矿智能化与企业数字化转型论坛 、碳减排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碳减排路径与机制学术论坛、碳中和科学与工程论坛、第七届煤炭青年科学家论坛、科技期刊建设论坛、散装物料装载技术论坛、短壁机械化论坛。谢克昌、彭苏萍、王国法、何满潮、康红普、葛世荣、凌文等院士在会上作特邀报告,百名业界知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作专题报告,展示煤炭领域新成就,围绕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开展学术交流及科技研讨。本次会议是我国煤炭领域的一次盛会,展示了煤炭行业最新科技成果,为煤炭科技工作者搭建了品牌化、国际化、多学科、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推动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252023
推动可持续旅游分论坛在乌鲁木齐举行

24日,上海合作组织2023旅游年论坛之“推动可持续旅游”分论坛在乌鲁木齐举行。论坛上各方代表从推进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区域旅游合作、数字文旅创新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充分利用等方面做了积极交流讨论。代表们期待通过这次论坛,能为各成员国之间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深入交流后开展一系列合作,为推动可持续旅游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中国数字文旅产学研创新平台秘书长何晓明认为,数字文旅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化转型提升旅游产业效率,为旅游产业带来了许多创新和变革,包括在线预订、智能导游、无人酒店、虚拟现实体验等。数字旅游推动了传统旅游向智能旅游的转变,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比如将村庄的传统手工艺和独特文化通过在线平台呈现给外界,赢得了线上高销量。阿盟驻华代表处临时代办艾哈迈德·舒阿卜称,推动可持续旅游在保护传承和利用世界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上,拥有巨大的潜力。文化和自然遗产记载着世界文明,传播着多元文化,通过推动可持续旅游既能呈现和推广它们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又能够为当地居民带来就业和增收的平台,同时促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中来。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由亚男认为,推进边境旅游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边境旅游是加强与周边国家民间文化交流的载体,也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经贸往来的纽带。建议设立区域旅游合作组织,打造区域各成员国间旅游合作平台,协调区域旅游合作政策,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编制区域旅游合作规划,指导成员国落实旅游合作各项协议。(银璐)